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听汉字之“声”:下列哪个选项的读音完全正确(     

A.提(gōng)       水浒(zhuàn)

B.(yí)旎          碧波万(qǐn)

C.(liāo)乱        (kǎi)书

D.恐(hè)          园胜地(yàn)

2、下面三组注音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烽火(fēng huǒ  誓言(shì yán)   侮辱(wú rǔ

B.柔嫩(ró nèn)   推辞(tuī chí   热情(rè qíng)

C.幽静(yōu jìng)  辉煌(huī huáng)  女孩(nǚ hái)

 

3、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荒唐 质朴 煤炭 金壁辉煌

B.竞然 繁殖 爱慕 众星拱月

C.心酸 隐敝 衰弱 一知半解

D.噪声 销毁 船桨 不可计数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俗话说:“________________”,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

(2)《将相和》包含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飞的名言:“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

(4)“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蝉》的“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高洁品质。

(5)《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遗愿。

5、写同音字。

   ( )   ( )   ( )     è   ( )( ) ( )

   ( )   ( )   ( )        ( ) ( )   ( )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将相和》中“将”是指______,“相”是指______,“和”是_____的意思。全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可用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7、根据课内知识积累填空。

(1)“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这两句诗出自________代诗人张继的作品《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旅途的孤寂和与忧愁。

(2)《长相思》中“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_。”一句中“聒”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青蓑笠,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学科名称填空,组成成语。

( )( )( )数( )( )( )物( )( )( )

作( )( )( )地( )( )( )( )( )( )学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课外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节选)

①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②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的终点时,她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儿子王一民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的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王一民不明白母亲为何选择这样遥远的地方,但母亲迫切而强烈的心愿、充满渴望的目光,激励着王一民出发了。

从中国最北端的黑龙江,74岁的儿子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载着99岁的老母亲,吱呀上路,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走到了中国南端的海南岛。考虑到母亲身体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乡,以使母亲“落叶归根”。

④两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还有母亲“老小孩儿”似的抱怨和挑剔,种种路况和心绪,王一民都挺了过来,而且他为自己能和母亲在一起走这么多路感到无比荣幸。

⑤一路上,王一民的行动也引来记者的访问、电视台的镜头、陌生人的好奇,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关注,王一民也会觉得慌张、惊恐。但他收获更多的,是无数好心人的及时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亲和我的旅行称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称之为‘夕阳中的微笑’。”当王一民带着母亲返回家乡时,受到了家乡人的高度赞扬。

⑥回家后,母亲以102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遗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去。为了实现母亲的遗愿,心情平复后的王一民,以83岁的年龄,又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母亲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说,如果把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约有10万里。

⑦王一民说,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为我必须遵守与母亲的约定,这是我能献给母亲的最后的爱心。

他的事迹越过国境,传到了韩国。韩国作家俞贤民先生在中国考察期间,经过百般周折,最后见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谈甚欢,于是有了一本真实的书;《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亲的最后约定》。

【1】请提炼出最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两个核心关键词:__________

【2】文章中,“和母亲的最后约定”指( )

A.带母亲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B.陪母亲去中国南端的海南岛

C.让母亲“落叶归根”

D.把母亲的骨灰撒到西藏去

【3】下列对第③段画“ ”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吱呀上路”说明儿子年纪大,体力衰弱,动作缓慢

B.“74岁的儿子”、“99岁的老母亲”从年龄角度写出了这是一对不寻常的母子

C.“破旧的三轮车”说明工具简陋,母子俩旅途的辛劳可想而知

D.从“中国最北端”到“中国最南端”写出了路途之遥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强调了内容的真实性,也暗示了故事具有非同寻常的情节

B.是与母亲的“约定”和对母亲的爱支撑着王一民克服千辛万苦创造出孝与爱的奇迹

C.母亲99岁了还吵着去看世界,“老小孩儿”似的抱怨和挑剔,实在不可理喻

D.文中画“ ”的句子说明王一民的孝心超越了国界

【5】用一句话概括第⑤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这对“夕阳红”年龄的母子的旅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还是“夕阳中的微笑”?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核桃

核桃是落叶乔木,新鲜的核桃还有一件绿色的外套,他们是核桃的外果皮。我们常见的坚硬、有皱纹的外壳,实际上是核桃的内果皮,样子就像人的大脑。在众多坚果中,核桃无疑是个大明星,不仅因为它们个头够大,味道够香,更重要的是核桃对人体有很多益处。

老人们常说多吃核桃能补脑,经研究,核桃中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锌等,营养成分比较全面。我们的大脑需要补充什么营养物质呢?首先,大脑主要是蛋白质构成的,所以这个成分是不可缺少的。其次,大脑特别喜欢葡萄糖,有充足的葡萄糖,脑子运转起来才够灵光。另外,磷脂和锌也会影响大脑,特别是缺锌会影响人的记忆力。这样看来,核桃的确能够满足大脑所需的一部分营养。

