烟台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巧填同音字组词。

xiào 呼______ _______果 咆_____________

zhòu ______眉 步_____________ _______

2、背诵“日积月累”,完成填空。

(1)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2)惟有_____,惟有_______ 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的三魂》)

(3)希望之路是走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正如鲁迅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故乡》)

3、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词、格言警句。

①《迢迢牵牛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相思之情。

②《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句话说得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长时间地接触某种事物,才能发现它的特征和规律。

4、同学们,本学期的“快乐读书吧”,引导我们读讲述成长故事的小说,感受里面主人公酸甜苦辣的成长经历,展开成长的思考。

本学期的课外阅读,你读了几部作家讲述成长故事的小说,其中一部作品是《________》,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简要叙述)。

主人公是____________,他(她)具有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5、读名著,按要求填空。

(1)《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救下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___________

(2)《骑鹅旅行记》字里行间充满了__________之情;《汤姆·索亚历险记》流露出对_________的向往和对___________的讽刺之情。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

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②流水,《吕氏春秋》:“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③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1】补齐注释。

【2】这首诗写李白听蜀僧濬弹琴,并没有写弹奏的技巧和琴声,而是重点写了____________,从_______面表现音乐的高妙。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将这个峨眉山上下来的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如听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余响入霜钟”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D.“不觉碧山暮”是说音乐听着听着就到了早晨,与前一句中的“霜钟”呼应。

【4】“客心洗流水”中的“客”是诗人自谓,由此联想到孟浩然的“日暮客愁新”,我猜李白的这首诗在赞美琴声美妙、感慨知音的同时,也寓有_________________之情。

7、阅读理解。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将这首词补充完整。

【2】关于这首词,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意思是见到。

D.这首词流露出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词中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词中读出来的。

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用横线画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写的十种景物。

2.这两首小令都描写了秋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

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是   。白朴

的《天净沙秋》却没有悲凉情绪,    

一句色彩鲜明地描绘出了秋天的美景。

3.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

了烘托人。

D.从此曲题目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念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后四根棒冰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上海西区的一条马路上,一个小男孩拎着一只大口颈的冷饮瓶,一遍又一遍地叫喊着:棒冰,光明牌赤豆棒冰——”小男孩的嗓子因为累,因为着了凉而有些沙哑。冷饮瓶里能装两打棒冰,全部卖掉的话,可以赚一毛四。

那天下午,天突然变脸,下了一场雨,街头巷尾竟然凉飕飕的。小男孩的瓶里还有四根棒冰,如果卖不掉的话,隔上一天就会化掉,一天吆喝的结果只够保本。天色又是一阵阴暗,风紧起来。小男孩望着行色匆匆的行人,绝望得几乎哭出声来。

马路的一头,相继出现了三辆人力板车。车上堆着装得很高的货,车夫们双手把着长长的木把手,肩上套着纤绳,弓着腰,一步一蹬地朝小男孩这儿移来。

第一辆车在小男孩面前停住,等后面两辆赶上来。

老大爷,买根棒冰吧!小男孩鼓起勇气,上前一步。车夫不在意似的摇摇头。

老大爷,我妈病了。今天我头一次顶替她,没想到……”小男孩怯怯地带着哭腔,这些棒冰卖不掉的话,就……”

车夫的目光落在小男孩的身上,满脸的皱纹聚拢起来,如沙丘上的波痕,粗犷中不失温和。他扫了眼赶到跟前的另外两辆车,对小男孩说:你还有几根棒冰?”“四根。”“好吧,我全买下了。车夫掏出钱,小男孩惊喜万分。他接过钱,捧出四根棒冰。不,三根就够了。还有一根,就算我请你的。我知道你也舍不得尝尝棒冰的滋味的。车夫说着,不容争辩地把一根棒冰留在瓶里。他抽出那只粗糙的大手,在小男孩头上摸了一下,小男孩觉得一股暖流从头顶传到心里,鼻腔不觉一酸,眼眶里顿时充满了泪水。

这天,小男孩带着最后一根棒冰回到家。他想让发烧的母亲吃了棒冰退些热度。他跟母亲讲了刚才发生的事,母亲听完,欠起身,双手搂着儿子瘦瘦的肩胛,说:孩子,你长大以后,不管成了怎样的大人物,也不能忘记今天的事。小男孩使劲点点头。

