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课文内容和知识积累完成练习。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__”和“__”是作者当时心境的一种体现,也是作者感受的表达。

(2)《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__________________、英勇跳崖五个部分。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3)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是____年10月1日,会场设在________。开国大典上,乐队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________》,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4)我们虽然身份普通,但也要关心国家的安危存亡,正如陆游所说“___________”。

2、中国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传承和发展,在世界三大艺术体系中独树一帜,就是因为它不固守传统,并且能够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写出四个称赞音乐美妙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意思写出本课中的词语。

1)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_______

2)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 _______

3)指各种颜色。_______

4)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______

5)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泛指全中国。______

4、读拼音,写字词。

1.公司刚刚pìn yòng(   )的员工,虽然嘴巴很甜,但喜欢piàn rén(   ),所以还是被老板cí tuì(   )了。

2.pō wéi(   )有趣的是pí jiǔ(   )竟然可以当作绘画的颜料。

3.一位英俊xiāo sǎ(   )的少年,来到了美丽的hǎi bīn(   )小城。

4.dà bái shā(   )忽的一下,从海面cuàn(   )出来。

5、比一比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竿________ 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本词作者是南宋词人_______,“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

【2】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两项是____

A.词的上片描写了喜鹊、蝉等景物,看似热闹,实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

B.词的下片写星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而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C.词人描摹了一幅秋天江南山村月夜图,充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

D.“路转溪桥忽见”,前面“路转”,后面“忽见”,既写出词人骤然看出临近旧屋的惊喜,又表达了对未来路途遥远的焦虑。

7、读诗词完成练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

2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云/翻墨/未遮山

B. 白雨/跳珠//入船

C. 卷地风/来忽/吹散

D. 望胡/楼下//如天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醉书:在大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B.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C. 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D. 卷地风:风从地面刮过。

4选出下面翻译有误一项(  )

A. 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B. 白雨跳珠乱入船: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C. 卷地风来忽吹散: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雨珠吹散。

D. 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8、阅读与理解。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起因。“具”的意思是  (1)  。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第二句由近及远写的是“故人庄”的自然之景。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2)  。 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词更有味道了。“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和乐趣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 (3) ,聊  (4)  ,聊  (5)  。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

[注释]过:拜访。具:准备。 场圃:农家的小院。 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1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诗,根据提示,补全课堂笔记。

(3)聊____________  (4)聊___________ (5)聊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内阅读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dé děi)严肃,忧虑。“嗯①,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shuó sháo)说,“嗯②,你看怎么办?(dé děi)把他们抱来,同死人(dāi dǎi)在一起怎么行!哦③,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文中三个语气词,表达了人物不同的内心,请把对它们的理解写下来。

嗯①:_______ 嗯②:_________哦③:________

【2】用“√”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

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_______________

【4】一段作者抓住渔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渔夫的内心世界,突出了渔夫______________的美好心灵。

【5】文里接下来写的是“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请你接着写一写桑娜听了渔夫的话,当时想些什么?神态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举动? 你能写得比课文更细致些吗?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非连续文本阅读

孝心教育

【材料一】 ①千万经典,孝义为先。②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③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④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材料二】 由某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颁奖辞:

这些荣获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称号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他们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有些孩子的付出甚至远远超出了成人所能承受的……当我们被少年们的孝行感动时,再回过头来看看身边自己的孩子,他们是否感激你的关爱?是否懂得帮你分忧?对你的态度是否友善?……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就赶快从孩子幼年抓起,对他进行“孝心”教育吧!

【材料三】

中学生与父母关系调查表

项目

给父母过生日

外出和父母打招呼

主动做家务

与父母顶嘴

与父母谈心

给父母夹菜

经常

35%

60%

10%

70%

5%

5%

偶尔

65%

40%

80%

30%

70%

90%

从不

 

 

10%

 

25%

5%

【材料四】 天津市对多所学校中学生进行有关“孝心”的校园调查显示,九成学生认为“只要好好学习,考高分就是孝敬父母”。不少受访学生坦言,他们并不觉得记住父母生日、帮父母做饭就是孝心的体现。负责调查的教师称,孩子对考好成绩就是“孝心”的理解,反映出目前学生对“孝心”的理解和执行有偏差,中国传统孝道迷失在考分红榜之下。“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孩子吃完饭,将碗筷往桌上一扔便匆匆离席,从不帮忙收拾饭桌;孩子身体稍有不适,父母便急前忙后,父母生病,孩子却抱怨父母不能像往常一样照顾他?我们的孩子脾气越来越臭,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只享受被爱,不知要担负责任。天津市中小学德育协会专家组成员魏永田表示,“孝心”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集体的基础。针对独生子女的“孝心”教育迫在眉睫,全社会应给予“孝心”教育更多的关注。