核桃对预防冠心病,中风等也有大有益处。因为核桃中所含的油酸,抗氧化物质等能强化脑血管弹力,有效保护心血管,还能增强细胞活力。美国饮食协会就曾经建议人们。每周最好吃两三次核桃,尤其是中老年人。

此外,核桃还能有效降低患糖尿病、抑郁症的几率。

当然,核桃一次不要吃得太多,否则会影响消化。吃的时候,最好不要将核桃仁表面的褐色薄皮剥掉,否则会损失一部分营养。

1短文第①自然段中的划线语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围绕核桃对人体有很多益处写了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搜集到下面的材料对理解短文第_______自然段最有帮助。

11、阅读。

我和祖父的故事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

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首。”

祖父于是就换一首,换一首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越念越觉得好听,越念越有趣味。

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我就总喜欢念这一首。

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就这样瞎念,到底不是久计。念了几十首之后,祖父开讲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祖父说:“这是说小的时候离开了家到外边去,老了回来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说家乡的口音还没有改变,胡子可白了。”

我问祖父:“为什么小的时候离家?离家到哪里去?”

祖父说:“好比爷爷像你那么大离家,现在老了回来了,谁还认识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孩子见了就招呼着说:‘你这个老头,是从哪儿来的?’”

我一听觉得不大好,赶快就问祖父:“我也要离家的吗?等我头发白了回来,爷爷你也不认识我了吗?”

心里很恐惧。

祖父一听就笑了:“等你老了还有爷爷吗?”

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

(作者是萧红   选自《呼兰河传》)

【1】阅读短文,填空。

祖父______,我就______。因为不懂意思,我把__________________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词语的意思。

久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头传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祖父怎么教“我”学诗的呢?默读短文,从“祖父怎么教”和“我怎么学”两个角度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用“          ”勾出“我”心里很恐惧的原因。

(2)祖父说完了,看我还是不很高兴,他又赶快说:“你不离家的,你哪里能够离家……快再念一首诗吧!念‘春眠不觉晓……’”(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体会带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这篇课文,你想起了自己和谁的故事呢?用几句话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珍珠鸟(节选)

①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地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②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③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细腻——( )     友好——( )

【2】用横线画出小家伙睡着后的样子。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家伙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足见小家伙对作者的信赖。

B.小家伙趴在作者的肩上睡着,说明小家伙太困了。

【4】生活中有很多互相信赖的事让人感动。把你身边的一件关于“信赖”的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语段阅读。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1】这段话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

【2】读文段注意加点词语,请你也用“先……再……然后……”描述一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松鼠窝口圆锥形的盖的作用是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老师的

小学五年级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

记得有一段时间,由于连续几次考出好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情绪。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有一次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  领我到操场边坐下  怎么  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 郑老师亲切地问我

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来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中国有句古:‘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了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教诲”的近义词是(

骄傲”反义词是(   )

文中找出一反义词:(——(  

【2】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一个排比句。

【3】给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与第一自然“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诲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___文中画出。

【5】找出文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反恐新秀”上阵

说起动物反恐,大家也许马上就能想到闻来闻去的警犬或者“警猪”,但是今天要让大家见识的是世界上有名的几大动物“反恐新秀”,它们的新招数定会让你大跌眼镜。

脾气温顺的山羊,如今竟成为以色列军方的“反恐战士”。前不久,以军方训练出全球第一只专门闻炸弹的“反恐山羊”,它对各种炸药的气味都十分敏感,比警犬还要厉害。这位山羊战士是以色列资深训犬师吉瓦辛的杰作,他还为山羊战士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拉洛莎”。

“拉洛莎”是一头年轻的母山羊。别看它年纪轻,对各种炸药的气味却是非常敏感。每当闻到炸药的味道时,“拉洛莎”便会静静地原地坐下,然后示意身边的士兵上前对那个家伙进行彻底搜查。

众所周知,无论是以色列国防军还是驻以美军,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搜索暗藏在自杀式“人弹”身上的炸药了。本来让嗅觉灵敏的警犬来完成搜查任务,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狗接触人体是一种无法容忍的冒犯行为。这回有了“拉洛莎”,无疑为以色列反恐部门解决了一个头号难题。

鸡跟战争扯不上一点儿关系。不过,鸡确实参与了伊拉克战争。原来,为了防范生化武器袭击,美军除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外,还沿用了海湾战争中的土办法——用鸡来检测,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对于有害气体,鸡比人或其他动物都要敏感得多。空气中的毒气或化学物质非常容易致鸡于死地。这样一来,美军就能在第一时间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出现重大伤亡。看来鸡是用生命来换取毒素信息的,是不是也该给它颁发勋章呢?

