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下列创意故事拼图中,图文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2、下列各组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宫殿 玲珑 众星拱月

B.剔透 坡澜 金壁辉煌

C.陵园 红伟 诗情画意

D.欧州 汪洋 举世闻名

3、下列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果实(lèi)累   风一(ɡēnɡ),雪一更

B.默而(zhì)之   保持平(hénɡ)

C.参(cī)不齐     (yìnɡ)接不瑕

D.不可计(shǔ)   (qiāo)然无声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辨字组词。

( )       ( )       ( )       ( )

( )       ( )       ( )       ( )

5、古诗词默写。

(1)______,唯见长江天际流。

(2)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

(3)《从军行》中,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对戍边战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抱负作了集中概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从古诗中感受多彩多姿的童年:杨万里的“____________”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儿童以冰为钲的童趣;而雷震的“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儿童天真、调皮的样子。

6、(题文)给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

1.还有一次,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的路上断了粮跟随的弟子都饿得爬不起来了

2.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3.黄帝时代一系列灿烂的制作和发明诸如衣冠宫室舟车蚕桑文字音乐历法指南车等等为古代中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7、用“望”组成不同的词语填空。

1.“我____你能改掉这个缺点。”妈妈严厉地说。

2.我不敢____有个自由自在的星期天,因为它被培训班占满了。

3.中国女排最终没有叫国人____

4.陷入____时千万别忘了自我拯救。

5.我们不能辜负家长和老师的____

8、课文回顾苑

1《长相思》是一首______,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一句点明了作者身在行军途中,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将士的思乡之情。

2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_________。”这句话在本学期学习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曾经被__________提到过。

3《松鼠》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的巨著是_________

4《小桥流水人家》课文题目出自元代戏曲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滴水穿石这个成语讲的是______代一个叫__________的县令的故事。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绘本阅读。

活了100万次的猫

[日本]佐野洋子

故事梗概: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其实猫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他,有100万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哭过,可是他连一次也没哭过。他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老太太和小女孩的猫,但他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他变成了一只属于自己的野猫,并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他才头一次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有一回,猫是国王的猫。猫讨厌什么国王。国王爱打仗,总是发动战争。打仗时,国王把猫装在漂亮的篮子里,带在身边。有一天,猫被一支飞来的箭射死了。正打着仗,国王却抱着猫哭了起来。国王仗也不打了,回到了王宫,然后,把猫埋到了王宫的院子里。

(选页

白猫生了很多可爱的小猫。猫再也不说我呀,我死过100万次……”了。猫喜欢白猫和小猫们,胜过喜欢自己。

(选页

有一天,白猫静静地躺在猫的怀里一动也不动了。猫头一次哭了,从晚上哭到早上,又从早上哭到晚上,他哭了有100万次。一天中午,他的哭声停止了。他静静地、一动不动地躺在了白猫的身边。他再也没有起死回生过。

(选页

1读选页①,想一想:国王很喜欢猫,为什么猫却讨厌国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选页②可知,猫起先不喜欢任何人,直到成为野猫,遇到了___________,他才喜欢她胜过喜欢自己。

3读选页③可知,活了100万次的猫最后死了不会复活的原因是( )。

A.他老了 B.淹死了 C.他喜欢的白猫死了

4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是( )(多项选择)

A.要为自己而活,这样的生命才有意义。

B.只有做回自己,不属于任何人,才会得到自由和快乐。

C.真正的爱,真正的生命,不需要重复,一次就够。

10、阅读。

与其恨,不如爱

①地处印度东部的瓦拉纳西火车站,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乡村小站,每天只有三四辆列车从此经过。而在1968年9月24日这一天,这个小站却一夜成名,令整个印度为之震惊。

②瓦拉纳西的“成名”源于一场惨烈的车祸。这天傍晚时分,一列火车缓缓驶来,即将进站。但就在这一刻,司机发现,指挥行车的信号机架上爬满了蜜蜂。A为了看清显示的信号,司机便探身窗外,伸长脖子,仔细观望。不料他刚睁大眼睛,一只蜜蜂突然飞了过来,盘旋几圈后落在他的脸上。

③可恶!也许当时司机心情很不爽,一边咒骂一边挥起巴掌。

④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致命的错误!

