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博闻强识 有识之士
B.津津有味 生津止渴
C.不辞而别 不辞辛苦
D.震耳欲聋 摇摇欲坠
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就是“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与之有关的成语是( )
A.按图索骥 B.唇亡齿寒 C.请君入瓮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外边的吵闹声突然渐渐消失了。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
C.他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D.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受教育。
4、我是“的”,我的后面是名词,我的前面应该填写什么呢?快来试一试吧!
( )的乐曲 ( )的天空 ( )的学校 ( )的鲜花 ( )的气味
( )的草地 ( )的男孩 ( )的渔夫 ( )的牛郎 ( )的白鹭
( )的太阳 ( )的榕树 ( )的树林 ( )的海洋 ( )的文物
( )的海力布( )的珍珠鸟( )的圆明园
5、根据课文内容及日常积累填空。
(1)干将发硎,_____________,天戴其苍,_____________。
(2)诗词佳句,魅力无穷,诗中有赞颂读书妙用的诗句:“_____________,此日中流自在行”;也有珍惜时间的劝导:“_____________,不弃功于寸阴。”还有抒发满腹愁情的:“姑苏城外寒山寺,_____________”。
(3)勤俭节约是一种修养,正如北宋司马光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旦养成了奢侈浪费的坏习惯,就很难改正过来了;唐代魏徵也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_________的蔺相如,_____________的海力布,_____________的牛郎。(填四字词语)
(5)漫步园内,___________,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____________。
6、根据拼音写词语。
cù_____拥 肥wó_____ 耕yún______
祈dǎo_____ 奔fù_____ 推jiàn_____
7、按要求写句子。(14分)
(1)换个说法,但句子的意思不变。(4分)
①难道我们就不能吃掉这个苹果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写句子。(2分)
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充句子。(2分)
①听到这个好消息,战士们高兴得
②天热得像 。
(4)照样子,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他的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口子,脸上都是灰尘,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2分)
(5)下面句子表达了战士们怎样的感情?说说你的体会。(4分)
①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8、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1.lì 鼓(____) (____)史 再接再(____) 严(____)(____)益
2.xiáng 慈(____) (____)细 飞(____) 安(____)
9、阅读课文片段。
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 )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 ),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 )的青铜礼器,下至( )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在文中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
【2】文中划“ ”的句子写得很美,你能仿照句子的样子再写一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 ”的是个_______句,在文中起到___________的作用。
【4】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上文的这两段内容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在写它昔日的辉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检阅台
_______________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
那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汽车一路疾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得瑟瑟发抖。
艾森豪威尔立即命令停车,让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询问。一位参谋急忙提醒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这种事情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其实连参谋自己也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托词。
艾森豪威尔坚持要下车去问,他说:“如果等到警方赶来,这对老夫妇可能早就冻死了!”
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对老夫妇是去巴黎投奔儿子,但是汽车却在中途抛锚了。在茫茫大雪中连个人影都看不到,正不知如何是好呢。
艾森豪威尔听后,二话没说,立即请他们上车,并且特地先将老夫妇送到巴黎儿子家里,然后才赶回总部。
此时的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没有想到自己的身份,也没有俯视被救援者的傲气,他命令停车的瞬间,也没有复杂的思考过程,只是出于人性中善良的本能。
然而,事后得到的情报却让所有的随行人员震撼不已,尤其是那位阻止艾森豪威尔雪中送炭的参谋。
原来,那天德国纳粹的狙击兵早已预先埋伏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希特勒认定那天盟军最高统帅死定了,但狙击却流产,事后他怀疑情报不准确。希特勒哪里知道,艾森豪威尔为救那对老夫妇于危难之中而改变了行车路线。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哪些句子表现出老夫妇俩的处境非常糟糕?请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3】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参谋的提醒?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衬托老夫妇俩所处的环境很糟糕。
