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是楷体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委婉含蓄,端庄秀美。

B.读文章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有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D.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对《游山西村》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榜文:公告、告示

B.货郎:小商贩

C.印信:印章

D.墨客:书法家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照样子,写词语。   

(1)毛茸茸(ABB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姗姗来迟(AABC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白雪皑皑(ABCC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指出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龙骨又是什么呢?原来是龟甲和兽骨。________

(2)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耍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________

(3)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________

(4)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阿!________

 

6、按要求,仿写词语。

1.鼓鼓囊囊:( )( )( )

2.怒气冲冲:( )( )( )

3.甜滋滋:( )( )( )

7、认真读拼音,正确写生字。

(1)母亲激动地lǒu zhù( )巴迪,她为儿子的努力感到zì háo( )

(2)我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ténɡxiě( )了一遍,然后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wèi zhì( )上。

(3)这位cí xiánɡ( )的母亲做事一向很jǐn   shèn( ),在对待孩子上尤其如此。

8、读拼音,写字词。

(1)汉文帝的líng( )墓最近在白鹿原被发现,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有着无法héng( )量的意义。

(2)河南许多地方进入了xùn( )期,河水暴zhǎng( ),对liáng( )田和住宅造成了不可gū( )量的损失。

(3)lí( )明时分,天边泛着红yùn( ),这美丽的清晨的景色让人心kuànɡ( )神yí( )

(4)天气kù( )热,外面又zào( )音不断,但是他完全不受影响,仍然在认真看书。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对我而言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选填“梁晓声”或“吴冠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

【2】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_____的事。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手法进行描写,突出了我对小渔船的______

【4】作者在文中写到“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这个船舱里的背影“永难磨灭”的原因是(       

A.背影中包含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让我很难忘。

B.背影说明父亲很节俭、很勤劳,让我难忘。

【5】“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短文,你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①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境地呢?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和岩石。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其他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飘浮。它们在吸收部分太阳光的同时向四周发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会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③有趣的是,尘粒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而“喜欢”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由于下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才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飘浮。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在地上的万物都将是湿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⑤灰尘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一些被人们看成是“废物”的东西,往往也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1】在短文前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题目。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削弱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忽视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干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说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自然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④自然段中划“ ”的句子是中心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说说灰尘是怎样使阳光变得柔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一些被人们看成是‘废物’的东西,往往也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垂柳

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你看,在那冰雪初消的时候,不正是暗暗泛青的柳芽把春意首先带到了人间吗?你再看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给人们送来了春天的气息。所以,诗人写道:“春*先以柳荫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柳树( )是最早的报春使者,( )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

柳树枝干坚韧,耐水湿,不怕风吹浪打,所以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防浪护岩树种。

柳树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顺直,是农具、家具和农家小型建筑的优良木材。

柳树还有其他用途。它到了化学家手中,能炼出火药;在医学家手中,可做接骨夹板材料。

柳树枝( )纤细,( )很有韧性。在农村人手中,它又会成为柳篮、柳箱、簸箕等日用品。就是柳芽、柳絮、柳叶的用途,也很广泛。如柳絮可作枕芯,也可作鞋垫。

柳树性喜潮湿,适应力强。我国南方,( )是塘边河岸,( )是丘陵山地,一经扦插,它都能扎根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十年左右,它就能长成高达几十米,胸径二三十厘米的浓荫大树。所以,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阴”。如有意栽培,那它生长更快,对人的报答也就更多。

【1】请把下列关联词语分别填入文中合适的括号里。

虽然……但是…… 无论……还…… 不但……而且……

【2】有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把这个过渡段用“ ”画出来。

【3】本文主要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介绍垂柳的。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A.数学说明

B.打比方

C.举典型例子

12、阅读《养书文学书》,完成习题。

养书又学书

文/李宣华

喜欢书,我那偏远乡村老家的父老乡亲个个都喜欢。莫问这些淳朴实在的“泥腿子”们平日里荷锄忙活有多大闲情,莫问这些充满浓浓烟火味的叔伯婶婆文凭有多高。喜欢就是喜欢,喜欢一样东西从来不会有太多说道的。

村里人把看书叫作“养书”,把上学读书叫作“学书”。在外求学那些年,每次回家,街坊邻居就会问,“学书”回来了呀,带了书报回来“养”吗?给炉子看火的邻家叔叔要找本书“养”,去牧牛的大伯要带本书“养”。