那个小男孩就是我。那年,我八岁。

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那个在雨后的凉意中出现在我面前的老车夫的印象不仅没有消退,反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而越显清晰,他使我懂得怎样做一个平凡而善良的人——纵然在世情变幻的生活中。

(1)小小词语林。

写近义词。

绝望________ 顶替________ 温和________

写反义词。

聚拢________ 清晰________ 善良________

(2)画一画。

把表现车夫神情、动作、语言的词句用曲线画出来。

把母亲的话用“________”画下来。

(3)话题对对碰。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________

 

10、课外类文阅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________(A.清醒 B.苏醒 C.醒悟 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A.连续 B.陆续

C.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A.刷刷 B.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此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2解释词语。

(1)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现象。 B. 气候变化。 C. 物候规律。 D. 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    )着红旗,有的(    )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语。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4理解重点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A. 直奔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B. 直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的心情。

5理解重点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

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

A.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形容人很多。

B. 这句话是说天安门广场成了海洋,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12、课外阅读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他遇事爱思考、研究,常常从一点小事中受到启发。

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了一个问题,沉思起来,忘记了自己在做什么。结果,他猛地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到地上以后,他顾不得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爱因斯坦想到这里马上站了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到桌边,提起笔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一一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取得伟大成就以后,在世界上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他从来不图虚名,不爱金钱,生活一直很艰苦简朴。

有一年,比利时王后邀请他去访问,为了迎接他,比利时特别组织了一个欢迎委员会,准备到车站隆重热烈地迎接他。

火车到站以后,爱因斯坦避开欢迎的人群,拎着一只小皮箱,徒步向王宫走去。:欢迎的人们一直等到旅客走光,也没迎接到爱因斯坦,只好向王后报告情况。

“什么?你们没接到贵宾?”王后着急地问。

“我们在火车到站之前就等着,直到人走光了也没看见爱因斯坦。”欢迎委员会的人说。

“你们马上分头去寻找贵宾,一定要把他接到王宫来。”王后吩咐道。

于是,欢迎委员会的人马上分散行动,到各处寻找。最后,在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发现一位头发灰白蓬乱的老人一一爱因斯坦,只得和他一起步行到王宫。

比利时王后奇怪地问他:“您为什么不乘我派去接您的车子呢?”

“我觉得这样步行比乘车愉快得多。”爱因斯坦微笑着回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不图虚名:_________________

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思考——________ 启发——________ 马上——________

【3】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话题转换

【4】本文写了爱因斯坦哪几件事?简要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介绍的爱因斯坦的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①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②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③“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1】短文的主人公是那同志。课本上我们也学过一篇王愿坚的文章是《______》。

【2】标序号的语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3】加点词语“模糊”和“清晰”是一对反义词,既然战士牺牲时,卢进勇眼睛“模糊了”,但为什么又写“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是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善待地球

善待地球,也就是善待我们的家园,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今,地球上的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危机:人口过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大气污染,水源枯竭,环境破坏,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物种大量消失等。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人类等于在自掘坟墓,自己毁灭自己。

拿什么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呢?除了各级政府要有切实的保护措施之外,最有效的办法是从我做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每个人的举手之劳,便能为我们的家园增光添彩。节约用水,不让一滴水白白流掉;利用再生资源,别等到资源枯竭的那一天;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做环保志愿者,让地球不再诅咒人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地球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1)如今地球上的人类面临的危机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上的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危机,你对哪一点感受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把短文中省略号可能省略的内容填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改为肯定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从中国的奥运健儿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心情怎能不激动?

改为陈述句:  

2.对有意破坏公物的行为,我们不能不管不问。

改为反问句:  

3.我们要努力学习。我们要练好身体。

加上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4.我们必须认真改变学习中的不足。

修改病句:  

17、按要求做题。

(1)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多就竣工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

(2)八儿高兴得要疯掉了。(仿写)

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把火柴卖掉,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还在街上走着。(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

(4)父亲说:“这就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请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

(5)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仿写)

________________

18、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字。请将句子中的“说”改一改。

19、将下面的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1)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这不是院中的丁香的香气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习题

1.用关联词把两个分句合并成一个句子。

海水呈蓝色。海水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太阳落山了,小鸟儿全都不见了踪影。(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小练笔

《回家》这篇课文,从还海子的三次回家到海子牺牲,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很多。请你结合某一方面或者某一段落,谈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读后感。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