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请你选择一句最恰当的名言,布置班级的图书角,你会选择( )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C.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D.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2、《论语》中,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 )
A.工匠想要使他们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B.行善事,可以锋利其兵器。
C.有善心的人,必然会找到有利的兵器。
D.做事从善心出发,必然成为自己的利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相矛盾》告诉了我们“做事、说话都应该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B.《田忌赛马》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用智慧取得胜利的故事。
C.《两茎灯草》选自明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刻画一了一个贪财、吝啬的守财奴形象。
4、下列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动作敏捷 叫声响亮 体形细长
B. 四肢轻快 面容清秀 捕捉鸟雀
C. 讨人喜欢 强烈月光 晴朗夏夜
D. 凝成水滴 美丽世界 吸收热量
5、形近字
汛____ 挽____ 宫____ 抄____ 俯____ 枚____
讯____ 晚____ 官____ 吵____ 府____ 牧____
6、“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表达的是送别友人的难舍之情;“________,白发谁家翁媪”描绘的是农村生活的安静祥和;“________,忽然闭口立”展示了儿童的活泼可爱。
7、比一比,组词语。(6分)
炒( ) 踮( ) 柜( )
吵( ) 掂( ) 拒( )
遍( ) 练( ) 尝( )
编( ) 炼( ) 偿( )
8、读拼音,写词语。
píng wěn bǎo chí píng héng xié tiá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xùn qĪ bào fā jiā cháng jiǎ rú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9、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心系竹林(节选)
①故乡的竹林是很大的一片,斜斜地长在山上。远远望去,犹如一床厚厚的绿被软软地盖着大山。那浓浓的绿,浸绿了巍峨的山峰,润绿了云雾缭绕的山谷。
②儿时,常约了伙伴到竹林,摘下一片嫩嫩的竹叶儿放入口中,吹出百灵鸟叫般清脆的声音,逗得竹枝上的鸟儿也“叽叽喳喳”地叫开了,留在口中的是竹叶的幽幽清香。我们在林中追逐嬉戏,玩累了就找块地方躺下,那软绵绵的厚厚的黄的叶子,给人躺在炕上般的感觉,那么舒服,那么惬意。闭了眼,叶间光点儿照在眼上,便感到红彤彤的一片。在这一片红亮的色彩中,幻想着自己已经长大了的未来……
③在春天,细雨纷纷的日子里,我会跑到林中去寻找“竹荪”,那是一种粉红色的类,像根倒立着的胡萝卜,半透明的,上面还沾着水珠,鲜灵灵的。我将它们采上一大把,蹦跳着带回家,于是餐桌上就会添上一份清香四溢的竹荪汤。初冬时,那株株鲜笋已经长高,在它们身上的笋壳也随风飘散。我就把那壳捡了来,母亲拭去上面的绒毛,然后剪成鞋的形状,再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上布条纳成“千层底”——母亲说那样的鞋底可以隔湿,抵御冬寒。于是到了冬天,当皑皑白雪压弯竹梢时,我便穿着母亲做的暖和的新鞋和伙伴们在竹林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④时间流逝,我现在已经远离了故乡,但是我的心仍然系在竹林里。
【1】短文围绕竹林写了哪几件事,概括填空。
(1)__________(2)__________(3)捡笋壳纳鞋底(4)__________
【2】第①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正确的选项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描写方法:A.动态描写B.静态描写
好处:
【3】短文写的是竹林,实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面的材料和文中的图片,将第③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改写成一段说明性文字,至少用两种说明方法。
竹荪 | 一种菌类,寄生在枯竹根部,网状。 | 菌帽 | 深绿色 |
菌柄 | 圆柱状,雪白色。成熟时,高15~20厘米。顶端有网状菌幕,下垂如裙,8厘米长。 | ||
菌托 | 蛋形,粉红色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节选)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本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把竹子或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成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________________品种多,______________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凡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的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起,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中说的“正式的书籍”是指( )。
A. 具有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竹片或木片。
B. 写有文字的“简”或“牍”。
C. 把“简”或“牍”用绳子或皮条等串编起来的“册”。
【2】在选文第三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选文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理想中的书是什么样子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要经过一片很大的戈壁滩。这是典型的大戈壁,寸草不生,没有任何生物。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jī)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这里什么都没有。没有飞鸟的影子,没有虫声,连苔藓(xiǎn)的痕迹都没有。就是一片大平地,平极了。
如此荒凉,人怎么能通过这样的地方呢?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地方?他们要去干什么?
