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回答下列问题。

1.《童年》的作者高尔基,是原______(国家)作家。《童年》是作者根据自己经历写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____________

2.《童年》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慈祥善良的______,富于同情心的______,忠厚老实的______,还有粗野自私的______

3.请根据下面的文字判断描写的是《童年》中哪一个人物。

(1)他穿着白衣,身子显得特别长。光着的脚的脚趾古怪地交叉着;往常爱抚我的双手安详地搁在胸口,手指也是弯曲的。______

(2)她浑身圆滚滚,脑袋大大的,长着一双大眼睛和一个滑稽的软塌塌的鼻子。______

(3)快步走在前面的是一个瘦瘦的小老头,他穿一身长长的黑衣服,留一把赤金色大胡子,长一个鹰钩鼻,有一双绿莹莹的小眼睛。______

2、汉字起跑线。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ēn cì______生命又zī yǎng_____着万物的摇篮,是那样hé ǎi kě qīn_____。可是现在,清澈的河水干涸了,yùn cáng______zī yuán ______kū jié_______了,母亲也不再美丽壮观了。

3、根据提示填空。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巴金,原名________,我们知道他的作品有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

(2)书信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巴金爷爷思索,追求,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________。

4、积累运用。

(1)在传统文化中,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五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以为_____________”,锺子期和伯牙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______________;而《书戴嵩画牛》则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4)同样是写景,“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苏轼把急雨之景描绘得细腻生动;“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朱熹把春日之景描绘得绚烂夺目;“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把黄河之貌写得曲折雄壮。

(5)民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也是时代发展最需要的精气神。因为“惟有__________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______________”。

5、句子闯关岛

1.“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我能使用这种修辞手法描写春天的柳树_________________

2.顿时,石头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用上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阅读

观书有感

/〔唐〕朱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半亩方塘一鉴开________比作________

2在本诗中指什么?渠水非常清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欣赏。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江畔独步寻花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芙蓉楼送辛渐》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从这首诗中的“寒”“孤”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________诗,我们曾学过的这一类诗有《________》。

3《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从诗中“留连”“自在”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的心情。

8、古诗阅读

《观书有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告诉我们学习如同汲取源头活水,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实自己。作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家和教育家朱熹,人称儒学“二圣”。他编订了历史上的“四书”,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选文片段,回答问题。

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字:野。

山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惊险 雄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这种美,是一种(磅礴 雄伟)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横拦绿水。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则好似“窈窕淑女”。

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亲热 亲昵)的劲头难以言状。但当我们一行中的一位年轻女同志从树下经过时,一只小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志惊叫一声,(慌忙 慌乱)逃走了。而那个调皮的小家伙,却快活地叫着,跳到另一棵树上去了。

在这样的山水间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野”了起来。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遇上突然横在面前的山溪,一队人手提皮鞋、丝袜,踩着乱石,从平膝的水中(趟过去 蹚过去)……满山的嘻嘻哈哈,满溪的亲亲热热。人们,全在这山水中返璞归真了。

【1】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望而生畏:_________________

不拘一格:________________

返璞归真: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具体描绘了__________、野物“野”、___________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胆颤( )     宛如( )     攀援( )

【4】选择文中括号里用得恰当的词:①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

①小铁上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和他妈妈出门,问他去不去,他摇摇头,一人闷在家里。晚上,我们回到家,他问我:“你发现咱家有什么变化吗?”我望了望四周,一切如故。他不甘心,继续问我:“你再仔细看看。”我还是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倒是他妈妈眼尖,洗脸时一下看见脸盆和脸盆旁边的水管上贴着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它们的英文名称。

②我这才发现屋子里几乎所有的地方,柜子、书桌、房门、厨房、暖气、音响、书架……上面都贴着小纸条,纸条上面都用英文写着名字,每一张小纸条剪得大小一样,都是手指一般窄长形的,不仔细看还真不容易看到。

③儿子很得意地望着我笑。不用说,这是他劳累一下午的结果,我表扬了他。

④那一年,儿子对外语突然有了兴趣。那些小纸条仿佛是安徒生童话中神奇的手指,让家里的那些东西花开般有了生命,与儿子对话,彼此鼓励,让枯燥而艰苦的学习有了兴趣和色彩,有了学下去、学到底的诱惑力。

⑤当许多人夸奖小铁聪明时,我的虚荣心当然得到满足。我其实很清楚,他是以刻苦取得应有的成绩的。有一次开座谈会,有个同学问他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他回答:“没有别的好办法,就是得学、得背。比如历史,高考前老师在带领大家复习之前,我已经把书从头到尾背三遍了,而且要注意背那些图边上和注解的小字,要背得仔细,做到万无一失。”小学毕业时我整理他书桌的抽屉,仅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作文练习的草稿就装满了一抽屉,每一篇都改过不止一遍。小学毕业准备考中学,他把所有要背的内容都录在录音机里,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时把录音机打开,一遍又一遍地听,哪怕是睡觉前那一点时间也绝不浪费。

⑥后来,他读大学了,时间更紧张了。他让我给他买盏应急灯,说晚上一过11点宿舍就熄灯了。我劝他少熬夜,他说同学都这样,床头都有一盏应急灯。有时为了不妨碍同学,他会骑上车跑出校园,到学校旁的一家24小时营业的豆浆店买点吃的,一坐就是半夜甚至一个通宵。

⑦虽然我不赞成他熬夜,但我赞成他必须这样付出刻苦努力的代价。在智商方面,孩子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的,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外表可能闪闪发光挺好看,但包裹在里面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重要的东西就是刻苦。

