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搜集“福文化”资料的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或书店等地方查阅书籍。查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书的类别找。
B.我们可以自己编一些有关“福”的故事。
C.想想哪个人可能会有自己需要的资料,想好问题,去请教合适的人。
D.在网上查找资料。
2、对下面这句话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簸,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废实践,整天不读行书呢?
A.古人抽空读书。
B.今天的条件比马背上好。
C.我们要抓紧时间读书。
D.我们整天不读一行书。
3、下列词语搭配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粉红的朱鹭 抓开垂蔓 浩瀚的太空 坚强的堡垒
B.深幽的大树 勤恳劳动 亲情地说话 宏伟的建筑
C.晶亮的眼泪 品赏花生 搅动桂树 活动警觉
D.空旷的广场 使劲地摇橹 庞大的节目 卖力地呐喊
4、辨字组词。
侵( ) 驯( ) 燥( ) 挨( )
浸( ) 训( ) 噪( ) 埃( )
5、多音字组词
盛:shèng(______)chéng(______)
应:yīng(______)yìng(______)
蔓:màn(______)wàn(______)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真挚——( ) 崇高——( ) 宽敞——( )
反义词:整齐——( ) 火热——( ) 真挚——( )
7、我是拼音小能手
wǔ yàn hé ǎi dìng gòu zhà l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féng rèn biān zhī yuē dìng xiāo shòu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8、在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选项后面写“对”,错的写“错”。
(1)半亩(mǔ) 等待(dāi) 蓑(suō)毛 _____
(2)高矮(ǎi) 嗜(shì)好 镜匣(xiá) _____
(3)铿(kēn)锵 雏(chú)儿 眼睑(jiǎn) _____
9、父亲
①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但是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②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③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话,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④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个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⑤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20里啊!
⑥3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碴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威菜,吃得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20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3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也在这3年里变得深厚了。
⑦3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3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连绵。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过于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⑧安排好住宿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我父亲为了省15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兵球台上。此刻。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抚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您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
⑨“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 ”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已经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结合语境推测一下第3段中加点词“幽幽”含义:___________。
【2】作者多次对父亲的外貌进行了细节描写:“弓起的背”“刀刻的脸”“磨出老茧的双肩”“青筋凸起的双臂”,想要表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中的“奢侈”指的是“__________”。这与第⑥段中的“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这个细节变化,表达了父亲此刻_____________的心情。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④段、第⑥段中最感动你的两个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内容,细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想一想: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了文中的父亲怎样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我们渴望读书。家中没有书架,也没有摆书架的地方。母亲为我们腾出一只旧木箱,我们买的书,包上书皮儿,看过后存放在箱子里。
最先获得买书特权的,是我的哥哥。哥哥也酷爱文学。我对文学的兴趣,一方面是母亲以讲故事的方式不自觉地培养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受哥哥的重染。
哥哥的“文学”课本,便成了我常常阅读的“文学”书(籍 藉)有一次哥哥上“文学”课竟找不到课本了,因为我头一天晚上从哥哥的书包里翻出来看没有放回去。
一册高中生的“文学”课本,其文学内容之丰富,绝不比目前的一本什么文学刊物差。收入高中“文学"课本中的,大抵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章节。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无所偏废。当年,哥哥读过的“文学”课本,我都一册册保存起来,成了我的首批“文学”藏书。哥哥还很舍不得将它们给予我呢!
哥哥无形中取代了母亲家庭“故事员”的角色。每天晚上,他做完功课,便捧起“文学"课本,为我们朗读,我们理解不了的,他就用心启发我们。我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是“口头文学”的熏陶,我从哥哥那里获得的才是真正的文学的熏陶。
哥哥还经常从他的高中同学们手中将一些书借回家里来看。他和他的几名要好的男女同学还成立了一个“阅读小组”。哥哥的高中母校是重点学校。在他们这些重点学校的喜爱文学的高中生之间,阅读外国名著蔚然成风。他们那个“阅读小组”还有一张大家公用的图书馆的借书证。哥哥每次借的书,我都请求他看完后迟还几天,让我也看完。哥哥一向满足我的愿望。
我除了看自己借到的书,看哥哥借到的书,小人书铺是中学时代的“极乐园”。我看小人书,怀着这样的心理:自己阅读长篇小说时头脑中想象出来的人物是否和小人书上画出来的人物形象一致。二者接近,我便高兴。二者相差甚远,我则重新细读某部长篇小说,想要弄明白个所以然。有些长篇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过两遍的。
最使我感到愉快的时刻,是冬天里,母亲下班前,我将“大子”(一种谷物)淘下饭锅的时刻。那时刻,家中很安静,弟弟妹妹们各自趴在里屋炕上看小人书。我则可以手捧一本自己喜爱的文学作品,坐在小板凳上,守在炉前看锅。“大子"粥起码两个小时才能熬熟,两个小时内可以认认真真地读几十页书。有时书中人物的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nín níng)视着火光闪耀的炉口,不免出神入化。
——节选自梁晓声《我的中学》有删改
【1】请给文章补充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 ”上。
【2】请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和汉字划掉。
【3】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熏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蔚然成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篇文章中,虽然只是寥寥数笔介绍了母亲为______________,以及平日里为我们讲故事,但在课堂上通过学习《慈母情深》我们知道母亲对我的爱是______________的,她是非常理解和支持我们读书的。