其实,村里自古就有“养书学书”传统。大族家训里就谆谆写道:“毋断书香,毋习游荡,毋好斗狠,毋事争强,毋以少犯长,毋以强凌弱。

至今,村里还沿袭着“周岁抓阄”的习俗:在娃娃周岁那天,于祖厝厅堂铺一块红布,红布正中放置一竹篮,篮里装上毛笔、算盘、书和红蛋。仪式上,大人引导孩子爬向竹篮,看娃娃会拿起什么。拿笔寓意写得一手好字,拿算盘寓意能说会算,拿书最好,寓意日后金榜题名。拿红蛋呢?这可就不太妙了。谁家娃娃如果真拿起了红蛋,这蛋就会立即被族长公扔出厅堂表示“快滚蛋”,然后让娃娃在剩下的三件物品里再抓一次“阉”。

打记事起,压根就没听闻过哪家娃娃“抓阄”抓起过红蛋。因为,乡民选中的蛋,与一般的鸡蛋相比,都特别大特别圆,加之蛋身上抹了层滑腻腻的茶油,娃娃的稚嫩小手哪拿得起来。除了这拿不起的红蛋,剩下的毛笔、算盘、书,拿啥都寓意吉祥,都寄寓了乡亲们对“学习”的殷殷期盼。遗憾的是,娃娃们总是叫长辈们失望。母亲说,我周岁时,第一个去抓的便是书,门庭增光。哪知,真到了上私塾读书的年龄,我上个学也隔三差五需要父亲拧着耳朵拽着走。

所幸,父亲不只会拧会拽,还会讲,和风细雨地吹耳边风。他没进过几天学堂,但记忆力出奇地好,满脑子都是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是他听来的,有些是他到周边村子看傀儡戏看来的。他讲的《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里的不少故事情节,我至今都还有印象。听着听着,就对故事产生了兴趣,听着听着就对私塾学堂不再抗拒。

有一次,父亲去几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回来时,带回一本没有封面的黄皱皱的小人书。他欣喜若狂地递给我,说这是他特意向人讨要来的好东西,要我好好看,好好保管。不看不知道,一看就被书中打斗的插图吸引了。虽然,直至后来这本书遗失,我连个书名也说不出来,但那种对书的喜爱之情,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心动。

凭着这股对书的渴盼和冲劲,我成了小村第一个走出去的师范生。随之而来的是,放假回家,我又多了一个“学书哥哥”的称呼。村中娃娃们在大人的教导下,都热情地叫我“学书哥哥”。我爱这清凌凌的称谓,又恐一不留神就会负了声名。多年来,始终以此敦促自己:毋断书香,不能懈怠。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30日08版,略有删改)

【1】村里“周岁抓阉”习俗中,周岁娃娃抓到哪个物品寓意最好?(       

A.毛笔

B.算盘

C.红蛋

D.书

【2】“周岁抓阉”习俗中,村民们特意选特大特圆的蛋。还往蛋身上抹层油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特大特圆的蛋,看起来特别地显眼,寓意圆满

B.蛋大手小还混身滑腻腻,故意让娃娃抓不起来

C.寄寓了乡亲们对娃娃未来“学习”的殷殷期盼

D.乡亲们嫌麻烦,若是抓到蛋还得再抓一次“阄”

【3】“父亲去几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特意带回小人书,欣喜若狂地递给我”这个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A.突出体现了父亲对这本小人书的喜爱之情

B.突出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学习非常重视

C.突出体现了父亲是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人

D.突出体现了这本小人书的内容非常吸引人

【4】“我”成了小村里第一个师范生后,为什么又多了一个“学书哥哥”的称呼?(       

A.“我”的年龄比村中的娃娃大。

B.这样的称呼听起来特别亲切。

C.村里人激励“我”要不断学习。

D.村里人对学习及知识尊重的体现。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偏远乡村的父老乡亲都喜欢书,都重视学习?请找出两处信息加以分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为什么能成为小村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师范生?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末写道:“多年来,始终以此敦促自己:毋断书香,不能懈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结合文本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家乡的小桥

“谁不说俺家乡好! ” 我总认为,家乡的桥,够得上是一景。

我家所在的村庄是一山间谷地。不足一平方公里,但有四条小溪纵横其间。它们似乎都有点恋家,九转十八湾的迂回着,不愿直流而下。因此,在这一弹(dàn  tán)丸之地上架有十一座桥。其中石拱桥四座,石板桥五座,木桥一座,木板桥一座。短桥不计其数。站在中央的石拱桥上一招手,十一座桥上的人都可见到;一呼喊,十一座桥上的人都可以听到。它们 )是村里各户人家的通道,( )是联络大家的纽带。  