不能不想起张骞(qiān),想起班超。这都是了不起的人……
快到吐鲁番了,已经看到坎儿井。坎儿井像一溜一溜巨大的蚁垤(dié)。下面,是暗渠(qú),流着从天山引下来的雪水。这些大蚁垤是挖渠掏出的砾(1ì)石堆。现在有了水泥管道,有些坎儿井已经废弃了,有些还在用着。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古迹的。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巨大的蚁垤,想到人能够从这样的大戈壁下面,把水引了过来,还是会起历史的庄严感和悲壮感的。
到了吐鲁番,看到房屋、市街、树木,加上天气特殊的干热,人昏昏的,有点像做梦。有点不相信我们是从那样荒凉的戈壁滩上走过来的。
吐鲁番是一个著名的绿洲。绿洲是什么意思呢?我从小就在诗歌里知道绿洲,以为只是有水草树木的地方。而且既名为洲,想必很小。不对。绿洲很大。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
南面便是火焰山。靠近火焰山时,发现戈壁上长了一丛丛翠绿翠绿的梭梭。这样一个无雨的、酷热的戈壁上怎么会长出梭梭来呢?这一丛丛的翠绿,是一声声胜利的呼喊。
(选自《人间草木》中的《天山行色》,天津人民出版社,作者:汪曾褀;有删改)
【1】短文围绕吐鲁番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先写了在去吐鲁番的路上,是一片寸草不生的____,再写了如蚁垤的____,然后写了吐鲁番是一个_____ ,最后写靠近火焰山的戈壁上长着一丛丛_____ 。
【2】细读文本,完成填空。
(1)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蚁垤”的意思。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下列对吐鲁番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坎儿井是吐鲁番特有的标志之一
B.吐鲁番是一片很小的有水草树木的地方
C.吐鲁番天气十分干热,因此无人居住
【3】体会表达,完成练习。
(1)文中说“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jī)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这里什么都没有。”这段话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是(______)。
A.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大戈壁的荒凉
B.通过对植物的静态描写,突出了戈壁的生机勃勃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语句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吐鲁番太过干热,不值得游览。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慈母情深(节选)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guī jūn)裂的手指数着。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rèng rèn)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痩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短文写的是____________场景。“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是__________描写;“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是__________描写,从中能读出母亲__________。
【3】“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想象画面,把省略的内容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
13、鲸(片断)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
(1).仿照短文中的句子,用“其实”写一句话。
(2).这段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表达的中心是:
(3).画线句中的“它”指 。 这句话这样写的好处是:
(4).学了课文《鲸》,你还了解到有关鲸的哪些知识?
14、阅读欢乐岛。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 )。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 ),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的( )越来越大,逐渐( )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 ),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 )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这段主要讲了刚满月小猫的什么特点?
3.为了突出其特点,文章依次写了小猫的以下三方面表现:(1)_____________ _;(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说明小猫充满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哦!冬夜的灯光
我记得一个冬日之夜,有个农民打电话来说只有他一个人在家,而婴儿正在发高烧。他听说我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因此请我上门去给他的婴儿治病。
虽然他把到他家的路线说了几遍,但我还是弄不清楚。
“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医生,我会打电话给沿途农家,叫他们开亮灯,你看着灯光开车到我这里来,我会把开着车头灯的卡车放在大门口,那样你就找得到了。”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办法,我觉得不错。
我开着车上路了,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果然,正如那位农民所说的,沿途农家全部把灯开亮了。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候的农家夜里用电是很节约的。一路的光指引着我,使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给婴儿看了病。当我收拾药箱的时候,我心里在想,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能认得路回去呢?