B.表现出参谋的认真负责、忠于职守。
C.表现了艾森豪威尔必须按时赶到总部开会,从侧面反衬出艾森豪威尔的善良和对老夫妇的关爱。
【4】理解“雪中送炭”。
短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快去找爸爸!”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察访——(_______) 可巧——(_______)
【2】从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中表现出王母娘娘要带走织女的决心。
【3】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现王母的冷酷无情。
B. 体现小男孩的勇敢。
C. 点明小男孩的力气小。
【4】下面对王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母,冷酷无情。
B. 王母同情牛郎和织女,因此每年七月七让他们见一面。
C. 设置王母这个人物,是为了反衬牛郎织女的反抗精神。
【5】你喜欢王母娘娘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书法艺术
(材料一):
在国际艺苑中,书法一直被尊为“东方艺术的结晶与象征”。毕加索当年偶然在博物馆中见到中国书法后相当震撼,惊叹这是“艺术中的艺术”。
(材料二)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材料三)
一项关于“书法学习”的网络调查显示:
①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
②72.5%的受访者认为练习书法能静心,提高学习效率;
③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
④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仍很重要。
(摘自《中国青年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毕加索惊叹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的结晶与象征”。(______)
(2)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______)
(3)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也要开设书法选修课。(______)
【2】书法成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必修课,民众怎么看?你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请你谈谈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草地的妙用
现代化城市需要有草地,是由于它具有制造氧气、调节气温、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作用。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空气中的氧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人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每天都吸收大量的氧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家分析,每公顷草地每天能吸收900千克二氧化碳,制造出600千克氧,真是“氧气的大工厂”。
草地还能调节气温。在炎热的盛夏,当你路过水泥地面时,会感到热气逼人,而走在草地上,却感到凉爽宜人。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面温度低十几度。而滴水成冰的寒冬,草地上的温度远比水泥地面的温度高,真是“冬暖夏凉”。
除了调节气温。草地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也起到很大作用。草地能吸收噪音,吸附尘埃。植物的枝叶具有散射、阻挡声波的作用,而生长茂盛的草坪,草叶的面积相当于它占地面积的19倍左右,能很好地吸收噪音。草地还具有吸附尘埃的作用。通常,草地吸附尘埃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70倍。当大风刮来,尘土漫天飞扬,此时裸露地面的尘土要比草地上的尘土多100多倍。有了草地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们就能在安静、整洁的环境中舒适地生活。
草地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总邀请它们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呢!
【1】城市里的人们喜爱草地,是因为它能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 ”画出一处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它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
【3】阅读材料,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草地有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是因为它可以降低噪音,吸附尘埃。 ( )
(2)“通常,草地吸附尘埃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70倍”一句中,“通常”一词可以删去,表达意思不变。( )
(3)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 )
(4)文章围绕草地的妙用,先总写后分述,强调了草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 )
【4】星期六下午,一群孩子正在公园的草坪上踢足球。草坪上的小草被踩得东倒西歪,你刚好路过,请结合本文关于草地用途的内容,对他们进行劝说。(至少说出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打树花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 ),( ),( ),( )。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
