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儿童快乐生活无关?( )
A.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B.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下列与孙悟空无关的是( )
A.花果山
B.菩提祖师
C.南海龙宫
D.东胜神州
3、下列划横线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
A.我们生在华夏的太平盛世,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B.2023年10月以来;巴以冲突,让加沙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C.故宫,明清两代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是我国名副其实的风景名胜。
D.夜幕降临,一两只鸟儿归巢,让我应接不暇。
4、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完成________ 拿起________ 回到________ 转到________
看着________ 接过________ 端着________ 拎着________
5、读拼音,写词语。
mán zhe hǎi yù kuài tǐng máo dùn hóu long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6、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穿尽红丝几万条。
2.暖风熏得游人醉,_________________。
3.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弃功于寸阴。
5.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____。
6.奇花初胎,______________。
7.《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_____,其中表达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课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游隼__________的速度比任何一种动物__________的速度都快;有的流星体运动的______________能达到25万千米每小时,是火箭运用最大速度的六倍多。
8、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望天门山》前两句侧重写_______,后两句侧重写_______。全诗表达了涛人_____之情。
(2)《暮江吟》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著名诗篇,它描写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时候江水和月夜的景色。
9、美丽的香山公园
秋天的香山总是那么美丽,令人陶醉。
早晨,我们乘车到香山游览。远远望见香山上深红一片,分不清哪里是坡,哪里是路。
一下车,我立即( jí jì )奔向山脚下,仰望香山,山上一片红色,好像熊熊的( )在燃烧,又像天边飘落下来的一片( )(zhào )住整个山林。
我们爬到半山腰,近看黄栌( lú)树,那一片片红叶密密麻麻地长在枝上,椭(tuǒ)圆形的叶子,像一把团扇,颜色红得极艳,像是画家精心涂过的一样。这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啊!时不时飘落下来的落叶,更给山路铺了一条红通通的地毯,踩上去感到那么温柔,那么舒服。
我们爬到山顶,眺望山下,满山火红。蜿蜒的盘山路,像条条玉带,环绕着美丽的香山。这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中,真是"万山红遍,层林尽(jìn jǐn)染"。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
【2】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适当的词语。
【3】把文中描写红叶的语句用"______"画下来。
【4】照样子,写词语。
一片片______ 、______ 、______ 。
红彤彤______ 、______ 、______ 。
密密麻麻______ 、______ 、______ 。
【5】你喜爱香山的红叶吗?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摘录文中一个你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文段,完成问题。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 )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平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2】读选文第一自然段,我感受到这是一棵 ______的榕树。读第二自然段,我感受到这是一棵__________的榕树。这两个自然段都是_______(静态 动态)描写。
【3】作者笔下的榕树枝繁叶茂、翠色欲滴,这样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你能运用静态或动态描写来描写一处你身边的风景吗?试着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守护苍生
2020年1月18日晚,腊月二十四,钟南山赶到了人山人海的广州高铁站。正当春运,去武汉的车票早已卖光,事情紧急,颇费周折他才挤上G1102次列车,在餐车找了一个座位。
他走得非常匆忙,羽绒服都没有带,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装。接到请他紧急赶到武汉的通知,他就感觉此行不同寻常。尽管疲惫,他还是打开电脑,仔细研究每个材料和文件。
还有4个小时才到武汉,钟南山不时看一看手表。实在太困,他在低矮的座椅靠背上仰头睡了一下.火车上,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他是那节车厢里唯一的老年人。
深夜时分,钟南山抵达武汉。
在会议中心住下,钟南山的神经仍是紧绷的。武汉出现的病例让他高度警惕。这一路奔走,如同在梦境中穿行,不只是空间在跨越,时间似乎也在这个时刻恍惚。
17年前那场令国人记忆深刻的抗击“非典”战争中,钟南山临危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那一年,疫情在广东突发,不久,北京等地也开始出现。病人接触过的人倒下了,医生护士也不能幸免。一时谣言四起,人们开始抢购罗红霉素、板蓝根、醋……这一次,武汉的病人症状与“非典”既相似又不一样。他判断,两者相比,尽管有很多同源性,但应是平行的完全不同的两种病毒。这种新型病毒到底有多危险,会怎么变异,他并不了解。这正是他忧患的地方。
一夜难眠,等来天亮,钟南山早早投入到实地调研当中。窗外,树叶落尽,枝丫光秃,凛冽的北风刮过街巷。前天、昨天、今天,每天情况都在变化,两天内确诊了139例,出现了人传人的情况,还有医务人员被感染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历史似乎在重复,他最不想看到的一幕又出现了。面对电视观众,钟南山再一次说出了真相,他郑重公布:“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
事态急剧发展,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爆发式增长,武汉“封城”,全国各地的人们关在家里,不再相聚欢庆,不再串门拜年。
中央沉着指挥,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打响,保卫生命必须争分夺秒!