石拱桥很有些年头了,从桥面凹陷的痕迹可以看出。做得也很精致,堆砌处( )多年风雨的侵蚀,(   )仍不见缝(féng fèng)隙,上有长长的条石作为护栏,半月形隆起的桥身,好像常驻的彩虹。

石板桥都是一整块石片,身临其上无不惊叹:世上怎能有这么大的石块?是哪一位能工巧匠雕琢而成?是如何从石山中运来,又如何架得上去?最大的一座石板桥可以两人横挑担子迎面而过。  

木桥就要简陋多了,但小孩们最喜欢。一是走起来颤悠悠的,像合着拍子跳舞;一是可以在上面试试自己的勇气,因为稍一趔趄就会掉下去。男孩子们可以在此逞能冒险,女孩子一般不敢,但又要好奇去看看,去试试,以衬托男孩子们的勇敢。

1从文中括号内划去加点字不正确的读音。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的家乡是个弹丸之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介绍了家乡的哪些桥?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着用“ | | ”给短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从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提拉巴,两人都有拔山之力,没有人能够摔倒他们。斯热阿比听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领,就从天上下来,和他比试。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门,临行时,他对母亲说:“天上的大力士来找我,请老人家抬一块铁块招待他,就说这是我吃的东西,请他尝尝。让他等一会儿,我马上回来找他摔跤。”说完,阿提拉巴就走了。

一会儿,斯热阿比来了,阿提拉巴的母亲真的抬了一块铁块给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咬了一口,怎么也咬不动。他想:阿提拉巴吃铁块,他的力气一定比我大。想罢,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来以后,他母亲把经过说了一遍。阿提拉巴听说斯热阿比咬不动铁块,就知道他力气一定没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刚刚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不要走,( )你来找我摔跤,那咱们( )比试比试吧!”

斯热阿比听了他的话,就张开双手,猛地抱住他,两人就开始摔跤了。他们的力气真的非常惊人,大地被他们震得格格地响,那些山峦、树木都抖动起来。斯热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跄一下,被斯热阿比压在地上。但他的背脊还没有着地的时候,阿提拉巴一个挺身,从斯热阿比头上翻过来压在他的身上。斯热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输,要求再摔一次。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个骑马式,斯热阿比用力摔他,他的两脚像生了根,一动也不动。阿提拉巴乘对方不留神,抓住对方的一只胳膊用力一摔,斯热阿比被摔出两丈多远,趴在地上动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热阿比口吐鲜血,已经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里,哪知天菩萨知道斯热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后,非常生气,但又没有办法对付阿提拉巴,便派来大量的虫子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接待——________ 认输——________

留意——________ 爱护——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并运用这组关联词语造句。

【3】用横线画出描写斯热阿比和阿提拉巴摔跤过程的句子。

【4】彝族百姓把每年的________定为火把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连线。

傣族 那达慕

蒙古族 泼水节

回族 沐浴节

藏族 开斋节

15、课外阅读。

蜜蜂的赞美

  ①全世界的小虫儿,人类赞美得最多的,大概要推蚕、蚂蚁、蝴蝶、蜘蛛、蜜蜂这几样东西了。

  ②人们赞美蜜蜂,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在思想史上、艺术史上,许许多多人都歌颂过蜜蜂。这不仅因为蜜蜂能够酿蜜,还因为蜜蜂酿蜜的方法。给人以重要的启示。它能够博采,又能够提炼.酿蜜可以说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③蜜蜂采蜜时的辛勤,可以从一个趣的统计里面看出来。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假如花丛与蜂房之间的距离平均是1.5公里,蜜蜂差不多要绕地球赤道飞行11圈。

  ④看了这个材料,尝过那味道浓郁的甜蜜,你怎么能不对世界上这种既变通又神奇的小昆虫,产生由衷的赞美呢!