【5】哥哥是“我”获得真正文学的熏陶者,文中写了哥哥给予“我”文学藏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
【6】“我”看小人书用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
【7】同学们,这篇文章是孙玲在课后拓展阅读的文章,你们最近阅读了哪些优秀的书籍,推荐给大家吧,请你把推荐的理由写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文学类文本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经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他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在自己的汽车前面,竟然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的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都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地等特,竞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边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紧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的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教,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的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捡废品非常辛苦
B.为了赚取学杂费
C.归还捡到的手机
D.为了见汽车主人
【2】“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这里的“温暖”主要指什么?( )
A.她燃起了重开一家火锅店的希望。
B.她拿回了丢失的手机,非常高兴。
C.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一阵温暖。
D.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倍感温暖。
【3】题目“传递”指的是传递什么?( )
A.善心
B.捐款
C.希望
D.快乐
【4】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_______→重拾希望→_______→十分感激
【5】选文中的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结尾划“_________”线句子,说明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蚂蚁的特异功能
①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拖进蚁穴,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
②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大力气?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关系,肌肉产生的力气与肌肉的粗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一只非洲大象的体重要比一只蚂蚁重一百多亿倍。而它的肌肉只比蚂蚁粗几百万倍:所以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当然要比大象大得多。
③蚂蚁( )是大力士,( )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后还不必拆线,可减少病人的病苦。
④生物学家在对蚁穴的调查中发现,有一种红蚁能把采集到的肥马草、鸢尾花、紫罗兰、报春花的种子混合在一起,“配制”出一种奇效药品。经过尝试,能使人的舌尖麻木两三个小时,就像是打了麻药针似的。
⑤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土堆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壤里有三十多种元素,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深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因此,( )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 )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及其分布情况,可见白蚁虽然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
【1】这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蚂蚁的______。作者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分别把它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3】第④自然段中“配制”一词加了双引号,既突出了蚂蚁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异功能,又让文字变得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礼让,一个文雅轻松的字眼,在文中却是那样沉重;一位生活拮据的父亲,却毫不犹豫地把免去学杂费的机会让给别人……让我们阅读《父亲的礼让》,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礼让
①那一年夏天,我在学校贫困生申请表上签了字。因为学校有规定,一旦被确定为贫困生,将可免去全年的学杂费,而这些学杂费用,足够我家人一年的生活开支。我多么迫切地希望得到这个名额,以减轻父母的忧愁。
②最后,只有我和嘎子被列为准贫困生。之所以被称为准贫困生,是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所以,我和嘎子之间,只有一个会成为正式的扶助对象。
③学校分别派两名老师前往我们两家作调查。我陪老师到家时,已经是中午了,父亲急忙上前迎接,说:“今天早上喜雀不停地叫,我就知道有贵客要来,欢迎老师。”
④我帮忙招呼老师坐下后,把父亲和母亲拉进里屋,向他们详细说明我的申请以及准贫困生的事。最后,我一本正经地说:“只有一个名额,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
⑤父亲低下头想了想,问我:“那嘎子家境如何?”
⑥我说:“比我强不到哪里去,他父亲上山打柴折了腿,靠母亲支撑全家。”
⑦父亲最后对我说:“这个名额我认为归人家,你不能争,我们家境比他强,况且我和你娘还能挣钱。”
⑧好说歹说,父亲骂了我一通,说我年纪轻轻地不学好。我觉得一肚子委屈。
⑨父亲到外面招呼,和老师说话,转回头对母亲说:“娃他娘,今天有贵客,把家里的鸡杀一只。”
⑩接下来,他乐呵呵地笑着,对老师说:“没啥,孩子听话就行,关于学费的问题,我和娃他娘都认为不算啥,我们有能力承担,谢谢校领导的关心。”
⑪老师吃惊地望着父亲。我站在院子里,感觉眼眶里都是泪水,我真的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决定,这样会损害我的尊严。
⑫母亲在院子里抓鸡,几次都没抓住,父亲过来帮忙,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抓到时,父亲对老师说;“家里每年都会养几十只鸡,足够生活开支啦。”
⑬父亲还破例从井底取出放了几十年的老酒。那天,父亲喝得大醉。当晚我没有回学校,夜里醒来时,我听到父亲的咳嗽声和母亲的哭泣声。
⑭多年后,做了父亲的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8年09期,有改动
【1】文中“折了腿”中“折”的意思是
A.弄断
B.受挫折
C.弯曲
D.损失
【2】文中“我”为了得到 ________,一开始的心情是非常 _______的;当父亲提出要让给嘎子,还骂了我年纪轻轻不学好时,我觉得无比 _______,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多年后,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3】关于《父亲的礼让》一文,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家庭并不贫困,家里有很多鸡,很多酒。
B.父亲不疼爱“我”,当着老师的面让我难堪,损坏我的尊严。
C.文中的“我”年纪轻轻就不学好,不是一个好孩子。
D.“夜里母亲的哭泣声”可以看出我们家生活也过得很艰辛。
【4】文中描写了多个场景,如招呼老师,屋内商量,抓鸡,父亲大醉,母亲哭泣等等,哪个场景令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体会到了父亲怎样的“良苦用心”?请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枪支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3年也走不到陕北!”