这时候,外面已经下大雪了。那农民对我说,如果回家不方便,可以在他家过一夜。我婉言谢绝了。我壮着胆子,把汽车徐徐地驶离这户人家。说实话,我的心里充满着恐惧。但是,车子在道路上开了一会儿,我就发觉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沿途农家的灯依然都亮着,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朝着我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前行。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在等待着我……
(1)按课文内容填空,再照样子写两个这样的短语。
寒风( )地怒吼 汽车( )地驶离
( )地( ) ( )地( )
(2)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读读文中划横线的两句话,如果把句中的“果然”“依然”换个位置可以吗?为什么?
16、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河的主人
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东西吸引住了。①那是什么,正在汹涌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 )一个小小的浪头,( )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②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也只有十只到二十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我不禁(jīn jìn)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就是波浪滚滚的黄河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的。
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wù è)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③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了黄河的主人。
【1】在第二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从容______敬仰______机敏______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
(2)胆战心惊:_______________
【4】有感情地朗读也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那么,朗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①应该用________的语气;②应该用_______的语气;③应该用_______的语气。
【5】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乘客”的表现。他们如此镇静的原因是:_______。
【6】“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
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拓展阅读。
百鸟朝凤
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像传说中的那般guāng cǎi duó mù( )。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乌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地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这有什么意思呀?这不是财迷精、大傻瓜吗?可别小看了这种贮藏食物的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它可发挥大用处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得tóu hūn yǎn huā( ),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gòng dù nán guān( )。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guāng cǎi yào yǎn( )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1】读拼音,在文中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2】用“ ”画出描写凤凰的优点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凤凰在旱灾来临时的做法的句子。
【3】把文中“一颗一颗”改为“一颗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航空母舰的“家”
①我国首艘航空母舰(简称“航母”)——辽宁舰在大海上航行的雄姿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动万分,看着它在海上劈波斩浪,也有人担心起来,航母要是“累”了,能回“家”休息一下吗?航母的“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②航母的“家”叫航母军港,它最大的特点是规模大。军港总面积在500万平方米以上,水深超过25米,航道宽度在400米以上。军港的防波堤很长,如同母亲的手臂,航母在这巨大的军港里,如同一个婴儿,安静地停泊在母亲的臂弯里。尽管军港外台风怒号,波涛汹涌,军港内依旧波澜未起。巨大的航母军港有着良好的抗风避浪性能,可以为航母提供风平浪静的驻泊条件,据说它能抵御很强的台风。
③航母军港有许多智能化设备。比如航母军港内设有“防袭击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预知敌方的各种袭击,给港内航母躲避袭击赢得宝贵时间,减少伤亡与损失。再比如航母军港作为航母重要的后勤补给港,配备了智能化的“后勤补给计算机系统”。有了这个系统,航母军港就如有了一个“大管家”,能毫无差错地完成复杂的补给工作。
④航母军港的功能也很完善。它是个能容纳各种军舰的“大肚汉”。航母在执行任务时,其他类型的军舰跟随在其左右。航母军港不仅能接纳航母这位“大哥”前来休息,还能接纳其他各类军舰“小弟”前来停泊。航母军港也是个“吃不垮”的“大财主”。进港的航母,还有其他各类型的军舰可都是“大胃口”,燃料要喝饱,弹药要装足,谁“饿”了都发挥不出战斗力。航母军港以其充足的“粮草”,让各类军舰“吃饱喝足”。航母军港还是个“妙手回春”的“妤医生”。航母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了“病情”,就要回“家”“治疗”。航母军港以其高超的“医术”保证航母随时处于健康状态。
⑤航母军港,真是航空母舰温暖的“家”啊!
【1】我国第一艘航母是___________,航母的“家”指的是___________,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
【2】文章第①段以两个问句结束,这样写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小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它完善的功能。
【4】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让我们知道了___________。
【5】“军港总面积在500万平方米以上,水深超过25米,航道宽度在400米以上。”一句中“以上”一词可以去掉吗?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松树的风格
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情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 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的树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树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找出文中描写松树用途的句子,读一读再填空。
松树的树干__________________;松树的叶子____________________;松树的脂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松树的根和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说明松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说明松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改为“被”字句。
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句子改成陈述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2、那些美好的印象,我怎能忘记呢?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下面请用上动作描写,以“他 了”为题,来写一篇文章吧。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