⑤司机毫不费力地拍死了蜜蜂,然而不等死去的蜜蜂落地,司机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成千上万的蜜蜂黑压压地扑来,争先恐后地飞进机车,疯狂地刺他的脸、脖子和手臂。顷刻间,他裸露在外的皮肤上爬满了复仇的蜜蜂。

⑥司机疼痛难忍,视线也一片模糊。好在失去意识前,他拼命拉下了刹车杆。但强大的惯性依然驱动列车闯入车站,撞上了停在同一条轨道上的列车。灾难就此发生,5节车厢倾覆,300多人非死即伤。

⑦惨剧发生后,印度铁路部门马上组织专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结果很快出来了,是那只被司机拍死的蜜蜂惹的祸。这种蜜蜂死亡时会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激素信息,附近的蜜蜂接到信息,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战队”,以最快的速度发动猛攻。

⑧得出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避免悲剧再次发生。为此,铁路部门开始向社会征集有效的补救措施。有人提出,将瓦拉纳西周边的树全部砍掉,清理出隔离带;也有人建议,调集大批消防人员,喷洒农药,剿灭蜜蜂,捣毁沿线树丛里的所有蜂巢,永绝后患……这些方案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困难,还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论来论去,相关部门始终没有敲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件事慢慢地被搁置下来。

⑨就在瓦拉纳西事件发生的第四年,一个小男孩的举动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每年春天,男孩都会背一书包花籽,细心地撒种在距离瓦拉纳西小站铁路线百米远处。每年夏天,花开缤纷,清香扑鼻,成群结队的蜂蝶都被吸引过去了,连蜂巢也搬到了那里。更出人意料的是,在当年那个司机探出头观望的地方,男孩还竖起了一块警示牌:“嗨,不要打它。”过往的司机都清楚,它,指的是蜜蜂。

B男孩说:“蜜蜂只有感觉受到威胁时才会攻击。我们给它花蜜,爱护它,做它的朋友,它就不会攻击我们。”男孩还说,他的父亲也在那场车祸中遇难,永远离开了他。

与其剿杀,不如呵护;与其恨,不如爱。道理我们都懂,但很多时候却被我们忽视。

(1)文中写了两件事,抓住要点分别概括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事件一:___

事件二:___

(2)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句A主要采用了___描写,句B采用了___描写。

(3)文中,“这些方案”指的是什么?请用“波浪线”画出来。这些方案不可行的原因在于: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小男孩的可爱之处。

_____

(5)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与其恨,不如爱”的理解。

_____

(6)文章的结尾在文章起到的作用是(     

A.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B.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C.留置悬念,引发思考

11、课外阅读练习。

常言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一些堤坝出现“涌”就是蚁害所致。当然,这里所说的“蚁”不是普通的蚂蚁,而是土白蚁。土白蚁行踪诡秘,为害隐蔽。一些外表看起来完好无损的河堤土圳很可能已经遭受严重破坏。荆江大堤上飞驰的小吉普竞然全车陷落在土坝中,至于行人、水牛跌入坝中“陷阱”,就更是屡见不鲜了。那么,小小的白蚁为什么能掏空千里之堤,使之毁于一旦呢?

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我国的白蚁大体上可分为3类: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和土木两栖性白蚁。破坏堤坝的白蚁主要是土栖性白蚁,即专在土中筑巢的一类白蚁。白蚁的社会有严格的分工:蚁王、蚁后专门繁殖后代;兵蚁负责安全保卫;工蚁数量最多,从事筑巢、觅食等基本劳动。土白蚁的巢穴在地下可深达两米,主巢大约1~2立方米,主巢周围的副巢多达百余个,巢穴之间有四通八达的蚁道相连。由于土白蚁不断在堤坝内分群、蚕食、筑巢,使得堤坝中蚁巢星罗棋布,对堤坝造成很大的危害。一旦汛期来临,水位高涨,水流溢入蚁道、蚁穴,就会出现堤坝管涌、渗透和滑坡等险情;如果不及时排除,则会堤崩坝垮,出现灾难性后果。

土白蚁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有害昆虫。土自蚁蚁群庞大,繁殖迅速,习性隐蔽,破坏力强,要彻底清除它的危害并非易事。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已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千里之堤,固若金汤”的愿景必将成为现实。

