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
B.《将相和》这篇课文根据汉代司马懿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课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C.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实的愿望,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便于记忆。
D.《父爱之舟》一课中以梦的形式回忆的一个个场景,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2、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一填。
但是……因此…… 不但……而且……
只有……才…… 不是……就是……
(1)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 )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 )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
(2)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 )我又不敢,( )我很痛苦。
(3)我们总是一起做功课,( )我去他家,( )他来我家。
(4)( )加强体育锻炼,( )能增强体质。
3、表示说话守信用的句子是:( )
A.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B. 功在当代,造福千秋。
C. 德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 D.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4、根据本单元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_______的作品。作者和朋友一共去了_____次“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_______(时间),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________。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_______,他看到了___________的热闹情景。
2.《四季之美》这篇短文是按照_________的顺序来描述景物的,其中:春天,最美的时间是________,最美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夏天,最美的时间是________,最美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秋天,最美的时间是________;冬天,最美的时间是________。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
3.《枫桥夜泊》的第一、二句写的是诗人_______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诗人_______的声音,抒发了诗人在旅途中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________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________秦王不敢进攻赵国。
6、给形近字组词。
碌(______) 酸(_______)权(_______)钉(_______)陪(______)煮(_______)
绿(______) 俊(_______)仅(_______)盯(_______)赔(______)著(_______)
7、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思是()。
A.最令人高兴的是岷山千里雪地在军队过去之后都笑开了颜。
B.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七律·长征》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A.描绘了红军长途中经过的山河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精神。
B.描绘了红军长途中经历千山万水,战胜艰难险阻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8、想想填填。课文题目中“忆秦娥”是词的________,“娄山关”是________。
9、课内阅读。
黄山奇松(节选)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 居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_______,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_______,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 _______。
【1】用“__”把文段中括号内恰当的词画出来。
【2】文段中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 )。
A. 特定称谓 B. 引用文句 C. 特殊意义
【3】把下面的三个句子还原到文中A、B、C三处,只填序号。
⑴、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⑵、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⑶、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
A: ______ B: ______ C: ______
【4】迎客松和送客松的枝干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送客松这黄山三大奇松,期中写的最详细的是________。
【6】黄山奇松的代表是什么呢?
________
10、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节选自《圆明园的毁灭》)
材料二:
有人大代表近期提出“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对此国家文物局答复称,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yuán)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断壁残垣的圆明园,是中国知耻奋进的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之一。家长带着孩子到圆明园遗址参观,不是来膜拜建筑艺术的,更不是来欣赏皇家奢华生活的,而是到这里直面外国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留下的疮疤(chuāng bā),告诉我们的后代“勿忘国耻,建设强国”。
(摘自《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2日)
材料三:
“圆明园所具有的爱国主义价值,并不在于其曾经的奢华景观,而是其在挥霍无度的建成之后,却又被野蛮破坏的悲剧结局。保存断壁残垣的现状,所能给予的反思价值,可能要远大于再重建一座圆明园。”红星新闻文章认为,这也是文物局所说的,重建“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从这个意义来说,重建反而违背了“加强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初衷。
