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弄巧成( )                    别出心( )

( )( )斜斜             技高一( )

呆头呆( )                    ( )尽弃

1.观察画横线和波浪线的词语,各仿写一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个含有人体器官名称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明晃晃(ABB式)________ 窸窸窣窣(AABB式)_______

不声不响(ABAC式)________ 小心翼翼(ABCC式)_______

3、读一读,再组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规范、美观。

tái xiǎn________ yàn yǔ________ gān zhe________

nóng zuò wù______________

5、形近字组词。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某人

(印度)泰戈尔

你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芒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

爱之神发现了你

1这首诗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的“有的人”有哪些相似的美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和《有的人》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填空。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   (朝代)诗人 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深刻地阐述了 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诗题中的意思是 子聿是他的  

(3)由古人学问无遗力中的无遗力一词,你会想到成语:

 

 

8、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由______代词人_____所写的一首词。“________” 是词牌名,______是词题。

2首词中“见”字的读音为_________, 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

3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色,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词语可以看得出来。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嗅觉和听觉描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的喜爱,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B.表达了词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文回放。(10分)

安妮老师的眼睛越来越糟了。一次她对我说,她连一英寸前的东西都看不清了。当医生得知安妮每天要为我拼写5个小时以上的单词时,他震惊了!他叫道:沙利文小姐,你这是在干蠢事!为此,我常常谎称已认得书上的字母,其实我连意思都不懂。我知道这是在欺骗自己,但为了她少重复几次,眼睛多休息几次,我愿意这样做。

教我说话也使安妮费了不少心。说话时,她把我的双手放在她脸上,让我仔细体嘴唇,咽喉的运动。我跟着她一次又一次重复单词和句子。开始我的发音含混不清、南腔北调,但是经过不断地练习,我总算能说一些大家都可以听懂的话。我得感谢安妮给我这份宝贵的礼物——说话的能力。

正是由于安妮老师不断地鼓励,才使我在她离开人世之后,照着她的话顽强地走下去。她常常对我说:   )发生什么事,(   )必须继续努力,在哪儿失败,就在哪儿重新开始。一旦完成了一个目标,你就会觉得自己更加强大。我坚信老师的这段肺腑之言,因为没有人能数得清安妮老师的尝试,失败然后征服的次数。

(1)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文中医生说安妮老师在干“蠢事”,指的是:

(3)选文的第二自然段运用了   的构段方式。

(4)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5) 读一读画曲线的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夺泸定桥(节选)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着冲锋枪、短枪,(  )着马刀,(  )着手榴弹,(  )着敌人密集的枪弹,(  )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有改动)

1选择正确动词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

拿  攀  背  带  冒

2战士们飞夺泸定桥时遇到的困难有(   )(多选)

A. 没有武器 B. 桥上无板 C. 敌人固守 D. 敌人火攻

3飞过来吧含有什么意思?(   )(多选)

A. 在敌人眼中,这没有木板的铁索是无法过的,除非能长翅膀

B. 在敌人看来,红军就算能攀索过来,在他们强大的火力封锁下,也无法到达桥头,除非能从空中突然降下来。

C. 敌人十分狂妄,瞧不起红军。

4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1)形容事态极其危险。__________

(2)奋勇直前,不顾生命。__________

5读了文章,你对飞夺泸定桥的红军战士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类文阅读

我捧起地球仪轻轻一拨球体立刻转动起来我的眼睛随着转动的地球仪寻找我们伟大的祖国找到了找到了!啊!伟大的祖国它像一只昂首啼鸣的雄鸡挺立在东半球上是那样生气勃勃

我捧着心爱的地球仪寻找雄鸡的心脏……

我捧着心爱的地球仪寻找雄鸡的两条大动脉……

我捧着心爱的地球仪在寻找我寻找祖国的山山水水寻找祖国的名胜古迹。祖国我爱你我爱你的一草一木我爱你的每一寸土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地球(    )    (    ) (    )  (    )

2读画“____”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A喜欢雄鸡  B.喜爱地球仪  C.热爱祖国