【1】请为文章加个题目: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屡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毁于一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星罗棋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若金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主要为我们介绍了白蚁哪4个方面的知识?请写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其中的两种,并举例说明。

(1)说明方法: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方法:___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标线短语“对人类而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泥人张》(节选)

冯骥才

①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①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②一听这喊话,吃饭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这位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当下,城里城外最冲的要算这位靠着贩盐赚下金山的张锦文。他当年由于为盛京将军海仁卖过命,被海大人收为义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张五”一称。但人家当面叫他张五爷,背后叫他海张五。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③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④但是不一会儿,就听海张五那边议论起他来。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⑤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⑥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见像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还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⑦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⑧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 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⑨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⑩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用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注】①撂高的:天津方言,意思是伙计。

【1】给文中第⑧自然段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人们等着瞧艺高人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你从“戳”这个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人们为什么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

【6】《泥人张》选自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说说“泥人张”这个俗世奇人“奇”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世界还很年轻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变得又黑又瘦,母亲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②听邻居说,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幕时分的天光,再站进棉花趟子里,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③那段时间我的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④那是秋天的清晨,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 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⑤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地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⑥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那个整日里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⑦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雏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1】提取信息。

(1)母亲把荒地变成棉田的原因是__________,可是,那段时间“我”的心情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2)母亲的“熬”是为了______________,我的“熬”是为了___________。“我"从母亲身上读出的人生隽语是________

【2】内容探究。

(1)本文写了2件事:(每件事请用1~2句话概括)

第一件事是:_______

第二件事是:_______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为了种棉花,每天清晨就得钻进棉花地里忙碌。

B.“我”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孩子,人前人后都可以侃侃而谈。

C.母亲的信念就是通过努力可以让荒地变成良田,同时也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断克服困难前行。

【3】语言品味。

(1)读句子,结合加点的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

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

_______

(2)读第④段画线句子。“好东西”指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

14、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个小酒店,由于他们老老实实,卖出的酒价廉物美,颇受顾客称赞,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采办,妻子忽然灵机一动,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兴冲冲地晃着多赚的钱,得意洋洋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夸耀)。

  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痛心地抱头大哭起来。

  妻子惊奇地问:“怎么啦?”丈夫捶胸顿足地说:“唉!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信誉,只5元钱就卖掉了,叫我怎能不哭!”

  (居然、果然),从此以后,他们的生意一蹶不振,最终落得个“寿终正寝”的下场。当妻子贫病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悔恨地流着泪,说:“我明白了原来信誉才是最大的财富,它比金钱更可贵。”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  )

A. 诚信   B. 卖酒

2给文中括号里选择合适的词语画圆圈。

3根据意思找出短文中的成语,并写在括号里。

(1)形容非常焦急、懊恼或极度悲伤的样子。___

A.捶胸顿足B.一蹶不振

(2) 形容遭到挫折后不能再振作起来。___

4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妻子的“秘诀”是_____听了妻子的“秘诀”后,丈夫为什么急得直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二)空前浩劫

镜头之一:英国陆军军官赫利斯,第一次进入圆明园,抢到一个缕花花盆。这个花盆,在金缕中镶嵌着用白珊瑚琢成的文字。花盆里栽着一棵黄金树,高约一尺,树上挂满了用红玉石做果核的蓝宝石果子,碧莹莹,黄灿灿,光彩夺目。另外他还抢到一块皇帝的玉玺、一只镶嵌着许多宝石的大表和许多匹上等质量的绸缎,总共装了七筐,叫人替他抬回军营。他第二次进园,抢到一座七尺高的黄金塔。这样的黄金塔只有三座,另一座被法军抢去,还有一座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仅这一座,当时就值二万二千多英镑。就是这个赫利斯,返回英国后,因为拥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得的古玩珍宝而发了大财,享用终身。

镜头之二:军官们有抢劫的优先权,士兵们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闯进圆明园,有的抢到镶满了钻石的笔盒;有的抢到无数金表,把其中最好的据为己有,他们的“战利品”装满了所有的口袋;口袋装不下了,他们就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晶放进自己的衬衫里,有的甚至挂在脖子上。士兵们拿来大斧把家具劈碎,然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有一个人打碎了路易十五世的挂钟,取出钟面,因为他以为钟面上的数字是钻石做的,但实际是水晶的。还有一个士兵发现了一个地窖,里边两个箱子装满了镶着珍珠和钻石的钟表,他迅速拿出行军袋,在伙伴们没来到之前,把这些财宝统统塞进袋子里。后来,仅这一只袋子他就卖了两万五千法郎。

