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阳冈打虎的是( )
A.林冲
B.武松
C.宋江
D.李逵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削(xiāo)弱 人影绰绰(chuò)
B.冤枉(wǎng) 失魂落魄(pò)
C.誉(yù)写 无拘(jū)无束
D.勉强(qiǎng) 栩栩(xú)如生
3、下列名言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D.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认真拼一拼,把字写漂亮。
lí míng yùn chē qī hēi yù hé hé pàn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róng shù jiū chán zhǎng cháo xián xiá mù zhuāng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5、填字组成词语,并结合语境或生活积累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一知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旷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A.白_____苍苍 B.形影不_____ C.无可_____何 D.手_____并用
(2)像A这样的ABCC式词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
(3)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乐乐成了我的好朋友,从此我俩_____。 ②弟弟很淘气,妈妈拿他真是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和要求填空。
(1)儿童是那样天真可爱:“_____,____。”写出了儿童玩冰的稚趣;“_____,____。”写出了儿童横卧牛背吹短笛的调皮;“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学大人种瓜的纯真稚态。
(2)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的欣喜若狂;王昌龄笔下的将士“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的豪情壮志令我们难以忘怀。
8、课文内容我理解。
1.文中反复出现这样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
2.文中末尾写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父亲的了不起体现__________,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他很平静,很配合治疗,而且相当用功,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他叫阿明,19岁,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血癌。
由于多次化疗,这个19岁男孩的头发已全部掉光,脸色苍白如纸,只有一双大眼 jiŏng jiŏng有神地闪着不屈的青春之光。入院时130斤的体重只剩下90多斤,同时,也打碎了他的教师梦。他写了这样的诗句:鸟儿街走所有快乐的音符,风儿吹走描绘明天的彩笔,只留下苍白的影子在风中悲泣,心中的太阳陨落在无歌的冬季。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病房里的沉寂和生命走近终点时的压抑因为有了冬冬那清脆的笑声而变得活力四射。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那天上午查房,阿明突然问我:“医生,我还能活多久?”我故作轻松地说:”起码要活100年,好好过你的瘾。”他却盯着我的眼晴:“我想知道实情。”我躲开他那探询的目光,说:“好好做治疗。”便匆匆逃出病房,心里却非常清楚,这两条鲜活的生命难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第二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仿佛一道灿烂绝伦的光环笼罩着他们。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还有比这更令人心动的情景吗?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我担心冬冬的死会影响他的情绪,便劝他保重身体。他却一把抓住我的手:”医生,我知道我自己活不了多久了,本想等大学毕业后当一名教师,现在看来已经来不及了。病房晚上10点熄灯太早,您能不能再给我亮一个小时的灯?还剩最后一册我就学完全部课程了。”“不行,那样违反规定。再说,你学了,也没有用。”我有点残忍地拒绝着。“不!”他用极神圣的语气告诉我,“学完了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天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生命又真的很顽强。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我想:他一定去了天堂,他会是天堂里最好的老师。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仿佛传来了朗的读书声。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读书郎……
【1】注音或写汉字。
陨落(_______) 夭折(_______) jiŏng jiŏng(____________)有神 cuì(_________)弱
【2】还有比这更令人心动的情景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命也许很cuì弱,生命又真的很顽强。”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一句,你会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悟
《忆读书》(节选)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吟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索然无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填表。
态度 | 书名 | 感受或评价 | 好书的标准 |
喜欢读 | ____ | ____ | ____ |
不喜欢读 | ____ | ___ |
【3】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得到了什么读书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短文做题。
徐悲鸿学画
①徐悲鸿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法国巴黎徐梁画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不仅在经济上很困难,就是政治上,也常常遭到外国人的侮辱和歧视。
②就在徐悲鸿考进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时候,有一位富有的外国学生十分无理地向他挑衅,说:“你们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是把你们送到天堂里去深造,也成不了什么大材。”
③徐悲鸿听了这句话,非常气愤,他用炯炯的目光狠狠地盯着这个富有的外国学生,毫不示弱地对他说:“先生,你不是说我们中国人不行吗?那好,现在,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比试比试!等到学习结业时,看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④从此以后,徐悲鸿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绘画,为祖国争气,为中华民族争光。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目的,他不仅十分认真地学好了学校里安排的所有课程,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罗浮宫、凡尔赛宫和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而且常常是带着一块面包和一壶水去的,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决不出来。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许多法国画家看到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都很感动。
⑤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多幅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许多观众看过之后,都称赞:“中国人真了不起!”
