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填空。

(1)_______________,视死忽如归。此句出自______的《______》。

(2)默写《七律·长征》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

2、读拼音,写词语。

(1)这个地主,总是故意diāonàn______给他家种zhuāngjia______的农民。如此可恶,人们qǐnéng______再容忍他?

(2)树下,牧童骑在牛背上,凉风阵阵吹来,让人顿感shénqīngqìshuǎng______。虽然身上tuó____着个孩子,老牛却依然悠然自得地kěn____着草。

3、根据句子的意思写词语。

1.形容情绪或气氛等充分流露。( )

2.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 )

3.灿烂、美丽。( )

4.指春*很浓的样子。 ( )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5、照样子写事物意象。

例:丁香(愁怨)        松树( )       竹子( )        大鹏( )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乐园。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诗中画   句子概括了长征途中两大著名战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   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 ”“ ” “   ”“   ” “ 等词语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

7、阅读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中以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2】上阕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朗诵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明月/ 别枝/ 惊鹊

B. 七八个/星天外

C. 听取/ 蛙声/ 一片

D. 旧时/ 茅店/ 社林边

2词中描写的是______季节的景象。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出来的。

3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 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1】这个片段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短文,完成各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着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他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再写出两个含有“饱”字的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作者只字未提,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是他言而无信呢?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5】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章,深入思考,然后回答问题。

中国皮影戏

①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三到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②中国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武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说。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③表演皮影戏要先制作皮影。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状,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演出时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

④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绘画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凤、花、草、云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

⑤皮影戏表演时,由三五个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表演民间神话、武打、古代故事时,人物可以腾云驾雾。做出各种高难动作。这是其他戏剧难以做到的,因此深受观众喜爱。皮影戏在宋代已极为盛行,到明代,北京一带的皮影戏班竟达到四五十家。山西省孝义市的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

⑥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

⑦公元13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后来皮影戏被随军带到波斯、土耳其等国。之后,又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开来。中国皮影戏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它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什么是“皮影戏”?用文中的一句话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皮影戏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____

(2)皮影戏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表演形式。____

(3)“法兰西灯影”是由“中国灯影”演变而来。____

3文章引用《汉书》记载的爱情故事,其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

4抓住关键词句概括制作皮影的流程。

5文中第⑥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都类似皮影戏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百多种,比如:川剧变脸、糖画(转糖饼)、捏糖人、蜀绣……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中你熟悉的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诗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

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朗诵时应充满________之情。

 

13、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他虽然遭受打击,但是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对手,他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位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莫能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字 在题目中的意思是( )。(只填序号)

A. 说话,表达 B. 解释,阐述 C. 诱导,劝人接受

3短文中,作者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4短文中出现了很多关于勤奋的名言,请你选择一条抄写在下面,再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快乐积累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迅在30年间,写作和翻译了600多万字的作品。大家都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已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爱惜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

鲁迅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他常常白天做另外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       )爱惜自己的时间,(       )爱惜别人的时间。他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着大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谋财害命没有两样。”

【1】请在括号中填写合适的关联词语。

【2】鲁迅珍惜时间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根据“大方”的不同意思各写一句话。

①表示不小气: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示不拘束: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照要求写句子。

1.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改为一句话,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闹着玩的吗?(改成陈述句)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无分文。 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用关联词语将下面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一切生命都需要它。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水为我们解除干渴,滋润我们的心田。河水养育了我们的子子孙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下列句子。

(1)她大眼瞪着 很委屈地说 别羞 大姐姐 我也是女孩儿(给句子加上标点)

(2)他的小嘴撅起来。(改为比喻句)

   

(3)火辣辣的太阳晒红了高粱,蒸黄了枫叶,烤焦了盘山公路。(仿写排比句)

   

(4)啊,真是菊花茶,甜甜的,带着一股花的馨香。

(改为感叹句)  

(5)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改成第三人称)  

(6)把原句改成下面的句子行吗?为什么?

原话:该要的钱,一分不能少;不该要的钱,一分不许多。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5 分钱。

改后: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5 分钱。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写作。

根据下列提示,展开想象,创编故事。

环境:爸爸的书房外面

人物:内心悔恨、惭愧的李明,带着微笑鼓励的妈妈

要求:①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②把故事写完整,尽可能吸引人。③尝试着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