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B.这篇作文的层次和语言很流畅。

C.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好像交一个好朋友。

D.《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2、葵花爸爸一生最为成功的作品是(          

A.用青铜制作成的葵花

B.绘画作品葵花

C.种植的葵花田

D.用青铜制作成的各种纪念品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生始于天真的童年,经历青涩的少年,走向成熟的中年,最终抵达心如止水的老年。

B.老师用和蔼的语气和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C.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的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最佳搭挡(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讲究(   )   悟出(   )   交流(   )   积累(   )

克服(   )   发扬(   )   养成(   )   收集(   )

5、根据下面的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的意思。 ________

(2)靠近、接近。 ________

(3)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 ________

(4)不忍舍弃或离开。 ________

(5)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________

(6)树的枝丫和叶子生长得多而茁壮。 ________

6、标点乐园。读一读,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捡起的落叶是一封信 那里有它刚一泛绿 就开始书写给大地母亲的思念

(2)落在江面 江海读得荡波  落到大地  泥土读出清香  落进麦田  强壮了庄稼的脊梁

7、给多音字组词

zhuǎn(   ) zhuàn(   )   mó(   )  mò(   )

 

8、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震耳______)(______  路____________  理所______)(______

恋恋______)(______  金____________  众星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快乐阅读。

①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勒勤恳(kěn kěng)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草□家里吃的干草□筛(shi shāi)得一点儿土地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máng méng)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liě liè)开嘴,笑嘻嘻中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郎,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1】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标点。

【2】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是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线画出语段①的中心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个自然段的意思。

【5】用四字词语形容牛郎和老牛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语段②的划波浪线的句子说明了老牛的___________,着重从“_____”“_____”“_____”等词看出来。

【7】“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这个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说得更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如,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在其他的民间故事中还有什么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空城计(节选)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叫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中,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1】“蜂拥而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下面的情节补充完整。

司马懿兵临城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使用空城计为什么会成功?请写出两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列举了两个人面对面过搭石、遇上老人过搭石背老人过河这两个事例,突出了山里人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的美好心灵。

B.作者对生活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两个简单的事中发现了山里人美好的思想品质。

C.从加点词“大概”中可以知道“让搭石”和“背老人过搭石”的事情并不是经常发生,山里人只是偶尔这样做。

【2】短文中加点词“理所当然”的意思是( )

A.从道理上来说应当这样。指乡亲们自古以来都背老人过搭石,已成民风民俗。

B.从道理上来说应当这样。指年轻人不得不遵守道德约束背老人过搭石。

12、课外短文

众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借助空气这个介质传递给人的嗅觉,困而空气的物理属性(例如温度)对花香的传播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利用花香的传播情况,也可预测某些气象要素。

园林工作者多有这样的体验:当气温较高时,随处都可闻到花香,而且香气较浓;而当气温较低时,则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闻到花香,香气也比较淡。花香的浓淡,真的与气温有关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花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易挥发,扩散到空气中的芳香油分子,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芳香的感觉,这就是花香。所谓的香气浓淡,不过是进入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罢了。实验证明,当其他环境因素(如风力、湿度、空气悬浮物)完全相同时,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快慢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扩散也就越快。当然,扩散快慢还与花卉本身(即花卉品种)的芳香油分子密度有关。

在低温无风的天气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小,由花朵扩散出的芳香油分子大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围,远离花朵处,芳香油分子的密度较小,几乎闻不到什么香气;只有靠近花朵,才能闻到花香。而在阳光艳丽、大气温暖甚至炎热之时,一方面,较高的气温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其扩散加快;另一方面,花卉附近地面受热辐射后,近地层空气很快增温,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又来补充,循环气流不断将花卉附近的芳香油分子带走,使得附近的芳香油密度减小,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花的香气更浓,扩散得也更远,产生出花香浓郁、香气袭人的感觉。

正是因为气温对花香扩散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古人常常用花香的浓淡来判断气温的高低。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有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现在看来,也颇有些科学依据。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04年第7期,有删改)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有人对本文提出质疑:如果气温越高,花香越浓,那么为什么早晚气温比中午低,我们反而觉得花香更浓些呢?请用第段提供的知识来解释。

【3】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两个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4】根据第段内容解释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科学道理。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毛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日夜操劳党和国家的大事,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毛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 )是在出差的列车上,(   )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颊往下淌。他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了汗水,学到了知识!

毛主席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他就忘记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毛主席一生读过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读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也都读过。文学方面的书,毛主席特别喜欢李白、李贺和李商隐的诗及辛弃疾的词。

毛主席有一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出国时还随身携带着。从50年代到60年代,毛主席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大火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手不释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内填关联词语,再用它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横线上,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课外语段,按要求作答。

白鸟和黑鸟

一只黑鸟和一只白鸟同住在一棵树上。 它们一同出去找东西吃,一同在蓝天飞翔, 一同在树枝上歌唱。 秋天,果子成熟了, 它们忙着采集果子,准备过冬。它们采集的果子堆了满满一窝。

这天,黑鸟要外出访友,它对白鸟说:你可要好好看住咱们的果子,不要偷吃!”白鸟说:“保证少不了一个。”

可是,由于空气干燥,过了几天,果子干了,一窝果子变成了半窝。

黑鸟从外面回来了,它一见果子比原来少了,就嚷嚷起来:“怎么只剩半窝了?这满满一窝果子,当初是我们俩辛辛苦苦采集来的,现在你独自偷吃了半窝。没想到你这么坏!”