在亲自带队查房、给重症病人会诊、参与专家组会议等紧锣密鼓的行程之余,钟南山还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亲自示范脱口罩的正确方式,回答一个个问题……他分秒必争的身影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一直没有停歇下来。
抗击“非典”那年钟南山67岁,今年他84岁,17年岁月不改白发医者的使命担当,耄耋之年,他依然冲杀在与病毒交战的战场。他是在用生命守护天下苍生!
网络上,流传着一张钟南山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视频截图。他讲到“相信武汉能够过关,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时,两眼噙泪,嘴唇紧紧抿成了一道弧线。这张照片把他的刚毅与深情展露无遗。
中国有个钟南山,这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据《光明日报》熊育群同名文章改写)
【1】本文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钟南山春节前夕____________的经历,中间还插叙了他17年前临危受命抗击“非典”的往事,后半部分则略写了钟南山春节期间______________的一系列相关工作,这些事迹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他___________的大爱情怀。
【2】请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一处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写下你的感受。
【3】读划线句子,尝试写出钟南山院士当时的内心独白。
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今,我们终于再次自由呼吸空气,再次仰望蓝天白云,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该怎样珍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折断的钓竿
老渔翁扛着钓竿,提着小桶,来到一条小河边。他放好小桶,拿出鱼饵,摆好小马扎,准备钓鱼。
老渔翁今天的心情格外好。他看阳光,阳光是那样明媚;他感觉微风,微风是那样轻柔;就连天空中的小鸟,今天也变得格外可爱,从远处飞来和他打招呼。
老渔翁引以为(毫 豪)的是,他有着高超的钓鱼本领。因此,他得到了许多美称,什么“鱼神”“鱼仙”“鱼圣”……几乎所有表达赞美之情的词都用上了。有一句话是最能形(象 像)地赞美老翁的钓鱼本领,那就是:老渔翁抛下一个直钩,也能钓上鱼来。
老渔翁坐在小马扎上,哼着小曲就要见甩他的钓竿。就在这时,远方一条小鱼游了过来。
这是一条老渔翁从未见过的小鱼。小鱼全身透明,就像一块浮动的水晶。小鱼透明身体里的一切一目了然。它的眼球里藏着一圈金色的细线,摆动的骨骼玲珑剔透,细细的血管里红红的血液在流动。
小鱼在绿波中穿行,就像一位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它忽而(疑 凝)神不动,忽而又游远了,好像(尝 赏)不尽这无比美好的水下世界,又好像是觉得水下世界因为有了它而变得更美丽了。
老渔翁呆住了。他的目光随着小鱼游移,他的心被小鱼牵动,竟然忘了抛出手中的鱼钩。
看着这条小鱼,老渔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他也曾像小鱼一样活泼,充满了天真和快乐。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那样美好,阳光、空气是那样纯净,湖光、山色是那样美好,亲情、友情是那样温暖。所有的一切都使他对人生怀有无限美好的憧憬。
想到这里,老渔翁不禁打了个寒颤。一个声音在耳边轰然炸响:小鱼也有宝贵的生命,钓起它,那就是罪恶!
老渔翁像从梦中惊醒,默默地看着小鱼游过他面前,游向无比遥远的前方。老渔翁折断了手中的竿,用力地抛向水面,他要让钓竿为小鱼一路送行……
【1】用“√”选择括号中运用恰当的字。
【2】在文中用“ ”画出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拟人句。
【3】文中表现老渔翁高超的钓鱼本领的美称是:_____、_____、_____;句子是 _____。
【4】老渔翁为什么折断了手中的钓竿?
