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 看踩高跷走路 看虾兵 蚌精 牛头 马面
A.,,、、、……
B.,、、、、……
C.,,,,,……
D.、、、、、……
2、下面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生活清贫
B.生活贫困
C.生活美好
D.生活活泼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午宴(yān yàn) 缝纫(yèn rèn)
特殊(shū sū) 告辞(cí chí)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两个词写一段话。
一____见____ 从容______ 马革______
情不______ ____机____算 一____不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选词填空。
强烈 猛烈 激烈 热烈
(1)冬天里,常常刮起( )的北风,使人眼都睁不开。
(2)校长讲话完毕,同学们鼓起了( )的掌声。
(3)上甘岭战斗打得非常( )。
(4)夏天的阳光照射出来的光线格外( )。
漂浮 飘浮
(5)几只小船( )在海面上。
(6)白云( )在蓝天,就像羊儿在草原。
分散 分裂
(7)到了营地,大家( )开来,分别扎营,准备露宿。
(8)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 )成细小的颗粒。
6、根据原文填空。
关于珍惜时间,古人有“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_________”的格言,有“不饱食以终日,____________”的劝诫,毛主席也勉励我们“多少事,从来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在《示儿》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王维在《山居秋暝》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山间傍晚美好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古人谈读书》中,我们还学到了“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7、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
怒发( )( ) 完( )( )赵
( )( )请罪 同( )( )力
攻无( )( ) 战无( )( )
(1)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蔺相如( )。
(2)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3)他们俩成了好朋友,( )保卫赵国。
8、欢聚一堂(写同音字)。(6分)
jùn wán
英( ) ( )强
( )马 贪( )
险( ) ( )成
xiāo pí
元( ) ( )气
( )失 ( )酒
( )洒 调( )
9、月亮
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但是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当46亿年以前我们这个太阳系从一大团星云物质脱胎而出时,月球和地球分别处在相去甚远的不同部位,它们各由当地的不同物质所形成。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要俘获一颗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地球形成的时候,一开始便以大团的铁作为核心,并在其外围吸积了许多密度较小的石物质。月球的形成稍晚于地球,它由地球周围残余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因而密度较小。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妹妹?
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为一体。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其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残迹。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在,赞成这种"分裂说"的人已经比较少了。
可爱的月亮啊,你究竟是谁?你尽可以讳莫如深,人类却总有一天会掀开你的神秘面纱,把你的真相查个水落石出!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邂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讳莫如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关于“月球的起源”的三种学说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月球是地球的姐妹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中的”可能”为什么不能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月迹(片段)
【片段一】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
【片段二】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变的。
【1】用“——”画出片段一中直接描写我们心情的句子。
【2】联系片段填空或选择填空。
(1)片段一描写镜中之月:先是白道儿,再是( ),渐渐地爬高了……最后( )。准确而又生动地写出了月亮形态的变化,主要运用了( )态描写的手法。
(2)片段二作者把满院的月光与( )和( )联系起来,既形象,又有色彩,这样细腻的静态描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月光的(①恬静柔美 ②轻柔舒缓)(用“√”标示正确的)的特点。
【3】片段一画横线的句子中的“溜”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
【4】读片段二画横线的句子,说说“我们”是一群怎样的孩子?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奇心强 富有想象力
B.观察力强 疑心重
C.调皮可爱 活泼好动
11、拓展阅读。(12分)
迟到
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呵护中度过的。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有一件事我永远忘不了……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来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心想,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梳头、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可是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常常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有一天,从早晨起就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我听着不停的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 )要迟到了,( )在这夏天的时候,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一路走到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等一下,妈妈进来了。我低声向妈哀求说:“妈,今天已经晚了,我就不要去上学了吧?”
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站到床前,瞪着我:“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我挨打了!
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像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妈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车去上学。
( )迟到了,( )老师并没有罚我站,这是因为下雨天可以原谅的缘故。
老师教我们先静默再读书,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五分钟。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留的功课有没有没做好?早晨跟爸妈有礼貌地道别了吗?……
正在静默的当中,有人拍了我的肩头一下,我急忙睁开了眼,原来是老师。他用眼势告诉我,让我向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转头看,原来是爸爸站在窗外那瘦高的影子!
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招我出去,我看看老师,征求他的同意,老师微笑地点点头,表示答应我出去。
我走出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递给我。
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由于这件事,我从此一生做一个守时守信的人。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2)“我”为什么常常怀着恐惧的心情去上学?(2分)
(3)文章从哪里看出“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2分)
(4)请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5)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2分)
(6)请你写出关于守时守信的名言。(2分)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①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②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 我死之后 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 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③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④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在文段②的空缺处加上标点符号。
【2】在文段②中,“嘱托”一词能换成“嘱咐”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用“——”在原文中任意勾画出一处,并针对勾画的句子说明理由。
答:
【4】文段①中第二句话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理解。
金字塔夕照
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光源,都是从它那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从少小时候起,我就听到过许多有关金字塔的传说,向往着它神秘的风采。如今,当我来到金字塔下,望着这人间的奇迹,更禁不住思绪激荡。我不知道“金字塔”这个译名中的“金”,最早是怎么得来的。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我认为都是绝妙的。你看金字塔多像一个“金”的汉字。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有人说金字塔的白昼和月夜,各有各的情趣,各有各的美,但我觉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还是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1】作者开篇写道“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
【2】请将文中与“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相关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思考,下列不是作者围绕金字塔的“金色”写的一项是( )
A.远远望去,沙漠开阔而雄浑。
B.“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非常绝妙。
C.大漠夕照中的金字塔让人产生怀古幽思。
【4】由眼前的金字塔,作者产生了哪些奇妙的联想?