白鸟十分委屈地回答:“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真的一个果子也没偷吃,是果子自己少了!”但是,黑鸟根本不相信白鸟的话,依然大声骂道:“你这个家伙太坏了,偷吃了果子还不承认!” 不等白鸟分辩,黑鸟扑了上去,用尖嘴把白鸟啄得浑身是伤。不久,白鸟就死了。

过了几天,下了一场大雨。窝里的果子浸透了雨水,果子又重新变成了满满一窝了。

黑鸟看见了,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它十分懊悔,捶着自己的胸口,痛哭流涕地喊着:“白鸟,我亲爱的好伙伴!你快回来吧!回家吧!”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用了。

【1】给加点字注音。

( )得浑身是伤          痛哭流( )

【2】根据要求写词语。

写出近义词:依然——( )        分辩——( )

写出反义词:干燥——( )

【3】选择题。

(1)果子“减少”的原因是因为( )

A.果子烂掉了

B.空气干燥,果子干缩了

C.白鸟偷吃了果子

D.果子从窝里掉下去了

(2)“不等白鸟分辩,黑鸟扑了上去,”下列对这句话中“分辩”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区分辨别

B.指辩解某一种自己否认的话题

C.辩白;解释

D.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

(3)下列哪一项更能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

A.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受委屈时一定要为自己申辩,学会保护自己

B.这篇文章赞扬了黑鸟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

C.这篇文章教育我们一定要懂得科学道理

D.这篇文章说明了朋友要互相信任,遇事冷静分析,不凭空猜测的道理

15、课外阅读。

和氏璧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他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献给武王。武王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十分珍奇,加之来历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15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罕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至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鉴定—( )       欺骗—( )

戏弄—( )     来历—( )

【3】卞和把玉献给厉王、武王,为什么却被砍掉了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王为什么将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卞和献玉这件事,可以看出卞和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茶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时而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了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空气中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1)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驰名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多选)

A.对比     B.排比     C.拟人     D.比喻

【3】填空。

(1)我们曾品尝过清新爽人的_____;现在,我们又品尝到甘醇晶莹的____。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_____之情。

(2)短文第3~5自然段是按_____顺序来叙述的。

(3)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括号里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

【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少爷喝墨水

从前,一户有钱人家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光宗耀祖,就把家中的独生儿子送进一家私塾,几年过去了,这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斗大的字还认不得几个。

一天,他家来了一个有学问的客人。他父亲把客人请到客厅,两个人喝茶聊天。少爷听说来了一位有学问的客人,想见一见。可是又一想: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能显得自己没有学问。于是随手拿了一本书走进了客厅。

客人看到少爷进来,手中还拿本书,便恭维说:“少爷是喝墨水的人,想必学问也一定不浅了。”

他的父亲听后摇摇头说:“读书十多年,胸无点墨,不成才。”

少爷听了,心想:原来自己不会念书是因为没有喝墨水呀!于是他回屋磨了满满的一碗墨,“咚咕咕咚”地喝了下去。他觉得不够,又磨了一碗,一仰脖又喝了下去,然后兴冲冲地跑到了客厅,对他父亲说:“爹爹,可不要再对别人说我胸无点墨了,我刚才喝了一肚子墨水,以后应该说我‘满肚子墨水’了。”

1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奉承的近义词是________培育的近义词是________

2少爷是喝墨水的人,想必学问也一定不浅了满肚子墨水中的墨水的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现在常用肚子里没墨水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画出文中对少爷的两处心理描写。从这两处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少爷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爷喝了一肚子墨水就不是胸无点墨了吗?你想对文中的少爷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认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竹炭包说明书

(产品特点)竹炭能有效净化空气,防腐除臭,调节湿度,同时还有释放负离子和远红外线,屏蔽电磁波的功能,是家居生活必备之选。

(使用方法)拆开外包装,将本品置于汽车、居室、柜子、冰箱等处。每个独立空间(1平方米以内)用一个200克竹炭包。

(处理方法)①本产品无须洗涤,使用1~2个月后,放在阳光下晾晒两个小时,即可恢复原有功能。②一般开封使用一年时间的竹炭包最好处理掉,这样更健康。处理可以是烧掉或是回收到垃圾站,还可以埋入泥土,改善土壤活性。

【1】根据该说明书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管多大的空间,只要放上一个竹炭包就可以防腐除臭。(______

(2)用一两个月后的竹炭包清洗晒干后仍可以防腐除臭。(______

(3)废弃的竹炭包既可以当垃圾回收,也可以埋入土壤改善土壤活性。(______

【2】本说明书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该竹炭包。

19、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1】这里用“长生果”喻指书是人类的______,是延续人类______的营养。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我”小时候非常喜欢蜂蝶和泉水。

B.说明“我”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微笑,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让生活五彩缤纷;(仿写句子)

微笑,是_______________,让________________

21、照样子,用上动态或静态的描写方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

例:夕阳西下,乌鸦归巢。夕阳斜照西山时,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仿写:松山湖畔,游人如织。

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例句,体会表达效果,再用对比的方法另写一个句子。

例: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世界因为有爱而美丽,因为有爱而精彩。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相信你一定能够发现身边许许多多有关“爱”的故事,如同学之间的友爱,师生之间的关爱,父母对你的疼爱……

请以“爱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③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