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
13、阅读《赔偿》,完成题目。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7期,有删改)
【1】故事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1)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_______→双倍赔偿
(2)以“我”的活动为暗线:_______→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2】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⑥⑫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分析一下“我”脸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老人是个怎样的人?至少写出两个词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5】老人和“我”的行为最能体现的名言警句是( )
A.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B.诚信为人之本。
C.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老人给我的两尊泥塑,“千里走单骑”的关公和“雪夜上梁山”的林冲这两个形象分别出自于名著《______》和《______》。我还知道出自这两部作品的故事有(两个不同作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豆冰棍
①“小豆冰棍,3分一根”,这是我少年时期经常听到的吆喝声,这声音就像一阵清凉的风刮到心里,对我充满了诱惑。小时候,一到夏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手里能举着一根小豆冰棍。可惜的是手里1分钱也没有,我舔着嘴唇,咽着口水央求着姥姥:“给我买一根吧,就一根。”任凭我怎么软磨硬泡,姥姥从来不为所动,她不说行,也不说不行,就是不搭理我,直到卖冰棍的吆喝声渐渐走远,渐渐消失在马路尽头。
②挨到三伏天,热得实在不行了。姥姥这才大发慈悲,给我们几个孩子发放防暑降温费,一人一天3分钱,人人有份,不多不少,刚够买一根小豆冰棍的。捏着这来之不易的3个硬币,我欢天喜地跑到街上去买冰棍。
③那年头城市里个体经营的商贩基本绝迹了,只有家庭困难的老年人,街道才给起照卖冰棍。这些老头儿老太太有时沿街叫卖,有时就把冰棍车停在路口的阴凉处,一只漆成白色的木箱子,里面用一层层棉絮包裹着冰棍。我神气十足地递上钱,指定让卖冰棍的给我拿箱子底层最硬的冰棍,硬的冰棍凉,冻得结实。
④揭开包装的蜡纸,我举着冰棍一边走一边慢慢地享用。小豆冰棍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红小豆,颗粒饱满,没有磨成豆粉,下面是红褐色的豆汤冰块,货真价实,又凉又甜,绝对是冰棍中的上品。
⑤吃冰棍时先一点点舔,上下左右在嘴里慢慢吮吸,那凉冰冰、甜丝丝的感觉立时传遍全身。一般情况下,冰棍都是在嘴里舔化吃完,我舍不得大口大口地咬,我希望那种美妙甜蜜的感觉在嘴里尽可能地无限延长。有时,碰到关系非常好的小伙伴,对方就会尾随在我身后,忍不住乞求着:“给我咬一口,就一小口,行吗?”咱从小就仗义,实在是抹不开面子,我停下脚,小心翼翼地递过去,眼睛紧盯着他的嘴,心提到了嗓子眼,把冰棍的底部冲着他,嘱咐道:“小点口啊!小点口!”能分得我一口冰棍吃的小伙伴,那关系,绝对铁得“杠杠”的。
⑥一位曾和我有过“同棍之谊”的小学同学,出国十来年了,如今混得不错,前几年春节回来相聚,说起小时候时吃冰棍的情景,老同学感慨万千,为了报答我当时的慷慨,借着酒劲,他拍着胸脯道:“就冲当年的冰棍,你今年带全家到美国玩玩,来回的机票吃住旅游的费用我全包了。”真没想到,一小口冰棍能换来一次美国之行,早知如此,我当时真应该把整根冰棍都叫他吃了,即使游不了全球,欧洲10国总不成问题吧。当然,我是哪也去不成,不为别的,到了国外,想吃点煎饼果子锅巴菜上哪找去?