1这两个文段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都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一)和文段(二)的不同之处是:文段(一)是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________描写,文段(二)则具体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劫的情形。

3文段(一)中“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我们又想到了作者这样的描写:“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等词语,揭露了英法联军野蛮、残暴的强盗行径。

4文段(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圆明园里的奇珍异宝无比珍贵,它们被劫掠一空令人痛惜。

5读完这两个文段,我想对侵略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想对同学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拓展 

老将黄盖向周瑜献上一个火烧曹营的计划,并说愿到曹营诈降。第二天,周瑜召集众将士,说要长期抵抗曹军,黄盖却说:大军压境,要是在这个月破不了城,还是投降为好。周瑜一听大怒,命将士将黄盖拖出去斩首,甘宁为黄盖求情,被赶出营帐。最后,众将领一起跪地苦苦哀求,黄盖保住性命,但被重重打了五十军棍。

1这段故事出自 _________(书名),作者是_________ 

2故事中的人物运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叫 _________ ,源于这个故事的一句歇后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瑜最后死于箭伤复发,临终叹道: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与 相关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17、美丽的秋天

秋,是四季最凉爽的季节,也是个如诗如画、多彩多姿的季节。 

秋天里,盛开的菊花,衬托着红红的枫叶,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走进田野,金黄色的稻穗弯了腰,轻吻着大地。农民们手挥镰刀,将一株株稻穗割下来,虽然忙得汗流浃背,却仍面带笑容。走过了田野,踏进晒谷场,放眼望去,堆积如山的谷子呈现在眼前,这都是农民辛劳的成果。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走到郊外,悦耳的鸟鸣,正此起彼落地传来,抬头一看,天空中,飘着三三两两的白云,深吸一口,淡淡的花香,已隐隐传来。 

夜晚来临了,树木下,草丛里,虫儿的音乐会开始了。青蛙大声高唱着,仿佛它是一位歌王,飞舞的萤火虫,提着一盏盏小灯笼,在野草间穿梭着。 

秋天,是个诗情画意的季节,它带给人们收获的喜悦,以及一段美好的时光。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呈现——(    )  辛劳——(    )  悦耳——(    )  喜悦——(    )

2解释下列词语。 

1)如诗如画:________

2)汗流浃背:________

3)此起彼落:________

4)诗情画意:________

3“” 分别画上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4作者选取了哪些植物、动物来描绘秋天美丽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秋天,是个诗情画意的季节。(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理解。

温馨

梁晓声

温馨储存在寻常人们所过的寻常的日子里,偶一闪现,转瞬即逝,融解在寻常日子的交替中。

小学四年级暑假中的一天,跟同学们到近郊去玩,采回了一大捆狗尾草。母亲正巧闲着,于是用那一大捆狗尾草为弟弟妹妹们编小动物。转眼编成一只狗,转眼编成一只虎,转眼编成一头牛……她的儿女们属什么,她就编什么。母亲每编成一种,我们便赞叹一阵。于是母亲的脸上浮现出了微笑……

如今回想起来,母亲当时的微笑,对我即是温馨,对年龄更小的弟弟妹妹们也是。

上了中学的我,几乎每一年春节前,都要将家里里外外粉刷擦洗一遍。母亲和弟弟妹妹们撑不住,东倒西歪全睡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第二天一早,弟弟和妹妹们醒来,看看这儿,瞅瞅那儿,一切干干净净、有条不紊,看得他们目瞪口呆……

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温馨重重。

后来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为厂里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我,和他对面养了十几条美丽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十月的阳光照耀着我,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己不久于世,然而只要我在身旁,他脸上必呈现着对生死的镇定和对儿子的信赖。一天下午一点多,我突觉心慌极了,放下笔说:“爸,我得陪您躺一会儿。”尽管旁边备有我躺的钢丝床,我却紧挨着父亲躺了下去。并且,本能地握住了父亲的一只手。五六分钟后,我几乎睡着了,而父亲悄然而逝……

