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或语境填空。
①《草原》的作者是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生动的画面,体现了草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②“金沙_______,____。”诗句中暗指的两次战役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③《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________的顺序记叙的,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件事。
④《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时,运用了____的方法,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名言警句填空。
1.“咏物诗”往往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李贺的《马诗》中,诗句“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____”饱含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____________在《石灰吟》中,通过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为人清白、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我还读过这样的咏物诗《__________》。
2.“春”一直以来是诗人笔下描绘的对象:唐代的韩愈看到京城的春雨和绿草,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对于悄然无声、默默奉献的春雨,杜甫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的赞叹;而王观则在“若到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寄托对好友的美好祝愿。
3.中秋佳节,遥望天上的月亮,唐朝诗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让我们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还知道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不能铺张浪费,有句古话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出于蓝”是一个成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个成语出自《荀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
6.《学弈》中描写其中一人“三心二意的学棋态度”的句子是“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正如荀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5、积累与运用。
(1)关于学古诗的方法《江南春》中的“______,____。”可通过想象画面,感受江南春景;《浪淘沙(其一)》中的“____,______。”可借助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的意思。
(2)关于爱国,我们感慨陆游“_____”的拳拳爱国之心;赞赏毛泽东“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革命乐观精神。正如鲁迅先生鼓励国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_____的人,有 ____的人,有 _____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道是:“祖宗疆土,____,不可以尺寸与人。”
6、说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_______诗,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长征途中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些英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A.清幽明静 B.和谐温馨 C.静谧悲凉 D.热闹祥和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的秋景,极具画面感。
B.“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悲泣声,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C.明月、清泉、竹、莲等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材料一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在北京公布。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8.4%。其中,在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有15.9%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
材料二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书籍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B.2018年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
C.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D.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的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2】根据材料二,“阅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
材料二: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
易感人群: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主要症状: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有的只是发烧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
病毒是可防、可治的。加强个人防护:不串门,不聚餐,不握手。多洗手,多通风,多运动。戴口罩,吃清淡,拒野味。
材料三:
疫情当前,我们的“白衣天使”不顾自己的安危冲锋陷阵。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国家卫健委组建多支医疗救援队支援武汉,其实,不只是可敬的“白衣天使”,各行各业都在上演着“最美逆行”。与时间、死神赛跑的施工人员使“火神、雷神”医院拔地而起;冒着被感染风险在现场报道的一线记者;还有许多背影,如警察、城管、清洁工、出租车司机…….不同的职业,共同守护着这座城,属于我们的城!不同的身份,共同温暖着城里的人,有情有义有担当的中国人!向你们致敬——最美逆行者。
【1】“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由( )命名的。
A.谭德塞
B.世界卫生组织
C.中国武汉
D.中国人民政府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传播。
B.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C.预防病毒我们要加强个人防护。
D.各行各业都在上演着“最美逆行”,共同守护这座城。
【3】根据材料二完成填空。
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感染的主要是____________;在感染人群中严重的会_____________;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国家体委组建多支医疗救援队支援武汉。( )
(2)不只有“白衣天使”,各行各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最美逆行者”。( )
(3)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土再次“挂帅出征”。( )
【5】回忆2020年特殊的春节假期,在疫情面前你都做了哪些防护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这“宣告”和“声音”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反复
【4】文段中的两个加点词语“欢呼”和“欢跃”能够互换位置吗?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话中,第二句比第一句在表达范围上更广一些,“欢跃”比“欢呼”在高兴的程度上也更进一步,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B.这两个词语是近义词,所以能够互换位置。
C.“欢呼”指欢乐地呼喊,“欢跃”指欢喜得跳起来,意思完全不同,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于是,洗衣的时候, ;吃饭的时候, ;默默时, 。《匆匆》
(2)《司马光救友》——
(3)温故而知新,
(4)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5)你从雪山走来, 。你向东海奔去, 。我们赞美 ,你是 。我们 长江,你有 。
13、英雄赞歌。
我的战友邱少云
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往南推移。
那一天,天还没亮,我们悄悄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显然,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这个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出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我的心绷( )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 )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 )吟。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词语。
蔓延:___________________
歼灭: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才”字的不同。
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
②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A.①句中的“才”表示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B.②句中的“才”表示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划线部分,体会“我”的心情。
A.“心绷得紧紧的”,说明“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烘托邱少云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反映了邱少云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 )——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比喻的手法写的,把母爱比作________。
【2】把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第6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如何理解“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
15、老人说,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改为直接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上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形象。
八千多个日子转眼就过去了。
17、按要求写句子。
(1)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一定顺序排列下列词语.
(1)海鸟 动物 海鸥 生物
(2) 尽情游赏 慕名而来 怅然而返 恋恋不舍
(3)一道红霞 晨曦初露 万道霞光 红日薄发
19、按要求完成句子。
(1)在台北问路,发现记者是从大陆来的。
马上显露出惊喜的表情。(用关联词语来连接)。
(2)学了《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怎能不爱科学呢?(改为陈述句)
(3)人类生存的星球只有地球,我们怎能不保护地球呢?
(改为感叹句)
20、改句子
(1)梅兰芳先生被人们看作是东方艺术美的一个典型代表。
改为把字句;
(2)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成真理。
改为被字句:
(3)因为京剧的唱腔主要有“二黄”和“西皮”,所以从前人们也叫它“二黄”、“皮黄”。
用上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21、作文。
生活是一部厚厚的长卷,眼睛的关注,更需要心灵的倾听。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体裁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