……
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就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 )。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 ),一下子把我( )在一边,大声( ):“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1】联系上下文,请在文中括号处,用动词补充完整。
【2】文中画“ ”的句子是对这位同志的_________描写,从中我能体会到____________。
【3】请谈一谈你对划“﹏﹏﹏”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阅读短文,你认为老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
【5】同学们,你的生活中有像老红军这样的人吗?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是什么?
(2)“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椰树梢头望你”,这两次树木的变化暗示了什么?
(3)“圆”“满”两个字隽永含蓄,耐人寻味,说说你的体会。
(4)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主题的理解。
16、阅读和探究。
观雨(节选)
小时候,最爱看下雨,韵味十足的雨让人有了诗情。眼瞅着热毒毒的天,忽然一阵风起,飘来一片黑云。人们奔走着.喊着:“快落雨了!”晒谷的赶紧搬进箩筐,摆摊的马上躲进骑楼。我们乱跑着,让人推来搡去,又骂着“绊手绊脚”,还觉得有趣得很。雨点打在发烫的路面,不知冒尘土还是冒白烟,带一股辣鼻 的“地气”不一会儿,雨大起来,大颗的雨点撞击水面,炸开了,却似朵朵盛开的玉兰——倘若世上真有那样一种透明的玉兰转瞬之间,开了又谢了,谢了又开了。看着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了,只有路两边窄窄的阳沟里奔腾着流水,那流水喊着唱着,何等欢快!半个小时后,雨渐渐小了。不过,雨的神采并未消减。此时,它让人品味出一种韵律,这韵律生动而诱人。屋檐下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听,叮咚,铮淙……有如童话里的十音钟。下雨过后,空气非常的清新,视野也特别的清晰。雨就像一位拥有魔法的巫女,用她手中的魔法棒一挥,洗去了城市的尘埃与污秽。
【1】文章是按照________的结构来写的,围绕“________”这句话,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韵味十足的雨。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在这个句子中作者把_______比作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有哪些?请写出来,然后再写两个这样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你观察过雨吗?大雨来临前是什么样子的?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不用搀扶(节选)
敬一丹
11月23日晚,我带着好奇走进人民大会堂,意欲和朋友一起尽情地享受一代大师的琴声,一睹小提琴家的风采。没过多久,座无虚席的万人大会堂里便响起了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声:时而舒缓轻吟,时而高昂跳跃……
一曲终了,帕尔曼用手杖支撑着身体试图站起来。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丝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他又试了一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全场寂静,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乐队的几百双眼睛,大会堂的几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几亿双眼睛,都默默地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的全过程:不用搀扶。
这位音乐家的感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还在他的人格魅力上。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更为他的“不用搀扶”的壮举鼓掌。
1.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 )
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 )
2.帕尔曼试图站起来次,最后一次终于成功了。他站起来的过程,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______________。由此,我感受到了他的品质。
3.会场为什么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8、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第一自然段中的“钓”字说明此处运用了(拟人 比喻)的修辞手法。画“ ”的句子运用了(拟人 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2】“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人们猜测白鹭“是在望哨”,作者同意这样的猜测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鹭并不像歌那样铿锵,它更像是一首散文诗。
B.白鹭虽然不会唱歌,但它本身就是一首铿锵的歌。
C.白鹭会唱歌,但人们认为它不会唱歌,这是因为人们没有听过它唱歌。
【4】根据文段内容,先给下面三幅图各起一个名字,再完成练习。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
(1)三幅图中你最喜欢第(_____)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哪些关于白鹭的诗句呢?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沉睡—( ) 安静—( )
丰收—( ) 热闹—( )
(2)读短文,补充词语。
色彩( )( ) 颜色( )( )
热闹( )( ) 生机( )( )
美不( )( ) 丰硕( )( )
(3)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特点,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下来。
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按 ______ 顺序描写了漓江的景色。
(5)短文的第1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强烈的地震无情地毁灭了他的家园。 (缩句)
2.面对危急情况,哈尔威船长下达了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开枪打死他的命令。 (改成双重否定句)
3.仿照下列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时间好比
时间如同
21、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那样不会被人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鼠有时也捕捉鸟雀。松鼠不是肉食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运用该句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三部分:习作
我爱写作。
成长,对于我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回忆你的成长历程,有没有某一个时刻、某一件事情触动了你,让你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拿起笔把这个时刻发生的事情写下来吧!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叙述具体,语句通顺,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写出人物内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