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拼音,写词语。
传说《月光曲》是贝多芬在lái yīn hé___________边的一个小镇上pǔ xiě_________的。贝多芬为了圆máng gū niang____________的梦,主动为其弹奏。他轻轻地按下qín jiàn_________,霎时间,优美、chún shú_________的乐曲流泻出来,仿佛yì lǚ_________月光照进波涛汹涌的大海,皮鞋匠兄妹深深地táo zuì_________了。
2、我的日积月累。
(1)_______,视死忽如归。
(2)绿树村边合, _____。
(3)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4)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
(5)九曲黄河万里沙,______。
(6)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
(7)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
(8)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3、积累运用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中,运用比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过故人庄》中写村庄山环树绕、景色优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宋代名臣李纲非常爱国,外敌侵略国土,他这样说:“祖宗疆土,______,不可以______。”
(4)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描写人们在稻花的香气里谈论着丰收的年景,听着不远处传来的一阵阵青蛙的叫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爱国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不论是“鞠躬尽瘁,_________”的诸葛亮,“_______,视死忽如归”的曹植,还是“位卑未敢________ ”的陆游,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6)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认识了_________的狼牙山五壮士和______的老支书,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_____我的收获真大啊!
4、辨字组词。
跺________ 悟________ 斑________ 磁________
垛________ 梧________ 班________ 滋________
5、看拼音写同音字。
[yōu] (_____)秀 (______)雅 [bó] 单(______) 拼(_______)
[méng](_____)胧 迷(______) [huǎng](______)然 (______)眼
6、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在横线上填入所缺的诗句。
【2】这首词中描述的地区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
A.南方地区
B.青藏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3】词的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路转溪桥忽见”的是什么?流露出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
7、古诗文阅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 ,(2) 。
【1】在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_____》。
【3】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表现江南春天的特点,请至少写四个景物出来。
_____
8、课内古诗词阅读。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对诗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凿:开凿
B.若:好像
C.等闲:平常
D.浑:浑浊
【2】根据诗句意思,在下列句子的括号内填入关联词最准确的一项是( )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将清白留在人间。
A.尽管 尽管 只要 都
B.只有 只有 只有 才
C.不论是 还是 即使 也
D.即使 也 无论 都
【3】对该诗的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的前两句写石灰的开采、烧制过程;后两句写石灰的品格。
B.“要留清白地人间”是对全诗的总结,画龙点睛地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C.全诗前两句纯粹写石灰,后两句借石灰的高尚品质来抒发诗人洁身自好、坚贞不屈的品质。
9、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曾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问候。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新课程标准的编写,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着。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又针对《新闻晨报》曾报道的“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中删去8篇古诗”的新闻,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无疑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的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都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三)
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网友溪山:当孩子旅游,感叹景色优美时,不是只会说:“哇,好酷哟,中国真美啊。”而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网友mupeng: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就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着爸妈去湖边玩,小舟在荷叶间穿过,知道了什么是“__________________”,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__________________”。冬天,北风凛冽,天空阴沉,到了家,围着炉子取暖,知道了什么是“红泥小火炉”……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
(选文有删改)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为完成“讲名人与经典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重点阅读材料一。(_______)
(2)材料二中画“________”句子的意思是外语学好了就能提高母语水平。(_______)
【2】材料二中主要谈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3】结合语境,下面几句诗填到材料三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老树呈秋色
b.红泥小火炉
c.接天莲叶无穷碧
【4】在“小学生该不该背诵古典诗文”的辩论会上,假如你是正方代表,请参照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三条理由。要求:用一段话写,先总说观点,再逐条简要说明理由,注意分号的正确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丢沙包
我最喜欢丢沙包了。下课铃声一响,我们就像箭一样冲到了操场上。
开战了,对手气势汹汹地向我们发起进攻。沙包像手榴弹一样快,我们灵活地躲着。呀,糟糕,我正得意,乐乐“中弹”了。他只顾冲对手“挑衅”,一枚“冷弹”击中了后背,他只好退出了“战场”。接着,我们又“牺牲”了好几个战友,只剩我和菲菲了。
我紧紧町盯着沙包,琦琦把手举得老高,身子向后仰着。看她的阵势肯定会往右边。哈哈,被我猜中了,我灵活地往左边一闪,沙包“刷”的一声,飞到了后边。真棒!