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惟有中国有,中国惟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1】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边读一边思考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深人理解。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再读相关的段落。
问题:大汉是怎样打树花的?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给下面的句子排序,将序号依次填人文中的括号里。
①弯腰一舀
②跟着甩腰抡臂
③走到火红的铁水前
④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表演打树花的情形。阅读时,借助关键词句,可以了解到他表演的特色在于: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打树花表演时,如果表演者互相较劲儿,打树花会更加好看。______
(2)打树花这一民俗活动在河北大地随处可见。 ______
(3)百姓年年正月十五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______
【5】短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练习。
牛
现在,我对牛是很熟悉的。第一,我就属牛。第二,我有只小铜牛,我非常喜欢它。
我十岁生日那天,爷爷对我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属牛,我就把这只小铜牛作为礼物送给你。”说完,就把一只金黄色的小铜牛递给了我。
小铜牛好看极了。它有壮实的身骨,稳健的腿脚,尖利的犄角,灵巧的尾巴。爷爷说:“牛的尾巴不仅可以用来驱逐蚊蝇,还时常用来鞭策自己啊!”真的,我意外发现:那条牛尾巴似乎在左右鞭打自己,让它的四肢更使劲地朝前蹬。爷爷还说:“牛是踏踏实实苦干的动物,是从不喜欢偷懒的”。我越发对这只小铜牛感兴趣了,爱惜地用绸布把它包好,放在写字台上。
从此,每当我坐在写字台前做作业、写日记时,总要看看这自觉、踏实、耐劳的“牛”。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又一次坐在写字台前,用双手托着小铜牛。看着,看着,眼前好似出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手中的牛动起来,走在广阔的田野里。它腿上沾满了肥沃的泥土,低着头,鼻孔里喷出热气,使足劲在用犄角开创道路。它的尾巴用劲地甩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奋力向前。它的身后是一望无垠的耕作过的土地。在它的身旁又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同伴,向着同一个方向顽强地前进。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熟悉( ) 喜欢( )
坚强( ) 一望无垠( )
【2】用“鞭策”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作者想象的内容。
【4】这些想象,作者是根据生活中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特点展开的,从作者的想象中,可以看出他平时很注意__________观察,如果不熟悉牛的习性,也就不可能有如此__________的想象、细致的描写。
【5】作者写《牛》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括号里打√)
①对牛很熟悉。( )
②非常喜爱牛。( )
③为了赞扬生活中的牛自觉、踏实、耐劳的精神。( )
16、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画波浪线的部分中有两个问句,第一个是________句,第二个是______句。请将第二个问句换个说法,且句意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画“ ”的句子,并将其填入文中括号内。
【3】用“﹏﹏”画出“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中“往回赶”的原因。
【4】读了选段,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蔺相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
震旦鸦雀
张浩一动不动地蹲伏在一片芦苇丛中通过镜头观察着一只美丽的小鸟。这鸟实在太漂亮,黄嘴粉足,颈前的绒毛一片雪白,像是系了一条优雅的围巾。
这种鸟叫震旦鸦雀,被称为“鸟中熊猫”,极其珍稀。在张浩所生活的地区已经近乎绝迹,张浩是无意中发现它们的。他是一个摄影师,这次对他来说是个获奖的绝好机会,他想拍摄一组震旦鸦雀哺喂雏鸟的画面,而这鸟巢里刚好有尚未出巢的雏鸟,他的运气太好了。
震旦鸦雀开始喂食,张浩的心跳得厉害他调整了焦距,开始拍摄。但是浓密的芦苇在风中不停地摇摆,妨碍了他的视线。他换了两个机位还是不行。这让他很是着急,明天就是摄影大赛的截稿日,他还没有拍到满意的照片。
忽然他想到了什么,悄悄从包里拿出了一把小刀。等雌鸟飞走后,张浩开始割芦苇,只一袋烟的工夫就在芦苇丛中割出一条小径,他知道这样做对雏鸟很不利,因为震旦鸦雀必须借助浓密的芦苇隐蔽才能得以安全,否则很容易被红隼等猛禽发现,但是他顾不了那么多了。割好芦苇后,他打开镜头,果然视线好了许多,但支撑鸟巢的五根芦苇仍然是个难题,因为拍摄时其中三根会遮挡母鸟喂食的画面,大大影响照片的美感。但是如果把其中的三根芦苇剪掉,鸟巢就会变得很不稳固,随时有可能被风吹倒。
到底要不要剪掉芦苇?张浩点燃一支烟,蹲坐在相机前。他又想到了摄影大赛,这次大赛的级别很高,能够在这次大赛中获奖是一个摄影师梦寐以求的荣誉。他踩灭烟头站起身来,轻轻走到鸟巢前,小心翼翼地剪掉了那三根芦苇。
现在,他隐蔽在鸟巢芦苇后,把镜头伸到前面,视野一片清晰。一阵风轻轻地吹过苇叶,震旦鸦雀来了,公鸟也来了。它们显然觉察到了什么,在鸟巢上下跳跃翻飞,但最终没有弃巢。公鸟变成了一个称职的警卫,立于芦苇之上向四周眺望。母鸟则开始喂食……张浩屏息凝神,按下了快门。
之后的几天,张浩每天都来到这片芦苇地,观察着这一对震旦鸦雀以及它们的雏鸟。他希望这一窝雏鸟能顺利出巢,而不要发生什么意外。
这一天张浩又早早来到那片芦苇地,他估摸着再过两天雏鸟就能顺利出巢了,他也正好再多拍几组照片。当他接近鸟巢的时候,忽然一只大鸟猛然从芦苇丛中出,迅疾地展翅飞去。
“啊!”张洁惊讶地叫出声来,心跳得厉害。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急忙向震旦鸦雀的巢穴跑去,可是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鸟巢已经被破坏,凄凉地摇摆在风中,地上是一小滩血迹和一些零散的未成形的雏鸟羽毛,母鸟也不知去向,只有公鸟在空中凄哀地盘旋鸣叫。
张浩一下子瘫坐在地……
这时他的手机震动起来:祝贺摄影作品《震旦鸦雀》获得了大赛一等奖。
【1】文中画“﹏﹏﹏”的句子中,“大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____”的句子两次提到“心跳得厉害”。两次心跳分别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他的运气太好了”,“运气是指( )(多选)