⑦记忆中,当时的冰棍有两种,3分一根的水果冰棍和5分钱一根的奶油冰棍,奶油冰棍不仅贵,而且有一股黏糊糊的奶腥味,不如水果冰棍清凉爽口,所以一般孩子更钟情水果冰棍。而水果冰棍中最受欢迎的无疑就是小豆冰棍,它是当年人们夏季消暑的首选,即使只卖3分钱,一般家庭也只能偶尔满足孩子的需求。
⑧现在孩子的冷食数不胜数,无论是食品店、超市,还是街头小摊,各种冷食琳琅满目,带棍的、装盒的、盛碗的,口味齐全,应有尽有。即使是冰棍,花样也多得数不过来,有的还是中外合资生产的名品,价格少则几毛,多则十几块钱,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卖的。但是这么多的冰棍、冷食都唤不回我对小豆冰棍的感情,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童年夏天。随着时间的流逝,小豆冰棍渐渐流淌成记忆中的脉脉温情,化为挥之不去的恋旧情怀。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吮吸(____) 黏糊糊(____) 脉脉深情(____) 琳琅满目(____)
【2】句式变换。
(1)小时候,一到夏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手里能举着一根小豆冰棍。(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拍着胸脯道:“就冲当年的冰棍,你今年带全家到美国玩玩,来回的机票吃住旅游的费用我全包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全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段落 | ① | ②③ | ④⑤⑥ | ⑦⑧ |
主要内容 | A | B | 品冰棍 | C |
A._______ B.______ C.______
【4】在作者眼中,小小的冰棍早已融进血液,成为心中美好的渴盼,这种渴盼真是望眼欲穿呢,作者苦苦哀求买只冰棍,姥姥就是无动于衷,那么姥姥为什么不给他买呢?细读全文推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6段写和“我”有过“同棍之谊”的同学的那份美国之约的感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下列句子。
(1)这是我少年时期经常听到的吆喝声,这声音就像一阵清凉的风刮到心里,对我充满了诱惑。(从修辞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吃冰棍时先一点点舔,上下左右在嘴里慢慢吮吸,那凉冰冰、甜丝丝的感觉立时传遍全身。(从人物描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读文章第⑧段,说说它在结构与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丑菊
我去年种了株丑菊,天天盼着它快开花,因为我想要看看有如此恶名的花儿究竟是怎样丑。可是,事与愿违,它偏偏跟我过不去,整日懒洋洋地睡大觉,连花儿的影子都没有。我气得真想把它拔了,但没舍得。
今年“五一”,沉睡了一年的花儿忽然打了苞,我高兴极了,真庆幸没把它拔掉。起初,底狭头宽的绿叶芯中夹了一个绿色小球,非常小,只有小绿豆那么大。长了几天,花苞就透出了一点儿黄色,这时,已有黄豆大小。再耐心等待一些日子,花儿终于开了,颜色金黄金黄的,几十个花瓣摆了三四层,虽只有铜钱大小,但这就更显出它的娇小,美丽极了。
我最欣赏的是:到了夜晚,几层花瓣儿便收伞似的自动收拢;白天,花瓣儿又像撑伞似的自动张开,而且花面一直迎着太阳,跟着太阳转,显得非常恭敬。难怪它还有土名叫“状元伞”“假葵花”呢!
是谁给它起名叫“丑菊”的呢?这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很不公平。丑菊( )不丑,( )非常美丽、可爱。由此我想:人间万物中,有不少东西往往名实并不完全相符,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事物不但要知其名,更要究其实。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虽……但…… 非但……而且……
【2】根据以下所划分的部分,用简短的话概括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丑菊又名__________________,它的特点是白天 _________________,晚上 ______________。
【4】丑菊丑吗?下面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一项是( )
A.再耐心等待一些日子,花儿终于开了,颜色金黄金黄的,几十个花瓣摆了三四层,虽只有铜钱大小,但这就更显出它的娇小,美丽极了。
B.可是,事与愿违,它偏偏跟我过不去,整日懒洋洋地睡大觉,连花儿的影子都没有。
【5】这篇短文描写的是丑菊,作者借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
两茎灯草(节选)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此时严监生的样子,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概括。
【2】选文中描写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他在惦记着___________,为我们展示出一个___________的守财奴形象。
【3】选文主要对严监生进行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
【4】如果严监生当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类文阅读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_______________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递过来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脸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__________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这是父亲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已_______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早已渗透到我生命中了——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理解词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
①心仪已久 ②气喘吁吁 ③无能为力 ④突发奇想
A.④②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③④①
【2】(梳理重点)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人物是父亲,作者是通过哪几个场景来描写父亲对“我”的疼爱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推理)根据对短文的理解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的心理。(____)
(2)“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是父亲对“我”的教诲: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成长、成才,人活着要有志气!(____)
(3)“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说明父亲已经极其瘦弱,他舍不得离开人世。(____)
【4】(品析句子)对“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早已渗透到我生命中了——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那做人要有自尊、要活出男人的伟岸、不与别人攀比的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决心像父亲那样生活、做人。
B.“我”只不过是父亲眼中一个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男孩,所以他把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
C.父亲对“我”的爱和谆谆教诲已经深入“我”的血液之中,已经融入“我”的生命之中。
D.父亲憨厚、善良的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也立志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
【5】(理解感悟)边读边想象,说一说:文章哪个场景让你感受最深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三峡之秋
①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下午,大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⑦这一天,正是中秋。
【1】作者是按________顺序来描写三峡之秋一天中景色变化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重点写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三峡之秋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第⑤⑥自然段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再重点写__________,突出了三峡之秋夜晚时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自然段画“____”和画“﹏﹏”的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描写。
【4】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来表现事物的特征,请你用“_____”在文中画出其中的一句,并说说这个比喻句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烤红薯为什么比蒸红薯更好吃?