  ⑤16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讲了一个比喻来赞美蜜蜂。他把盲目地堆集材料的求知方式称做蚂蚁的方式,把主观地随意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的方式,而“真正的哲学家,则是像蜜蜂一样。它们从花园里和田野上的花朵采集材料,但是用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

  ⑥鲁迅先生在他的书简里面,也曾经告诉青年人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⑦蜜蜂,这小小的昆虫,人们献给它多少赞美之辞!它那种酿蜜方式,使人想起了很多成功的学习、工作的经验。

  ⑧由于广泛地吸收,来源就丰富了。

  ⑨由于接受每一朵花中最甜美的东西,而不是杂乱地搬取,材料就比较上乘了。

  ⑩由于搜集来的东西是经过自己的重新酿造,蜂蜜就比一般鲜花的甜汁要甜美和得多。虽然人们还可以从蜜糖的色泽和味道上分辨它们究竟是橙花蜜、荔枝蜜、枣花蜜或者苜蓿蜜,但是在蜜糖中已经再也看不到橙花、荔枝花、枣子花、苜蓿花的影子了。甚至作为花的甜液的那种状态也已经不见了。“蜜成花不见”,它是经过蜜蜂的一番工作重新创造的。

  多么令人称道的酿造方式,多么令人赞美辛勤!

1短文为介绍蜜蜂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第③自然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的方法;第⑤⑥自然段用了________的方法;第⑩自然段用了________的方法。

2为什么说蜜蜂酿蜜是一种卓越的创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⑥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在读书、学习方面给了你怎么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师恩难忘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拫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棑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了,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教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1】阅读全文,理清故事内容。

人物

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

有一年

地点

教室

_________

场景

_________

②“我”回乡遇到老师表达感谢

其中,第______个场景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添加动作和语言,把文中画“______”时内容讲具体,先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短文内容,体会短文结尾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文中的谁?说说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美文冲浪岛。

疲倦的母亲

  那边一个孩子靠近车窗坐着,远山,近水,一幅一幅,次第嵌入窗户,射到他的眼中。他手画着,口中还咿咿呀呀地唱些没字曲儿。

  在他身边坐着一个中年妇人,低着头打瞌睡。孩子转过脸来,摇了她几下,说:妈妈,你看看,外面那座山很像我们家的门前呢。母亲抬起头来,把眼略睁一睁,没有出声,又支着颐()睡去。过一会儿,孩子又摇她,说:妈妈,不要睡吧,你且睁一睁眼看看外面八哥和牛打架呢。母亲把眼略略睁开,轻轻打了孩子一下,没有作声,支着头又睡去。孩子鼓着腮,很不高兴。但过一会儿,他又唱起来了。妈妈,听我唱歌吧。孩子对着她说,又摇了她几下。母亲带着不喜欢的样子说:你闹什么?我都见过,都听过,都知道了。你不知道我很疲乏,不容我歇一下吗?孩子说:我们是一起出来的,怎么我还顶精神,你就疲乏起来呢?难道大人不如孩子吗?

  车还在深林之间穿行着。车中的人,除那孩子和一两个旅客以外,少有不像他母亲那么酣睡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疲惫——(   )   依次——(   )   沉睡——(   )

2下列对文中标红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说明车外光线很强烈,直刺孩子的眼,他看不清外面的景物。

B. 说明车外的风景强烈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他对一切充满了新奇感。

C. 写出了窗外景色的美丽。

3阅读短文,完成下表。

次数

孩子想让母亲注意的内容

母亲的表现

第一次叫醒妈妈

外面有座山像他们家的门前,让母亲看看

____________

第二次叫醒妈妈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三次叫醒妈妈

____________

用不喜欢的语气批评孩子

 

 

4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我都见过,都听过,都知道了是母亲对孩子的回答,这也是她不愿意看,不愿意听的理由。(   )

②文中画“________”句子的意思是说,车上大多数人都没在睡觉。(   )

③作者想告诉我们,大人也应该像小孩一样,能用心观察生活。(   )

18、阅读练习。

一碗水

吴然

我们村后是密密的树林。

阳光透过树荫,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叫“一碗水”。

这眼从石缝里浸出的泉水虽然小到只有一碗,可是一年到头都不会干枯。有趣的是,它总是满满的一碗,不但不浅下去,而且不浸出来。你可以一口气被它喝干,它呢,又会不紧不慢地浸出来,浸得满满的。

小小的泉水虽然只有一碗,可是我们很喜欢它。我们上山割草或者采蘑菇,一定到这里歇息、喝水。我们来到树荫下,坐在石墩上,吃着各自带的午饭:粑粑、团饭,或者架起刺柴烧洋芋……你吃一点我的,我吃一点他的。树叶卷成的“杯子”里盛满清清的泉水,像大人一样举杯高呼:“干杯!”