A.震旦鸦雀极其珍贵。
B.无意中发现了震旦鸦雀。
C.鸟巢里有尚未出巢的鸟。
D.在摄影大赛中获奖。
【4】最后一自然段写作品获奖,这样写的目的是( )(单选)
A.说明张浩的摄影水平很高。
B.张浩割芦苇拍摄的决定非常正确。
C.张浩很了解鸟的习性。
D.通过对比描写,讽刺了张浩自私的行为。
【5】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运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你认为此篇短文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目前,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市民对药品的关注度很高,如何科学、理性防治新冠病毒?感染新冠病毒居家治疗如何合理、安全用药?以下方面需注意:
②新冠病毒感染后如未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不需要药物治疗。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都不能预防疾病,只能缓解症状。没有症状者,切不可盲目服药。药物使用不当反而容易造成肝肾损伤。
③新冠病毒感染后有出现发热症状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是相对安全而有效的退热药,但并不是一发热就要使用退烧药。体温在37.5~38.5℃之间时,优选物理降温,多休息,多喝水。一般当体温≥38.5℃时,才使用退热药。
④而退热药只需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其中1种即可,不推荐联合或者交替使用。若体温持续升高或退热药使用3天症状仍未缓解,建议及时就医。
⑤退烧药与复方感冒药不要一起吃。市面上多种感冒药为复方制剂,如感冒灵颗粒和维C银翘片等,内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可以起到退烧作用,不要叠加使用。使用前需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重复用药。
⑥为降低风险,孕妇、6个月以下的婴儿需避免服用布洛芬,退烧药只选择对乙酰氨基酚。3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发热不推荐用药,症状严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材料二】
退热药使用方法
药物名称 | 剂型 | 适用人群 | 用法用量 |
对乙酰氨基酚 | 口服溶液/滴剂 | 儿童 | 若持续发热,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
片剂 | ≥6岁儿童及成人 | ||
缓释片 | ≥12岁儿童及成人 | 若持续发热,每8小时一次,24小时不超过3次 | |
布洛芬 | 混悬液/滴剂 | 儿童 | 若持续发热,每6~8小时可重复使用,每日不超过4次 |
片剂 | ≥12岁儿童及成人 | 若持续发热,时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1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 |
缓释胶囊 | ≥12岁儿童及成人 | 每日2次 |
*具体每次用量,请多参照药品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信息或咨询医师、药师。
【1】阅读两则资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为了预防新冠病毒,小明每天服用连花清瘟、维C银翘片等中成药。( )
(2)东东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到38.1℃,家人首先对他进行物理降温。( )
(3)为了让体温快些下降,宁宁同时服用感冒灵颗粒和布洛芬片。( )
(4)东东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6小时后体温仍然高热,于是他又服下了一片。( )
【2】下列人群中,出现发热情况不能服用布洛芬的是( )
A.12岁以上的儿童与成人
B.孕妇与6个月以下的婴儿
C.6岁以下的儿童与孕妇
D.6岁以上的儿童与成人
【3】6岁的宁宁出现了高热症状,他的家人可以给他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剂吗?为什么?他的家人还可以怎么选择?请再给出一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忆读书》节选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1】选文中“消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2】使作者感到“心动神移,不能自已”是那些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要进行比较,挑选好的书,合适的书来读,才有益处。
B.对不同的书,要比较过之后才知道哪些更值得去读。
C.书和人、物一样,也害怕被拿来比较。
【4】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课外书,写出书名,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1)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2)外公,这是您最宝贵的画。
21、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
(1)没有人看到我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父亲坚持让我把鱼放回湖里。
(2)我以后会在别的地方钓到鱼。我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22、根据“精神”的不同意思分别写句子。
指(人)品质:________________
指(植物)有活力又生气:_________________
23、我写我心。
1.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一种体验;幸福是一次微笑,一次感动,一次震撼;幸福是爸爸的关爱,是妈妈的呼唤,是朋友的祝福……写一写生活中让你感到幸福的人、事、物,题目自拟。
2.每个人都有美好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请围绕“心愿”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要求:两题任选一题,400字以上,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具体生动,书写规范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