菲菲弓着腰,神气地站在中间,当沙包飞来时,她就像一只调皮的猴子,轻轻跳起来,沙包无奈地从脚下溜过去了。
丢沙包真是太有意思了!
【1】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菲菲动作的句子。
【3】简要分析第2自然段加引号词语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玩过哪些游戏?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性文本。
公交车是常用交通工具,选择合适的乘车方案,能让出行更便利、快捷。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1】根据上列材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86路和763路公交车都可以到达宋家洼,从始发站出发,763路公交车比86路经过的车站要少。( )
(2)从温泉镇出发,在早晨8点前到达宋家洼,乘坐763路公交车可以节约时间。( )
(3)早晨6点,从温泉镇前往宋家洼,只能先乘坐65路公交车,再转乘86路公交车。( )
【2】小林从温泉镇出发,可以选择乘坐______路和______路公交车出行。今天,小林和舅舅约好一起爬山,他要在早晨9点前赶到宋家洼的外婆家,他需要乘坐______路公交车从温泉镇站到______站下车,然后换乘______路公交车到宋家洼站下车。
12、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
【材料一】阅读点亮一座城市。北京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北京离不开阅读。近日,“书香中国·北京阅读”领导小组发布的《2020-2021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状况》中显示:
——北京市综合阅读率为92.73%
——北京市纸质阅读率为81.02%
——北京市居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10.97本
【材料二】北京市居民首的三个阅读目的
66.37% 61.61% 27.19%
丰富知识 满足兴趣和爱好 工作或学习需要
【材料三】北京居民纸质与数字阅读日均阅读时长65.09分钟,高于全国平均值46.2分钟。纸质阅读日均时长为21.07分钟,数字阅读日均时长为44.02分钟,数字阅读日均时长约是纸质阅读日均时长的2倍。
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居民的日均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反映了“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数字阅读日均时长较多,反映了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阅读内容,通过手机的便捷快速传播。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京市居民的阅读以满足兴趣和爱好为主。
B.报告指出北京市居民平均阅读20本以上纸质书籍。
C.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北京市居民选择阅读纸质书籍。
D.很多年以来,北京市居民综合阅读率都是92.73%。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北京阅读季写一句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阅读吗?请你也为自己定制一句阅读箴言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野地花
每次下班,我总是喜欢从离家不远的一条小道穿进去,绕过叫上蒋的这个小村庄。农田,小屋,调皮的狗,胆小的猫,还有那有着乌溜溜眼睛的孩子,在路边成了景致,于是快乐像蛇一样地穿行。
每次上班,我也喜欢从这条干净的路上飞快地飙车过去,急着上班,因为早,少了许多景致。可是,在我正要穿出这条小路的时候,总是能够看到那些毫不厌倦蓬蓬勃勃的白色的花,白的丝状的叶片一缕缕,中间是蓬松成向日葵形状的花的心。花很小,不到小指的指甲大小,可是很多,开得热热闹闹,仔细听了,似乎还能听到那些喧闹的歌唱和叫喊。
记得刚刚注意这些小花是在那黄色花的告别之时。河畔黄花曾经盛极一时,但是最终避不过夏的亲昵,凋谢了,化成了蒲公英的绒毛,飞啊飞,曾经的芳香便飘散在记忆里。
最后的黄花还在呢喃,也许是为了告慰那迟开的蒲公英,这白的我们唤作长茅草的花便悄悄开放。一朵两朵,引不起你的注意,就是有也是小家碧玉似的羞怯。可是突然有那么一个早晨,不小心有那么多的花,一色的白,纯洁,热热闹闹的,掩盖了原本浓密的叶,竞相赶集似的涌在了你的眼前,不知道你会有怎样的惊讶,又会是怎样的心旷神怡!
