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字魔术;把下列汉字的偏旁换个位置,变成另一个汉字。
例:旮——(旯) 机——(______) 呗——(______) 旦——(______) 古——(______)
2、根据语境填诗句。
(1)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记录了与故人“把酒话桑麻”后依依不舍的约定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今人不见古时月,古人眼里的月是丰富多彩的。“______,______。”这是寄托思念的月;“______,______。”这是善解人意的月;“______,______。”这是宁静和谐的月。
(3)看着眼前突然乌云压顶,豆大的雨滴随之而至,让人不由得想起苏轼的诗句“______,______”。
(4)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坐在村头的池塘边,摇着扇子,唠着家常,听着蛙声,真是“______,______”。
3、填空。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洪________,“咆哮”突出山洪____,“狂奔”写出水流_____,“势不可当”写出洪水__。
2.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
4、语言感悟。
老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祸与福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即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孔子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君子讲究和谐友善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习惯迎合别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内心深处对人并不和谐友善。而德国文学家蒙森的“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时间可以磨平一切冲突。
5、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____________》。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2)《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___________》。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____________”的夜。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部分是果,后几部分是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串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基本主题。
(4)《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
6、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云崖:__________________ 三军:_______________
【3】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军在长征中表现了那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我还知道他的其它作品《________》。
【2】请用“﹏﹏﹏”画出本诗的中心句。
【3】画“ ”的诗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
【4】你还知道其他的爱国志士吗?请列举两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这两句诗中“磅礴”的意思是( )
A.(气势)充满
B.形容山势高大、险峻
【2】这两句诗是一组对偶句,与“腾细浪”相对应的是( )
A.乌蒙磅礴
B.走泥丸
【3】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_________和_________的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山势险峻,这是_________(实际 红军眼里)的山;“_________”“泥丸”形容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实际 红军眼里)的山。
9、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山中访友》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片段二:《月光曲》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1】对比阅读后,我发现片段一中作者由树联想到自己也成了一棵树,片段二中作者由________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片段一的联想中,我感受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情;从片段二的联想中,我仿佛看到了月光下_______________的大海。
【3】朗读片段一用______________的语气,朗读片段二用______________的语气。
(选择填空:轻松愉悦 深沉凝重 从平缓到激昂)
10、阅读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热情”。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1】把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来。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时弊_________________
②泰然_____________
【3】短文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写出来。
____
【4】短文表现了鲁迅的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请结合材料说一说。
__________
11、阅读课内片断,回答问题。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 )的小圆虫,披着( )的彩衣。在这些( )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物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 )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1)选择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
①友好 ②俏丽 ③粗壮 ④花色斑斓
(2)这段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
“大街小巷”是指 。
“南国的少女”是指 。
(3)想象画线句子所描述的情景,按提示语写一两句对话。
蜥蜴扭过头,对背上的几只小甲虫说:“嘿,小家伙们, 。”
几只小甲虫附和道:“ 。”
12、阅读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伙伴们,你欣赏过秋天早晨的田野吗?这真是奇妙的、令人神往的仙境。
②雾气弥漫在大地上,像层薄纱,把金色的田野,沉甸甸的谷穗,远近的小村,都笼罩起来了。就在你面前的白云,像绸带飘舞着,缠绕在树丛间、田野里,这世界仿佛是在幻觉中。
③你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吧,有点儿清凉,有点儿湿润。比城市里那时时带着怪味的空气怎样?你吸个饱吧,会感到轻松、兴奋、还有点醉意,好像你的胸膛也饱满起来了。
④太阳还没有起来,东边的天际是灰暗的,渐渐变成暗红了。天边的云连接着,重叠着。一会儿阳光从云彩的缝隙中,一束束,一缕缕,射向天际。又映红了大地。这时,远处传来大公鸡的报晓。
⑤太阳出来了,先是一丝,像红色的线。不一会儿。像烧红的镰刀,像半只橙红的桔子。一转眼,变成了红色的大气球,静静地依傍着大地。
⑥一瞬间□阳光穿过树丛□透过晨雾□斜斜地□密密地洒满了大地□拖拉机□突突□地下地了□人们三五成群地下地了□
⑦伙伴们,你们不是要寻找仙境吗?仙境就在我们这里,这固然是大自然带来的,但更多的是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1.给第⑥自然段加上标点。
2.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
意思相近:奇妙——( ) 创造——( )
意思相反:湿润——( ) 轻松——( )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比喻句;B.排比句;C.拟人句;D.设问句;E.反问句;F.疑问句。
(1)你们不是要寻找仙境吗? ( )
(2)你欣赏过秋天早晨的田野吗? ( )
(3)太阳出来了,先是一丝,像红色的线。 ( )
4.短文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天早晨的田野美景的。
5.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文首横线上。
1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当时年仅26岁的张钰哲,看着这封极不寻常的来信,l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想起了一个最为亲切的名字一—中华。张钰哲情不自禁地呼叫着:“中华星!中华星!”
【1】张钰哲的心情为什么“久久不能平静”?“反复思考”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中华”是“最为亲切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曾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问候。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新课程标准的编写,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着。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又针对《新闻晨报》曾报道的“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中删去8篇古诗”的新闻,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无疑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的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都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三)
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网友溪山:当孩子旅游,感叹景色优美时,不是只会说:“哇,好酷哟,中国真美啊。”而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网友mupeng: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我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就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着爸妈去湖边玩,小舟在荷叶间穿过,知道了什么是“__________________”,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__________________”。冬天,北风凛冽,天空阴沉,到了家,围着炉子取暖,知道了什么是“红泥小火炉”……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
(选文有删改)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为完成“讲名人与经典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重点阅读材料一。(_______)
(2)材料二中画“________”句子的意思是外语学好了就能提高母语水平。(_______)
【2】材料二中主要谈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3】结合语境,下面几句诗填到材料三中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老树呈秋色
b.红泥小火炉
c.接天莲叶无穷碧
【4】在“小学生该不该背诵古典诗文”的辩论会上,假如你是正方代表,请参照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三条理由。要求:用一段话写,先总说观点,再逐条简要说明理由,注意分号的正确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用“……是那么……是那么……”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
16、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请根据这一提示改写句子。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我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和伯父把那个拉车人扶上车了。(改成“被”字句)
2.车夫被玻璃片扎伤了脚。(改成“把”字句)
18、按要求改写句式。
(1)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我们要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缩句)
_____________
20、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1)爸爸在看报纸。爸爸在烧菜。
(2)霍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霍金是一个另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3)勃朗特姐妹成年累月在艰难中谋生。勃朗特姐妹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
21、作文。
请选择有深刻印象的事来写,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工整。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