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间房子,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屋顶尤其难刷,蘸(zhān zhàn)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一掉准掉在身上。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有人说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tiáo diào)浆的配料有秘方。曹小三哪里看得出来?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hé hè)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fèng féng),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可是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1】用“/”画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悠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描写刷子李动作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刷子李粉刷效果的句子。
【5】选文中对刷子李刷墙动作的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6】读了选文,你觉得刷子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落花生
①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②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③我们争着答应:“爱!”
④“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⑤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⑥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⑦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⑧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⑨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⑩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⑪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⑫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1】姐姐、哥哥、“我”各是怎样表述花生的好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说明( )。
A.说明父亲平时不喜欢跟我们在一起。
B.说明父亲平时不喜欢坏天气出门。
C.说明父亲平时工作很忙。
【3】父亲把花生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对比:花生是生长在________,那些水果是高挂_______。从而赞美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这几段话用小标题概括可以是______(吃花生 收花生 议花生),是_____(详写 略写)的。
16、阅读练习。
一支金色的钢笔
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狠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施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并将(1)(2)(3)(4)处内容填入答题卡相应位置。
| 情节 | 情感 |
开端 | (1)(________) | (2)(________) |
发展 | “她”不改,“我”批评,“她”我,“小男孩”帮“她”,“她”借钢笔写字。 | 悲戚、真怕、逃离(后悔) |
高潮 | (3)(________) | 欢呼、怒吼、渺小、狼狈 |
结局 |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 (4)(________) |
【2】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问“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我”和“小男孩”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二)读书再读书(节选)
艾克马·戴夫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因为:
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大陆,我却领略过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为南极洲的圣洁天地深深陶醉,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初春,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我感觉有花瓣儿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读书使我们美丽。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份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映在脸上。是啊,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
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多好!我们本来天生只有一个头脑,是读书让我们又多了一个头脑。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不读书的人,只有一次生命,他充其量只能过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
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务必从看电视、看卡通漫画、玩游戏机的时间中抽出时间来读书。别忘了,“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再读书。(有删改)
(1).读书的好处是( )(多选)
A.使我们视野开阔
B.使我们情趣高雅
C.使我们多活几度生命
D.使我们思想深邃
E.使我们美丽
F.使我们受益无穷
(2).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的表达形式相同,第一句( ),接下来( )。
A.分述 B.总写
(3).“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这个“偷”指通过 获得智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偷。
(4).你喜欢读书,还有别的原因吗?快来写一写。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打开心中的那把锁
一代魔术大师胡汀尼有一手绝活,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而逃生,从未失手。他曾为自己定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要在60分钟之内,从任何锁中(挣脱 挣扎)出来,条件是让他穿特制的衣服进去,并且不能有人在旁边观看。
英国一个小镇的居民决定向伟大的胡汀尼挑战,有意考验他。他们特别打制了一个(坚固 结实)的铁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请胡汀尼看看能否从铁笼中出去。
胡汀尼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穿上特制的衣服,走进铁牢中。牢门“哐啷”一声关了起来,大家遵守规则转过身不去看他怎样打开锁。胡汀尼从衣服中取出自己特制的工具,开始工作。
30分钟过去了,胡汀尼用耳朵紧贴着锁,专注地工作着;45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头上开始冒汗。最后,两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始终听不到期待中的那锁簧弹开的声音。他(精疲力竭 竭尽全力)地将身体靠在门上坐下来,结果牢门却顺势而开。原来,牢门根本没有上锁,那把看似很厉害的锁只是个样子。
小镇居民故弄玄虚,考验了这位大师。门没有上锁,但胡汀尼心中的门却上了锁。
曾经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他一直苦练却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跳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起竿又跳了一次,(果然 竟然)越过。
其实,只要打开心中的那把锁,便可以突破阻挠,粉碎障碍,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划去文中括号内不确切的词语。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
(1)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______)
(2)小镇居民故意将牢门没有上锁,让胡汀尼搞不清其中的缘由,由此考验了这位大师。(______)
【3】用“ ”画出短文中揭示中心的语句。
【4】认真读短文,完成填空。
胡汀尼是一位魔术大师,他的绝活是__________,然而面对英国某小镇居民的挑战,他__________。你觉得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但最终他越过了,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5】写写你读了短文后,从下列句子中悟出了什么,注意画线的词语。
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说“胡汀尼心中的门却上了锁”,请你联系生活实际或者你的见闻,对这位一代魔术大师讲讲自己的看法或对他提些建议。可以举个事例来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第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1.下列对文中词语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公德”指个人公正无私的品格。
B.“私德”指个人的品德修养。
C.“建筑人格长城”指健全个人的人格。
2.这段话问的是 ,这样问,是因为 。陶校长希望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 。
3.“真人”的意思是 。由这个词语,我想到了陶行知的一句名言: , 。
20、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一次幸福的航行,一次终身难忘的航行,我不会忘记。(改成反问句)
2.秋天,香山的黄栌红了。(改写成比喻句)
21、把下面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闪电撕碎了乌云。
把字句:
被字句:
(2)乌云遮住了太阳。
把字句:
被字句:
22、按要求变换句式。
(1) 一个年过50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淳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缩写:。
(2) 后来我考入历史学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反问句:。
(3) 已经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是退休了。
双重否定:。
23、习作。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家用电器越来越多,有微波炉、洗衣机、电饭煲……请选择一种你熟悉的家用电器,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加以介绍,注意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