(摘自澎湃新闻2020年11月12日)
【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20年距离圆明园被毁灭已有160周年的历史。(______)
(2)重建圆明园虽然不会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但是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______)
(3)对重建圆明园应“慎重论证”,意思就是说没有必要重建,不值得重建。(______)
(4)今天,圆明园保存断壁残垣的现状,所能给予的反思价值,可能要远大于再重建一座圆明园。(______)
【2】围绕“是否重建圆明园”的话题,请结合上面的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采蒲合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可以织成篮子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会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 摧毁)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坚强 刚强)!"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阅读短文,用“√”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2】为什么说“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和(____)
A.“我”对白洋淀的第一印象是:这里是苇的世界,这里的水养活了苇草,苇草养活了这里的人,人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
B.白洋淀的苇用途很广:有的可用来织炕席,有的可用来铺房、有的可编织成捉鱼用的篮子,有的还能当柴烧。
C.白洋淀的苇意义非凡:它象征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它是白洋淀妇女无畏精神的写照,它凝聚着人民对敌斗争的智慧。
D.本文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为背景,作者用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军民抗日的故事,为子孙后代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12、快乐阅读。
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 )的清晨,生起( )的炭火,手捧着( )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 )的心情和这( )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1】在括号里填人恰当的词语。
【2】这句话使我想到了描写冬天的四字词语。(至少写三个)
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4】作者喜欢冬日的早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在作者眼里,冬天的美在于______________。
【6】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中冬天最美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课文,回答问题。(14分)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联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大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例: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合精神,愈秀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运用词句段,完成问题。
圆明园中,有金壁辉皇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胞缆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选文画横线词语中有错别字,请写出正确的词语:____、____。
【2】读选文,选下面1个成语,把其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
玲珑剔透 流连忘返
_______
【3】读选文,选下面1组关联词语介绍深圳的风景名胜。
有……也有…… 不仅有……还有……
______
【4】画波浪线句子中“境界”一词是形容“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呈现出的情况”之意,请用这一种意思,描述你学习体育或艺术或劳动的体验。
______
15、精彩赏析阁。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 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1】这几段话写出了花生的___,主要是运用了____的手法。
【2】“父亲”拿__、_、_同花生作比较,来说明花生具有__的品格。
【3】选文中画“ ”句子的含义是:______
16、根据短文,完成练习
钱学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漫长的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钱学森向留学生们袒露的心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的______、______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_____”。
【3】短文表现了钱学森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日月潭的传说》,回答问题
轰隆隆!轰隆隆!有一天,不知打哪儿传来了两声巨响。天和地突然陷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了不得了!太阳和月亮都不见了踪影!没有了太阳,没有了月亮,鸟儿不再啼唱,花儿不再盛开,世间万物都变得奄奄一息。人们盼了又盼,太阳和月亮却始终没有出现。
大尖哥和水社姐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看到大家日子不好过,就商量着要去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
听说深水潭里住着两条恶龙,太阳和月亮就是被它们给吞掉的。只有除掉恶龙,才能找回太阳和月亮。大尖哥和水社姐收拾好了行囊。
“除掉恶龙?只怕是去给恶龙送晚餐呢!”大家都劝他们别傻乎乎地去送死。可是,大尖哥和水社姐发誓要除掉恶龙,为人们重新带来光明。
大尖哥和水社姐举着火把,朝东走了七天七夜,爬上一座高高的山,走进一个黑黑的山洞。山洞的尽头,有一间小小的茅屋,里面住着一位老婆婆,她知道恶龙的秘密:“在后山的泉眼附近,埋着一把金斧子和一把金剪刀,找到它们,才能除掉恶龙呢。”
大尖哥和水社姐走到后山泉眼,挖呀挖,挖呀挖……终于,一缕耀眼的金光闪现出来!“走!除龙去!”大尖哥把斧子别在身后,水社姐把剪刀揣进怀里。他俩朝着恶龙居住的水潭走去。远远的,就看见水潭四周忽明忽暗,两条恶龙玩得正欢,它们把太阳和月亮吞进去,吐出来;又吞进去,吐出来……