⑥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 ”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朗读可以把文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朗读短文第③自然段重点表达____________的情感,朗读短文第⑤自然段重点表达____________的情感。
【3】那个外国学生找到徐悲鸿会说些什么?联系上文在短文中的横线上写出来。
【4】徐悲鸿年轻时候的故事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责任在我中国少年,因为(用课文《少年中国说》中原句填空):_______则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
【5】像徐悲鸿这样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还有很多,比如:核物理学家邓稼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2、阅读下面的两段话,按要求去做。
我趁小山不注意,从他家的大鱼缸里捞了一条鱼,装进兜里。谁知还没走到家,便碰上了妈妈,她见我捂着湿了的衣兜,就问:“你的兜怎么湿了?”我还没开口,小鱼一下子跳了出来。妈妈脸色立刻变了,“这鱼是哪儿来的?赶快给人送回去!……”听了妈妈的教导,我感到很羞愧,赶快把鱼送回去了。
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
13、课外阅读理解 (选自《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1】蚊子能够战胜狮子的原因是
【2】“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
【3】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吃掉?
【4】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体温过低或过高都可能患病。为何人在进化中形了这样的体温模式?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但还不能获得满意的答案。现在,与体温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日本的自然医学博士石原结实认为,人的体温过低是导致百病丛生的原因。这个结论有科学根据吗?
②如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因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并没有降低。对此问题,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读。例如,有人认为医学的发展固然能治疗很多疾病,但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疾病,因而疾病看起来是越来越多。同时,环境污染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非科学化,自然也造成了现代人的疾病增多。不过,石原结实认为,现代人的很多疾病是体温过低(按中医的说法是体寒)造成的。
③大约50年前,日本成人的平均体温为36.8℃,儿童的平均体温为37℃。根据石原结实在诊疗中对人体温的测量发现,现在日本人的温度大部分只有35℃。但人类的平均体温应当为36.5℃,所以日本人50年来平均体温至少降低了1℃。
④正是这1℃体温的降低诱发了大量的疾病,因为体温的升降与机体免疫力呈正相关。体温每下降1℃,机体免疫力就下降30%以上;而每升高1℃,免疫力则提高5~6倍。50年来日本人的平均体温下降了1℃,因而日本人的免疫力也下降了,导致百病丛生。
⑤体温下降为何容易得病?原因在于体温下降可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血压上升。而且体温下降还可阻碍血液中糖分及脂肪等能量的燃烧,也会阻碍尿酸、丙酮酸等废物的排泄,容易引发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和痛风等病症。
⑥虽然体温下降是否真的是导致疾病的根源还值得研究,但这提供了一种认识健康疾病的新角度,而且很多理念是与现代健康理念相契合的,例如,不能吃得太多,要多运动等。
【1】短文主要是为了说明体温与( )的关系。
A.环境
B.生活方式
C.健康
D.血压
【2】第③④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A.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
B.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C.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
D.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者公认,体温过低是导致人类百病丛生的原因。
B.研究人员尚未弄清人体现有体温模式的形成原因。
C.石原结实的研究表明,日本人平均体温和免疫力较50年前都有所下降。
D.体温下降可导致血液流通不畅,阻碍体内能量燃烧和废物排泄,引发疾病。
【4】简要概括研究者对于“医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观了较高的水平,但是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因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并没有降低”的解读。(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至少”可以删去吗?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梅 花 魂(节选)(6分)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 偶然)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 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 副)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教训 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用“__ __”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2分)
(2)这段话抓住了外祖父的语言、__ _ _ ____和___ _____,表达了外祖父分外爱惜墨梅图的感情。(2分)
(3)给文中画“__ __”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2分)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选段第一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A. 概括中心 B. 总结全文 C. 引起下文 D. 承上启下
