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课文内容或语境填空。

①《草原》的作者是______,他被称为“__________”,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生动的画面,体现了草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金沙___________。”诗句中暗指的两次战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________的顺序记叙的,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件事。

④《开国大典》写阅兵式时,运用了____的方法,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名言警句填空。

1.“咏物诗”往往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李贺的《马诗》中,诗句“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____”饱含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____________在《石灰吟》中,通过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为人清白、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我还读过这样的咏物诗《__________》。

2.“春”一直以来是诗人笔下描绘的对象:唐代的韩愈看到京城的春雨和绿草,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对于悄然无声、默默奉献的春雨,杜甫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的赞叹;而王观则在“若到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寄托对好友的美好祝愿。

3.中秋佳节,遥望天上的月亮,唐朝诗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让我们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还知道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不能铺张浪费,有句古话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出于蓝”是一个成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个成语出自《荀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

6.《学弈》中描写其中一人“三心二意的学棋态度”的句子是“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正如荀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

4、看拼音写词语。

满分5 manfen5.com

 

 

5、积累与运用。

(1)关于学古诗的方法《江南春》中的“__________。”可通过想象画面,感受江南春景;《浪淘沙(其一)》中的“__________。”可借助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古诗的意思。

(2)关于爱国,我们感慨陆游“_____”的拳拳爱国之心;赞赏毛泽东“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革命乐观精神。正如鲁迅先生鼓励国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_____的人,有 ____的人,有 _____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道是:“祖宗疆土,____,不可以尺寸与人。”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说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_______诗,表现了红军战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长征途中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些英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

A.清幽明静 B.和谐温馨 C.静谧悲凉 D.热闹祥和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描绘了雨后的秋景,极具画面感。

B.“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悲泣声,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

C.明月、清泉、竹、莲等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D.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材料一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在北京公布。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8.4%。其中,在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有15.9%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主要网上活动之一。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

材料二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书籍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B.2018年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

C.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D.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的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2】根据材料二,“阅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请你根据以上材料,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小题。

材料一: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

材料二: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

易感人群: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被感染的主要是成年人,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主要症状:感染病毒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有的只是发烧或轻微咳嗽,有的会发展为肺炎,有的则更为严重甚至死亡。

病毒是可防、可治的。加强个人防护:不串门,不聚餐,不握手。多洗手,多通风,多运动。戴口罩,吃清淡,拒野味。

材料三:

疫情当前,我们的“白衣天使”不顾自己的安危冲锋陷阵。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国家卫健委组建多支医疗救援队支援武汉,其实,不只是可敬的“白衣天使”,各行各业都在上演着“最美逆行”。与时间、死神赛跑的施工人员使“火神、雷神”医院拔地而起;冒着被感染风险在现场报道的一线记者;还有许多背影,如警察、城管、清洁工、出租车司机…….不同的职业,共同守护着这座城,属于我们的城!不同的身份,共同温暖着城里的人,有情有义有担当的中国人!向你们致敬——最美逆行者。

【1】“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由(        )命名的。

A.谭德塞

B.世界卫生组织

C.中国武汉

D.中国人民政府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传播。

B.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易感人群。

C.预防病毒我们要加强个人防护。

D.各行各业都在上演着“最美逆行”,共同守护这座城。

【3】根据材料二完成填空。

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感染的主要是____________;在感染人群中严重的会_____________;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国家体委组建多支医疗救援队支援武汉。( )

(2)不只有“白衣天使”,各行各业作出贡献的人都是“最美逆行者”。( )

(3)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土再次“挂帅出征”。( )

【5】回忆2020年特殊的春节假期,在疫情面前你都做了哪些防护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 )的宣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这“宣告”和“声音”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反复

【4】文段中的两个加点词语“欢呼”和“欢跃”能够互换位置吗?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话中,第二句比第一句在表达范围上更广一些,“欢跃”比“欢呼”在高兴的程度上也更进一步,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B.这两个词语是近义词,所以能够互换位置。

C.“欢呼”指欢乐地呼喊,“欢跃”指欢喜得跳起来,意思完全不同,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12、根据

1)于是,洗衣的时候,           ;吃饭的时候,                ;默默时,                            。《匆匆》

2)《司马光救友》——                                              

3)温故而知新,                                                      

4                         ,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5)你从雪山走来,               。你向东海奔去,              。我们赞美       ,你是       。我们       长江,你有           

 

13、英雄赞歌。

我的战友邱少云

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往南推移。

那一天,天还没亮,我们悄悄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显然,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索,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这个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出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

我的心(   )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   )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   )吟。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歼灭。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词语。

蔓延:___________________

歼灭: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才”字的不同。

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渐渐地熄灭。

②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二十分钟。

A.①句中的“才”表示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B.②句中的“才”表示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划线部分,体会“我”的心情。

A.“心绷得紧紧的”,说明“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我”的心理活动来烘托邱少云_______________,从侧面反映了邱少云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       )——她就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上。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她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

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题目是用比喻的手法写的,把母爱比作________

【2】把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第6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如何理解“母亲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你知道该怎样做吗?

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老人说,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改为直接引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上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形象。

八千多个日子转眼就过去了。

 

17、按要求写句子。

(1)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改为字句和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四团的战士必须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在回信中说: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一定顺序排列下列词语.

(1)海鸟 动物 海鸥 生物

   

(2) 尽情游赏   慕名而来 怅然而返 恋恋不舍

 

(3)一道红霞 晨曦初露 万道霞光 红日薄发

 

 

19、按要求完成句子。

(1)在台北问路,发现记者是从大陆来的。

马上显露出惊喜的表情。(用关联词语来连接)。

 

(2)学了《十万个为什么》,我们怎能不爱科学呢?(改为陈述句)

 

(3)人类生存的星球只有地球,我们怎能不保护地球呢?

(改为感叹句)

 

20、改句子

(1)梅兰芳先生被人们看作是东方艺术美的一个典型代表。

改为把字句;  

(2)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成真理。

改为被字句:

(3)因为京剧的唱腔主要有二黄西皮所以从前人们也叫它二黄皮黄

用上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

生活是一部厚厚的长卷,眼睛的关注,更需要心灵的倾听。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45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体裁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