小路的出口,是一块空地,丛生着各色的花草。不甘寂寞的小白花,密密丛丛地,从早开到晚。已近两个月了,尽管许多的花抵挡不住酷暑悄悄逝去,却还是有勇敢的小花,接着开放,那么多,夹杂在已逝的繁花黄的蕊中间,于是看去,整片空地依然热热闹闹。
正如这样的小花们,虽然孤单的一朵一朵最终经不住生命的消长,然而,那么一大片的花映照出的,永远是一个多彩的季节。常有那样的停留,我痴痴地望着这样的花想,花,终究也怕孤单。记得屋前曾有一丛五星花,从春天开始蓬勃,开得一夏的热闹。第二个春天,长出的不只是五星花的苗,还有许多的花和草,孤单的小苗,怎忍受得住,于是不及长大便早谢了第二个生命。
于是我能理解了长茅草的花终于能够繁华这么久,因为花,终究也怕孤单。
那么多的长茅草,长啊长,一枝一枝,一片一片,开始着生命的长跑。花儿,也快乐着这样的喧闹,起先是三三两两,不久便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竞赛似的享受着绽放的快乐。不为人们的关注,只为自己的尽兴,或者是享受着同伴间的鼓舞。同一时间,有的开放,有的凋谢,生命蓬勃的力却不可抵挡。
于是它们,一直开到现在。
【1】“野地花”在文中指的是( )
A.长茅草 B.玫瑰 C.向日葵 D.蒲公英
【2】“那么多的长茅草,长啊长,一枝一枝,一片一片,开始着生命的长跑”中“生命的长跑”的意思是( )
A.长茅草从早开到晚,但第二天便凋谢了。
B.长茅草开花由少到多。
C.长茅草不断开放,生机勃勃。
D.长茅草像在进行长跑比赛似的。
【3】下列诗句与文中所描写的景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野花如雪绕江城,坐见年芳忆帝京。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长茅草的花很小,不到小指的指甲大小,可是很多。
B.长茅草呈白的丝状的叶片一缕缕,中间是蓬松成向日葵形状的花的心。
C.这种叫长茅草的花一朵两朵时,有种小家碧玉似的羞怯。
D.长茅草的花朵绽放集中在春天,五月份开得最多。
【5】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作者由长茅草想到了五星花开放时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呢?说一说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风
①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虽然它们都是风,但是它们的脾性完全不同。
②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③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即使有点风,也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④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人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高粱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⑤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睁不开眼。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因为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⑥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生机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最后一句“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朗读时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
A.反问 B.商量 C.祈求 D.无奈
【3】为什么夏天的风叫“熏风”?请联系短文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这篇短文分成三部分,并写出每部分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点的“拂”“刮”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横线画出表达了作者决心改造大自然,要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句子。
15、这些哲理,人类怎么可能完全领悟?(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青石对小黑石说,它讨厌过这样安静的生活。(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缩句)
2.独脚海鸥只有一只脚,停落时得扇动翅膀保持平衡。(改为双重否定句)
3.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4.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为转述句)
5.武汉市荣获“全省卫生文明城市”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努力的结果。(修改病句)
6.我能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里是街道,哪里是小巷。(改为反问句)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都要经过勘测。(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学:修改意思重复的病句。当句子中出现语意重复或者重复的成分时,找出重复的部分,去掉其中一个。如下面句子中“合适”和“适宜”意思相近,则任选一个去掉。
3.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适宜的线路,詹天佑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变魔术,改句子。
1.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2.用打比方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写具体。
一阵风吹过,枯黄的树叶就像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成陈述句)
21、习作天地。
题目:我被感动了
提示:生活中是否有一些瞬间让你心动?可能是你亲身经历的,也可能是你看到、听到的事;可能是自然变化带来的震撼,也可能是动物、植物给予的启发;或者是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带给你的感动……请写出这个瞬间带给你的心灵触动。
要求:1.写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500字左右。2.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