当然除了“战斗鸡”外,科研人员也开始研究大自然中常见的昆虫,如甲虫、蟑螂、蜘蛛等,测试它们对生化试剂的反应,试图打造一支奇特的“生物部队”。在五角大楼的大力支持下,美国的科学家正在“招募”贝类、甲虫和细菌等“新兵”,让它们担当起反恐的重任,对生化袭击或污染物的扩散发出预警。看来,为了人类的安全,有很多昆虫又要牺牲了。

据说,海狮也加入了“反恐队伍”。别看它们胖胖笨笨的,但却具有非凡的声呐定位能力,因此利用它们发现和跟踪可疑的游泳者和潜水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海狮在执行巡逻任务时,嘴里会叼着一个拴在绳子上的特制夹子。如果发现行动可疑的游泳者,它会用夹子夹住那人的腿,然后嫌疑人就会被拉上岸来接受审讯。

(选自《中国少年儿童趣味百科全书》,有删改)

【1】文章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反恐新秀”?(  )

A.“反恐山羊”“战斗鸡”、海狮

B.警犬、“反恐山羊”“战斗鸡”、海狮

C.警犬、“反恐山羊”“战斗鸡”、海狮

D.警犬、“警猪”“反恐山羊”“战斗鸡”、海狮

【2】动物与对应的反恐作用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警猪”——闻炸药

B.鸡——闻炸药

C.山羊——检测有害气体

D.海狮——发现和跟踪水下可疑人员

【3】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A.拟人、作比较

B.打比方、作比较

C.举例子、作比较

D.拟人、举例子

【4】下列信息与文本相符的一项是(  )

A.用羊取代狗是因为伊拉克宗教习俗。

B.鸡对有害气体不比人和其他动物敏感。

C.人们利用了自然界生物的特性进行反恐。

D.科研人员已开始研究大自然中罕见的昆虫,试图让它们为反恐所用。

【5】“科研人员也开始研究大自然中常见的昆虫……试图打造一支奇特的‘生物部队’”,这句话中“试图”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反恐新秀’上阵”这个题目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理解。

自然之道(节选)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

【1】选文第一自然段,“我们”和向导的心情完全不同,找出这些词。

我们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导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句话里有两个意思相同,分别是(  )和( ),作者连用这两个词,可见“我们”的行为( )。

【3】“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中的“自然之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违背自然之道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景阳冈(节选)

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揪,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1】选段中用“//”把短文分成了三个层次,即武松打虎的三个回合,请根据提示为一、三回合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2】“大虫”的进攻主要有三招:____________。这三个动作描写了老虎____的特点。武松对付这三招的动作都是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写武松“打折了梢棒”,联系上下文说说对烧棒的这一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老师的教诲

小学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我忘不了那美丽的校园,忘不了那情投意合的同学,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导。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由于连续几次考出好的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有些飘飘然了,产生了骄傲的情绪。于是,我上课不专心了,作业也马虎了。

有一次上活动课时,我们正玩着拐脚捉人的游戏,郑老师忽然把我叫到她跟前,领我到操场边坐下。怎么,最近是不是有些自满啦?”郑老师亲切地问我。我惭愧地低下了头,脸上滚烫滚烫的,心里想:这下完了,肯定要被郑老师批评一顿了。谁知道郑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我,反而亲切地给我讲起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她还教导我说智慧是宝石 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中国有句古话满招损谦受益要记住这句话不要忘记兔子是怎么输给乌龟的呀

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语,我说:老师,您的教诲,我终生难忘。此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教诲的近义词是(   )骄傲的反义词是(   )

(2) 在文中画出一个排比句。

(3)给短文第3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4)写出短文第2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第1自然段中更忘不了郑老师对我的教导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请用“_______”在文中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终生难忘老师的教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材料二

基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及智能手机等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文件的保存等,纸质文件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由于电脑以及手机输入法的方便性,在远程沟通交流方面,键盘打字也在慢慢取代手写汉字。虽然时代与科技的进步给现代人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汉字文化危机也因此而形成。

【1】由材料一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如何应对汉字文化危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不会写的字,立即查询,加强记忆。

B.多看书,多动手写字,多记笔记,多写日记。

C.电脑打字,熟练使用“拼音输入法”。

D.平时阅读文字材料时多注意字形,有意识地强化对字的正确写法的记忆。

【4】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倡议设立“汉字写日”,你赞同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把下列句子改成直述句。

许世友说,他活着不能伺候娘,死后也要埋在娘的身边。

____________________

21、老师说:“我要感谢王冬冬同学,并欢迎大家帮我改正错误。”(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6分)

1)用恰当的关联词语链接下面两个句子。

我们很穷。   穷并不是我们的过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小马虎做事情怎么这么粗心呢?

小马虎做事不能这样粗心。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像残兵败将,我怎么能不生气呢

 

例: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3)大人们往往还会给孩子讲一些有关月亮的故事。(缩句)

 

(4)把句子补充完整。

  真是其乐无穷。

树妈妈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真情习作。

古今中外,曾经涌现出许多感人的爱国故事,请查阅资料,介绍一个名人的爱国故事吧!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