【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的表现?(  )

A.长幼失序

B.德智失序

C.育孝失力

D.男女失序

【2】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给父母过生日,“偶尔”的占65%,说明大部分孩子都不给父母过生日。

B.主动做家务,“偶尔”的占80%,说明大部分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辛苦。

C.与父母顶嘴,“从不”的为零,说明所有的孩子都很有个性,很有思想。

D.与父母谈心,给父母加菜,“偶尔”所占的比例很大,说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A.“孝心”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长幼失序、德智失序、育孝失力。

B.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孝心缺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孩子孝心的缺失,导致他们对人对事都冷酷无情。

C.虽然考分红榜之下的孝道有其合理性,但少数中学生不关心家庭和父母的现象也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D.“孝心”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集体的基础。“孝心”教育迫在眉睫,全社会都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4】从这四则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写一句有关“孝心”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某个方面的不足,说说今后该怎么孝敬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片段赏析。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堂,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文中的“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指__________,写出了它的特点____________,破折号表示_______________,最后的感叹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选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片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来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因为他们担心客人迷路。

B.蒙古族人迎接远客一定会穿着鲜艳的衣服,以表隆重。

C.“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说明蒙古草原很空旷,常常不见来客。

D.写“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12、快乐阅读。

鹿和狼的故事

  20世纪初,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的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消灭那里的狼。

  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后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了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中的绿色植被在一天天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看起来残忍,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1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斯福决策的失误表现在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狼可以维护鹿群的种族稳定?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原因。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苏州园林(节选)

叶圣陶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国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錾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村,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甩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完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英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②自然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第④自然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其中以描写____________为主。

【3】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自然段中的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9月底的一天,凌晨三点,王志成所在的村庄里所有村民还在沉睡,突然,一阵猛烈的敲门声伴着惨烈的喊叫声,把王志成惊醒。王志成跑出门一看,是他7月份救过的黑叶猴回来啦!王志成正要上前抱它,黑叶猴一反常态,挣脱王志成的拥抱,焦急地大叫。见王志成不明其意,黑叶猴用手指着后面的山岭。王志成转身看去,天啊,一座大山正在倾倒,山上巨大的石头不断滚落,黑叶猴伸出长臂,一个劲儿地拉王志成快走。

王志成终于明白了,他飞奔回屋,摇醒妻子,拉起娃儿,跑出屋外。接着,又一家一家喊门,全村五户人家共20多人,刚刚跑出门外,大块山石便滚压下来,直逼村庄。

许多村民都哭了:好险啊,如果不是灵猴救人,我们都死定了。

1一反常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黑叶猴深夜归来是因为(  )

A它饿了,回来寻找食物。

B它想念恩人,回来探望恩人王志成。

C灾难将至,它回来救恩人脱险。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故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救全村人脱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黑叶猴救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照《金色的脚印》一文,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老班长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报春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飞过江北、江南的山川和田野。(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老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更生动。

例句:秋天到了,大豆成熟了。

秋天到了,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

下课了,同学们玩起了陀螺,许多陀螺在地面上飞转。

 

 

 

17、改写句子(不改变句意)。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母亲心疼地抱着小张,流着眼泪说:“不要再练了,我会一辈子陪着你。”(改为转述句)

_____

19、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1)科学的灵感,难道是坐等可以来的吗?(改为陈述句)

 

(2)现在我必须要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3)他说:“我种树不同于别人。”(改为转述句)

 

20、按要求写句子。

①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改为陈述句) ________

②我的耳畔又响起了队员们熟悉的笑声。(缩句) ________

③那一摞碗在少年的头上不停地晃动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

④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

⑤她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用划线词造句) 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在生活中你一定得到过他人的帮助,他们是家长、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这次请你以“感谢”为题写一篇作文,通过一两件具体的事例,讲述他人对你的关心或帮助,表达你对他(他们)的感谢之情。

要求:①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分清详略,突出重点。

②在叙述中表达出你的真情实感。

③书写规范,语句通顺,分段表述,不少于500字。

④在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或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