如今想来,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

(选自《家人》2009年5月刊;有删改)

1短文中,“我”觉得“温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储存在______,融解在_______

2为什么说“当年那五六分钟,乃是我一生体会到的最大的温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常”在首段出现三次,判断其中的深意。(对的画“√”,错的画“×”)

(1)强调温馨就在点滴的生活中。______

(2)强调温馨无处不在,但又容易被人忽视。______

4“只有我一个人还在细细地擦、擦、擦……连地板都擦出清晰的木纹了。”这句对动作的细致描写,包含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六自然段对父亲病房的场景描写,是抓住搬桌到床边、相互对望、养着金鱼的大鱼缸、十月阳光这些内容来描写的,这样描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6如果给这篇短文加个结尾,下面的内容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家人间无处不在的温馨,今天一想起来,常常油然而生无限的感动、感激和感怀的情愫,以致影响我们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

书架

作者:冯骥才

①大凡人们都是先有书,后有书架的;书多了,无处搁放,才造一个架子。我则不然。我仅有十多本书时,就有一个挺大、挺威风、挺华美的书架了。

②至于拿它当书架用,倒有一个特别的起因。

③那是11岁时,我到一个同学家里去玩儿,见到这位同学的爷爷,一位皓首霜须的长者,他的房间里四壁都是书架,几乎瞧不见一块咫尺大小的空墙壁。书架上整整齐齐排满书籍。这老爷爷一边捋着胡须,一边笑嘻嘻地和我说话,显得高深莫测。不知为什么,我这张平日挺能说话的嘴巴始终紧紧闭着,不敢轻易地张开。是不是在这位拥有万卷书的博知的长者面前,任何人都会自觉轻浅,不敢轻易开口呢?

④我可弄不清自己那冥顽混沌的少年时代的心理和想法,反正我回家后,就把走廊那大书架硬拖到我房间里,然后把自己的宝贝书一本本立在上边。一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像同学家那老爷爷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⑤遗憾的是,这些书总共不过十多本,我就到爷爷、妈妈、姐姐、妹妹的房间里去搜罗,凡是书籍,不论什么内容,一把拿来放在我的书架上,惹得他们找不到就来和我吵闹。我呢,急不可耐,整天费尽心思和力气到处找书。我没有更多的钱,就把乘车、看电影、买冰棒的钱都省下来买了书。

⑥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记不得了。我有过种感觉:当许许多多好书挤满在书架上,书架就变得次要,甚至没什么意义了。我渐渐觉得还有一个硕大无比、永远也装不满的书架,那就是我自己。

⑦此后,我就忙于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了。一本本书汇成书的海洋,大洋深处,有谁到过?有人买书,总偏于某一类。我却不然。两本内容完全是两个领域的书,看起来毫无关系,就像各处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滴水珠,没有任何关联一样,但不知哪一天,出于一种什么机缘和需要,它俩也会倏然地融成一滴。这样,我的书就杂了。这一架子书所给我的精神享受也是无穷无尽的。

(选自文化艺术出版社《性情散文》,有改动)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写下来。

(1)形容头发和胡须都白了的样子。( )

(2)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令人难以理解。( )

(3)形容无比的大。( )

【2】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第②自然段不仅承上启下,还用悬念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

(2)最初“我”到处搜罗书籍是为了填满自己这个“大书架”。( )

(3)文章以《书架》为名是为了更好地写出家中书架的前后变化。( )

【3】第⑦自然段中,画线的几个句子先用了________的写法,写出了“我”和别人买书的不同。再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原因,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

【4】读第③~⑥自然段,通过下列表格,梳理“我”填充家中“大书架”的经历。

与“书架”有关的行为

“我”的感受

见到同学爷爷的书架

_______

_______

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快感

_______

遗憾,急不可耐

不再为了充实书架而买书

_______

【5】作者的读书经历或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①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②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按要求改写句子。

“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缩句:

  (3)一只小苍蝇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许多老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改写句子。

(1)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本次作文是介绍一种事物,可以介绍动物、植物、物品、美食等方面。题目自拟,写之前要仔细观察要写的事物,并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个事物,想清楚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字数在4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