⑧大三的某天晚上,小铁打来电话告诉我和他妈妈:“英语六级成绩出来了,我得了89.5分。”他知道做家长的就是一根死筋认成绩,很遗憾地说,“就差半分,要不90分了。”这成绩是他们系里的第一,他的四级英语考试,也是全系第一,得了92分。

⑨前几年搬家的时候,我发现居然厨房、房门、厕所……好多地方还保留着那些小纸条,只是已经颜色变得发黄,但蓝色的圆珠笔写的英文字迹依然清晰,好像岁月在它们的上面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⑩一个孩子就是从这里跑了出去,我真为他高兴,就让那些小纸条一直保留着吧,保留着那一份回忆和感情。

1下面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小铁喜欢学英语。 B. 小铁的家里到处贴着小纸条。

C. 小铁取得了学业上的成功。 D. 小铁从小到大刻苦学习的经过。

2对题目“聪明只是一张漂亮的糖纸”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糖纸花花绿绿,闪闪发光,很好看。

B. 人们常常给学业上取得成就的人戴上“聪明”的光环,却往往忽视了光环下所付出的刻苦努力。

C. 一个人的聪明像漂亮的糖纸,引人注目。

D. 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人的聪明,却没看到包裹在糖纸里的东西。

3“那些小纸条仿佛是安徒生童话中神奇的手指,让家里的那些东西花开般有了生命,与儿子对话,彼此鼓励,让枯燥而艰苦的学习有了兴趣和色彩,有了学下去、学到底的诱惑力。”对这句话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 这句话中把“一张张纸条”比作“安徒生童话中神奇的手指”,而“和他对话,彼此鼓励”却直接把“这些纸条”当作了人。

B. 小纸条使枯燥而艰苦的学习有了色彩。

C. 这句话体现了小纸条对小铁的学习所产生的作用。

D. 儿子想出这么好的学习方法,作者用这事例证明儿子聪明过人。

4文中不厌其烦地多次写到小铁贴在家里几乎所有地方的英文小纸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  )

A. 小铁喜欢用小纸条写英文。

B. 小铁喜欢把写着英文的小纸条贴在家里的所有地方,这是他的习惯。

C. 这些英文小纸条是小铁学习英语的见证。

D. 目的是为了突出小铁学业上的每一点成绩,都与他勤奋刻苦分不开的。

11、阅读理解

丁香结(节选)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究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文,说一说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下列诗句,说说丁香结有着怎样的文学意象。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香结”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丁香结引发了作者的人生思考,哪种植物曾引发过你怎样的人生思考呢?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艺术天地。(6分)

(1)甲虫音乐家们   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   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从她的眼神里读出了老人对 ,读出了老人为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觉得她的眼睛像

(3)音乐是一门艺术,我喜欢的 《月光曲》,我更欣赏   的《我的中国心》。(填成语)

 

13、阅读理解。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有三干多年的历史了。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_____________。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取代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杆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

从前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支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

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解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唯有连声叫怪,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

【1】联系上下文,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觉得还是用结绳方便。

B.上古时代,人们用结绳来治理国家,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C.上古时代,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D.上古时代,圣人用结绳来治理国家,到了后世,人们才用文字取代了结绳。

【2】下列对文中“结绳记事”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结绳记事”的方法是在人类创造文字之后才有的。

B.“结绳记事”是在创造文字之前唯一的传递信息的方式。

C.“结绳记事”是指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性别等内容。

D.“结绳记事”,若用贝壳代替绳结记事,就不容易分辨了。

【3】“源远流长”一词本意指河流的源头很长,水流很长,在文中指的是( )

A.人类创造文字的时间长。

B.汉字的历史悠久。

C.结绳记事的历史悠久。

D.通信方法的历史悠久。

【4】下列对第四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如此”是指古人用结绳记事来帮助记忆。

C.“有些”一词,说明当时用实物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并不普遍。

D.“通信的方法”指古人用一些特定实物来传递信息,例如死老鼠。

【5】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两次引用古书上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五、六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同样一封信,我们认为是开玩笑,而古人却知道是一份严厉的信”?

请联系实际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十里长街送总理

①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②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③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

④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1】课文记叙了1976年1月11日,人们自发地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的灵车的情景。请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完整: ____________ → 望灵车 →__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中“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是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请用横线划出“面”上描写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点”上描写的句子。

【4】“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中的“焦急”和“耐心”分别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表达了______________的感情。

【6】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

1.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闰土见人很害怕。闰土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对我说:曹先生的书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它天性这样。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是没有用的。(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不改变句子意思,把句子换一种说法。

1、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

 

2、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17、按要求写句子。

小军对我说:“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就和你一起去河边钓鱼。”(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缩句)

2. 平生还走过这么野的路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19、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乐园。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被字句)

变为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生具有这么多可贵品质,难道不值得赞美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作文请你任选一个题目进行习作。

①课文中那个摆书摊的年轻人,经常对说:别饿坏了那匹马,目的是想让能够心安理得地看书。在生活中,这种善意的谎言并不少。在你身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你的家人、同学曾经说过善意的谎言吗?请把这样的事写成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②珍惜应该是一种品质,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所给予我们的一切最好的回应。唯有珍惜,一切方才可贵,唯有珍惜我们与这个世界才有共鸣,唯有珍惜,在艰难困苦之处才有了援助之手,在迷茫徘徊之时才有了点亮心灵的灯。请以珍惜为话题,结合事例,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