3文中“雄鸡的心脏”指________雄鸡的两条大动脉”指____________________

 

12、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  )落山  ),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打完了,只剩下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 )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请拟定一个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居高临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粉身碎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5】痛击的结果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①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②“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发展的力量。越读越清楚,知识就是思想的源泉。

③“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倒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④“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1读短文,找出第②~④段的关键句,我发现(   )

A.关键句都在段首。 B.关键句都在段尾。

C.前两段的关键句在段首,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在段尾。 D.前两段的关键句在段尾,最后一段的关键句在段首。

2梳理短文内容,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了书的重要地位。

B.“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所以小学生目前只要读好课本就行,以后再读其他的书。

C.“读万卷书”是要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的学问渊博。

D.“行万里路”是要多关注身边的事物,多积累经验,学会分析和判断。

3“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终成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幼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为著《史记》从20岁开始游历,不畏艰辛地四处考察。

4照样子仿写句子。

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书是__________,是_______,是______,是______

5联系你的学习生活,说说你对“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荷叶青青(25分)

夏天,玄武湖里那一望无边的荷叶忽然叫我生出了许多感想。祖母淡淡的笑容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老家的院子不大,却年年要种一缸荷花。祖母特别(爱好  喜爱)荷花,对荷花下的功夫更让人吃惊。河泥是雇人挑来的,她还要抓一把看看成色,就像看粮食。隔年的种藕早已选好,祖母自己一支支种下去,弄得两手污泥一直糊到胳膊肘。到了小荷叶快要冒尖的时候,祖母就守着荷花缸不让孩子靠近,说是人呼出的热气,会让叶子枯萎。小荷叶终于长出来了,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不屑一顾。祖母看着荷叶,却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夏天到来的时候,才有真正的长杆儿荷叶亭亭地舒服开来。这时天大热了,大门成天开着,就有人探头欣赏我家独特的风景。祖母常常在门口乘凉,看到有人夸她的荷叶,就把人家让进来,沏上茶水,请人边喝边欣赏。

一天,有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孩子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张望,祖母又发出邀请,可女人摇摇手,说出一(番  翻)话来。祖母这才注意到孩子生了一头疮,她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带  代)那个小女孩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一声剪下最大的一支荷叶。原来女人就是来讨荷叶的,中医给小孩开的药里,要用新鲜的荷叶。荷叶是夏日清凉的东西。祖母以往每年也都要分送几支给左邻右舍泡茶喝。这一年,老邻居们是喝不上荷叶茶了。每隔几日,就要给那个孩子剪一支荷叶,荷花缸里的荷叶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小孩子的疮倒是确实一天天好起来。家里人都可惜那一缸好荷叶,像这样剪下去,今年别想看荷花了。祖母却念念有词: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如今看到这一池荷叶,就像看到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送给许多人吧。

(1)在括号里选择合适的或字、词。(3分)

(2)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降(   )(   ) 兴( )(

  (   )(   ) ( )(

场(   )(   ) 假( )(   )

  (   )(   ) ( )(

(3)祖母家的荷花有什么用?(2分)

(4)我家独特的风景指什么?   (2分)

(5)用“——”划出描写祖母种荷花的语句,并读读,你体会到了什么?(4分)

     

(6)你是怎么理解荷叶派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这句话的?说明了什么?

(7)你在读文章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分) 

(8)结合你的理解,给文章换个题目 (2分)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穿上新雨衣去上学,我当然高兴了。(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很激动。(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我能按要求写句子。

(1)鱼儿在池塘游着,荷花随风摆动。(采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手法扩句)

   

(2)晴朗的夜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缩句)

 

17、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打压,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

18、改写句子。

老师对我说:“我很赞同你的观点,你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吧。”(改成不用引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她非常着急。

改为比喻句:

2.语文课上,彭万里总是首先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

修改病句:

 

20、句子万花筒。

(1)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集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提示:小学六年,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和生活。在这六年中,哪些“物”让你印象深刻?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选择让你印象深刻的“物”写一篇作文,写出与之相关的故事。把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