①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许多人都不禁会好奇,为什么在路边上烤出来的红薯会比在家里用蒸锅蒸熟的红薯更具有诱人的香气和甜美的口感呢?
②就在今年3月,一个研究团队还真的去研究了不同烹饪方法对红薯风味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③研究人员一共准备了12个黄瓤红薯,随机分成了四组,有一组作为对照组不作处理,其他三组分别上锅蒸40分钟、煮30分钟和在200℃的烤箱中烤90分钟。研究者还邀请了10位志愿者对这些红薯进行评价。其中,烤红薯口感更加香甜,香气更加浓郁,而蒸红薯和煮红薯的口感更加湿润,但是香气相对较弱。
④为什么烤红薯会更甜呢?可溶性糖含量与煮熟的红薯的甜度直接相关。烘烤使红薯可溶性糖含量从9.12%提高到36.65%。所有样品中总共检测到五种可溶性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烤红薯中仅麦芽糖就增加了200倍。
⑤为什么会更香呢?分析表明,烤红薯的香气更香是因为烤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呋喃(fū nán)和萜(tiē)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会产生诸如杏仁、木质、果香等香气,而在生的、蒸的和煮的红薯样品中,仅检测到少量呋喃类化合物。
⑥烤红薯好吃的原因还离不开焦糖化反应。焦糖化是一种热引发的化学反应,主要涉及糖类物质在加热时的分解和重组。这一过程通常在相对高的温度下(160℃至210℃)进行,涉及以下几个主要阶段:A.这些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可能会发生结构重排。B.糖分子首先通过脱水反应生成一些低分子量的化合物。C.最终,这些化合物会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焦糖,具有不同的颜色和风味。D.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的低分子量化合物会聚合生成更大、更复杂的分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在焦糖糖果、烘焙食品、烧烤和煎炸食品,以及各种甜品和特色饮品中体验到焦糖化的影响。
⑦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证明,蒸煮红薯在保留类胡萝卜素方面具有优势。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特别是其中的β﹣胡萝卜素,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维生素A,还对维护视力、增强免疫系统和促进皮肤健康有着显著的作用。
⑧然而,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方面,烤红薯和蒸煮红薯的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如果您关心的是这两个营养成分,那么两种烹饪方式都是可接受的。
⑨当然,吃红薯不仅仅是为了营养摄取,口感和个人喜好也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在选择吃哪一种烹饪方式的红薯时,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口味和需求。
(1)通读短文,烤红薯为什么又甜又香?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3)第⑥段中有四句话被打乱了顺序,请你将它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把序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不同的烹饪方法对红薯的风味和化学成分,会有不同的影响。_____
②烤红薯中仅麦芽糖就增加了200倍,这可能是烤红薯会更甜的原因。_____
③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烤红薯和蒸煮红薯的差异并不显著。_____
20、照例子,用具体的情景把成语“兴高采烈”和“得意忘形”的意思表现出来。
例:左右为难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兴高采烈:___________
得意忘形:___________
21、照样子,把句子写得生动有趣些。
例:我喜欢写日记,每天晚上都要把心里话写在日记本上。
日记本是我的好朋友,每天晚上我都要向她倾诉自己的心声。
(1)风儿轻轻地吹,杨柳来回摆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雨流进麦地里,滋润着麦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提示写句子。
(1)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改成反问句)
(2)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给句子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23、习作。
在第五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介绍一种事物。在介绍一种事物时要注意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还要注意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请你运用所学方法介绍一种事物,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