【2】这段话的结构方式是( )。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
17、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天坛之美(节选)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性。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圜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圆”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清妙、清幽等。“清”由“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琉璃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美想象。
【1】选文的结构是( )
A.总—分 B.分—总 C.分—分—总
【2】文中用“——”画出一处运用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的句子,用“﹏﹏﹏”画出一处运用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的句子。
【3】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圆、清。其中,“________”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______”是天的一种特性;“_______”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
【4】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监色琉璃瓦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检阅台。
寄居异国,几乎年节不分。每到中秋,既无心举头望明月,也无兴趣买象征明月的月饼来应景,一心思念的却是当年母亲一双巧手做的团圆饼。
其实,母亲经常都做各种香喷喷的饼。到了中秋节,她就说自己手里捏的是“团圆饼”,她并不称它为“月饼”。她说:月亮是高挂在天上,放光明照亮世间的,怎么可以摘下来吃呢?说得外公和阿荣伯都呵呵地笑了。
母亲做团圆饼时,先炒好馅儿,甜的是猪油豆沙,咸的是雪里蕻炒肉末。由阿荣伯揉好面,切成平均的一团团,她再来包。我当然少不了在边上帮倒忙,为的是想快快有得吃。
外公爱甜食,母亲就特别为他老人家加工加料,做鸡油豆沙加枣泥馅儿的,摆在他床边由他随时可以吃。我就在外公身边跟进跟出,不用说,又油又香的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在银色的月光下,我扶着外公在庭院中散步,听他讲母亲少女时代既能干又热心照顾邻居的许多事儿,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总也听不厌。母亲却说:“许多事儿都是你外公加油加酱编出来的,我哪有那么好?”外公又捻胡子呵呵地笑了。
母亲定定地注视着外公,低声对我说:“外公一年年老了,你一年年长大以后,要去外路读书,不知还有几个中秋节能在外公和我身边一起过呢!”
我听了心里怅怅的,抬头望外公,他笑得满脸皱纹,白胡须在月光中微微飘动。我觉得外公像一位老仙翁,就要冉冉升天而去,不由得一阵心酸,几乎掉下泪来。
外公微微颤抖的手,紧紧捏着我的小手说:“小春,你赶快写信到北京给你爸爸,要他快点回来,逢年过节,总要一家团圆,吃你妈妈做的团圆饼啊!”
……
在摇曳的烛影中,母亲的笑靥里闪着泪光。我想念起远在北京、迟迟未归的爸爸,想起外公催我写信催他快快回家的热切神情,也禁不住热泪盈眶,更深深体会到老师教我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节选自琦君《团圆饼》,有删改)
【1】结合文章语境,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热泪盈眶:____________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制作团圆饼的句子,并画上“ ”。
【3】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请打上“√”。
(1)中秋佳节,母亲制作团圆饼。( )
(2)外公把枣泥饼大半都给“我”吃了。( )
(3)月光下,外公对“我”讲母亲少女时代的故事。( )
(4)我们一家团聚,在月光下吃团圆饼。( )
(5)外公要“我”写信给爸爸,要他回家过节。( )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________
【5】和《桂花雨》作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抒发了对亲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B.这两篇文章抒发的感情都十分真挚、深切,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都是贤惠和美好的。
C.文中的“团圆饼”比《桂花雨》中的“桂花糕”更可口,因此“我”喜欢“团圆饼”。
19、课外阅读。
走进书里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这样的孩子”是指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把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的宴席,把__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的快餐和可口的零食。
【5】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文中“走进书里去”是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荷兰是个现代化的国家。荷兰显得非常安静。(用关联词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
(1)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3)缩句:_________________
22、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写一写人体五官中嘴巴的作用。
例:在五指中,大拇指是最肯吃苦的。例如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乐园
生活中处处充满温暖: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是温暖的,温馨和睦的家庭是温暖的,和谐友爱的社会是温暖的……请你以“温暖”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通过对一件具体事情的记述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将事情写清楚,并表达真情实感。②书写工整,语句通顺,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