有时候,我们会看见小松鼠来喝水,看见喜鹊来喝水,看见一群竹鸡来喝水……你信不信,就连蝴蝶、蜜蜂也会来喝水!我们躲得远远的,不惊动这些树林里的小主人。

你看,小松鼠竖着尾巴,小眼睛那么亮!它喝一口水,很快地用脚爪擦擦嘴,“吱吱,吱吱!”好像说:“好甜,好甜!”

山喜鹊飞来的时候,爱在那棵青松上停一停。有一只先飞下来,“鹊,鹊鹊鹊!”它在招呼同伴:“快,快来呀!”大家都飞下来,在泉水边跳着,潮湿的沙地上,留下了它们的爪印。

哟,潮湿的沙地上,有很多的爪印,还有野兽的足迹呢!山上的各种禽鸟、野兽,一定常常到这里来喝水,到这里来聚会吧?

这就是“一碗水”,我们村后树林里的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从不干涸,总是满满的一碗!老辈人说它是一眼灵泉。哦,难怪鸟儿们喝了它的水,唱得那样好听;小松鼠喝了它的水,显得那样机灵;村里的娃娃喝了它的水,一个个又是那样的聪明……还是上中学的阿哥说得好,啊,它是大山的乳汁。哟,它的水多甜啊!

【1】文章第三自然段的三句话都是病句,请修改。

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仿写句子。

难怪__________喝了它的水,________那样________

难怪__________喝了它的水,________那样________

【3】本文围绕“一碗水”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碗水”其实是_________,它一年到头都不会干涸,人们和动物都喜欢它,是因为_____________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做一块有梦想的石头

1879年,一个名叫薛瓦勒的邮zhā chāi)日复一日地穿梭在法国罗芒镇以北的乡村小路上。

一天,他被一块石头绊倒了,当他爬起来时,发现这块石头独特而奇异。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用这样的石头建造一座城堡,那将会多么迷人。

于是,他每天在送信的途中寻找石头并带回来。不久,他便收集了一大堆奇形怪状的石头,但建造城堡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开始推着独轮车送信,只要有zhòng zhōng)意的石头,他都往独轮车上装。

人们好意地劝他:“把它们扔了吧,你每天要走那么多路,这可是个不小的负担。”在别人眼里,送信本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差事,再加上运送石头,无异于自讨苦吃。

可是薛瓦勒并不这样认为,他乐此不疲地构筑着自己的梦想,垒造自己的城堡。

33年过去了,到了1912年,一座童话般的城堡梦幻般地出现了。它那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美丽,( )了世人。连大画家毕加索也专程前来( )这个梦想之地。这个城堡早已成为法国著名的风景旅游点,名字就叫做“邮差薛瓦勒之理想宫”,

有一句话刻在入口处的石头上:“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这就是那块当年绊倒过薛瓦勒的石头,这句名言也是当年薛瓦勒成就梦想的缘由。

【1】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震动 震撼 观看 参观

【3】填入文章中横线上的句子,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现代艺术史上珍贵的一件世界艺术品。

B.是世界现代艺术史上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C.是现代世界艺术史上珍贵的一件艺术品。

【4】“无异于自讨苦吃”的意思是( )

A.不同于自讨苦吃。

B.与自讨苦吃不一样。

C.与自讨苦吃没有两样。

【5】对文章题目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用拟人的手法,赞扬了那块“独特而奇异”的石头。

B.我们应该有一双慧眼,能看出平凡物体的内在价值,不能错过发财的良机。

C.无论是谁,哪怕是像石头一样平凡的人,也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

【6】邮差薛瓦勒用33年的时间,收集奇形怪状的石头,终于建造起一座梦幻般的童话城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1)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改为陈述句)______

(2)她却不一样,是寒冷,是风欺雪压,花开得精神,秀气。(用加点的词写句子)__________

(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仿写拟人句)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缩句)

 

2.湖面飘来小船。(扩句)

 

3.英法联军摧毁了艺术瑰宝圆明园。(改写成字句和字句)

字句:

字句:

22、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改为陈述句)

  。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展示。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图画。其实世界处处都需要和谐。和谐是关爱体贴,和谐是宽容礼让,和谐是科学利用,和谐是协调发展……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称为和谐。请以和谐为题写一篇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