“恶龙,还我太阳!还我月亮!”大尖哥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拔出金斧子,一个箭步冲了过去!他抡起金斧子就是一劈!一股鲜血从一条恶龙头上喷涌而出……
呼——另一条恶龙从水潭里腾空而起,恶狠狠地朝着大尖哥和水社姐扑过来!“大尖哥,要小心啊!”水社姐大喊。大金哥急忙一闪身,可还是迟了一步。恶龙的尾巴像铁棍一样,将他横扫在地。“大尖哥!”水社姐急了,拿起金剪刀冲过去,朝着恶龙的身上一通猛扎。恶龙张开血盆大口,朝着水社姐深深吸了一口气。不好了!水社姐的身子已经飞了起来,眼看就要被恶龙吸进肚子里了!“水社姐!”大尖哥挣扎着爬起来,抓起斧子,使劲一掷——金光一闪!斧子将恶龙拦腰斩断。它的鲜血汩汩地流出来,染红了群山环绕的深潭。
终于消灭了恶龙!大尖哥和水社姐喜极而泣。不过,恶龙虽然不在了,太阳和月亮却依旧在潭水里。该怎么把它们送到天上去呢?这时,山洞尽头的老婆婆颤颤巍巍地走来:“吃掉龙的眼珠,就能把太阳和月亮送回天穹。只是,你俩会变成两座山,再也没法变回来。”“那就吃掉龙的眼珠!”大尖哥弯腰捧起了太阳,水社姐俯身捧起了月亮。他们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壮,把太阳和月亮使劲地往空中一抛——
啊,太阳和月亮重新回到天上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却化作了两座巍峨的高山。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把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作日月潭。
(陈梦敏编著,有删减和修改)
【1】故事写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哪几件事?照样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老婆婆知道恶龙的秘密是( )
A.是它们把太阳和月亮藏起来了
B.它们怕被大尖哥和水社姐找到
C.用金斧子和金剪刀能制服它们
D.金斧子和金剪刀被埋藏在后山
【3】下面不属于故事中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特点的是( )
A.善良助人
B.英勇无畏
C.勤劳刻苦
D.敢于牺牲
【4】联系故事内容,体会结尾的特点是( )
A.照应开头
B.照应题目
C.强调主题
D.交待结果
【5】班级要举行“故事大王”挑战赛,你准备讲这个故事,你会选择下面哪一段的表达方式?请至少写出两方面的理由。
(A)另一条恶龙从水潭里钻出来,先用坚硬的尾巴把大尖哥横扫在地,又想把水社姐吸进肚子里。这时,大尖哥使劲把斧子掷向恶龙。终于,恶龙被拦腰斩断了。
(B)另一条恶龙从水潭里钻出来,恶狠狠地扑向大尖哥。水社姐大喊:“大尖哥,要小心啊!”只见恶龙用坚硬的尾巴把大尖哥横扫在地。水社姐急忙拿起金剪刀冲向恶龙。恶龙一阵狂吼,对着水社姐张开血盆大口,深吸一口气,眼看水社姐就要被恶龙吸进肚子里了!大尖哥挣扎着爬起来,用尽全身力气抓起斧子,朝恶龙身上扔去。顿时,斧子金光四射,恶龙被拦腰斩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丽芬芳的花朵令多少人赞叹不已,使多少人流连忘返。然而,我却喜欢绿叶。
春天,严冬刚过,大地复苏,树木抽出新芽,长出绿叶。绿叶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带来无限欢乐。
夏天,绿满大地的时刻,鲜花布满原野,缀满枝头,十分招人喜爱。然而,绿叶不争名,不夺(利、力),默默无闻地衬(拖、托)着鲜花,制造着养料,供花的生长,果的成熟。
秋天,无限的劳累使绿叶变黄了,恋恋不舍地从枝条上飘落下来,“零落成泥碾作尘”,为树木的成长提供养(分、份)。
冬天,它化(作、做)一团火,又在为人们驱除寒冷。
不管有没有人赞美绿叶,它从不计较,( )绿叶是平凡的,但它的精神却十分( )。
我们就是花朵,我们的老师就是绿叶。我们喜欢花朵,但我们更喜欢有绿叶精神的老师。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 ”上。
【2】将括号里不正确的字划掉。
【3】从短文中给下面词语找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长出——(________) 赞美——(________) 喜欢——(________)
【4】再读读文中画“ ”的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5】作者按________顺序写了绿叶,作者赞美“绿叶”,主要是借赞美绿叶来赞美________。
19、课内阅读。
太阳
①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②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1】选文写了太阳哪三个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开头引用一个古老的传说是为了( )
A.说明太阳很热
B.说明古人的箭法很好
C.引起下文
【3】写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
(1)“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白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句话主要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
(2)“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地说明了太阳放出的能量大。
【4】请从下列各项中选择错误的一项。( )
A.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有的平实,如《太阳》。
B.“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八米长”一句中加点的字可以去掉。
C.说明性文章的语言有的活泼,如“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D.“鲸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语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
20、我承认父亲是对的。(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写句子。
(1)旅客正望着白杨出神。(扩句,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格起来。(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22、读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的,仿照着写一写。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刹那间,大雨倾盆而下。
___________
23、请认真审题,完成习作。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有许多性格各异的小伙伴与你朝夕相处、共同成长。他们当中可能有令你捧腹大笑的“笑话大王”,有做事慢腾腾的“小蜗牛”,还有喜欢读书的“小书虫”……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请你从中选择一位特点鲜明的同学写下来,选取典型的事例,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具体地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拟。
要求:1.书写工整,内容充实,人物特点鲜明。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3.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