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食堂要张贴一条标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B.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C.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光阴。
2、下列词语书写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轮换 不可计数 煤炭 噪声
B.镜匣 众星供月 龟裂 亲密
C.启迪 津津有味 乖巧 谜惑
D.爱幕 震天动地 瀑发 汛期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猴子( )不理,( )撕得更凶了。
②( )孩子不会失足,拿到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
③孩子( )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 )没命了。
A.不但……还…… 即使……也…… 只要……就……
B.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C.因为……所以…… 只要……就…… 即使……也……
D.如果……就…… 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4、在下面括号内填正确写表示看的词语。
恭敬地看(_________)登高远望(_________)向四处看(_________)看人外貌(_________)
居高下望(_________)极目远看(_________)偷偷地看(_________)实地观看(_________)
5、下列词语没有错误的是( )
A. 奸炸贪婪 升天成仙 B. 常生不长 飘飘悠悠 C. 皓月当空 翻箱倒柜
6、读拼音,写词语。
1.祖国大地上zòng héng______交错的高速公路,正向人们展示着我国经济建设的huī huáng________成就。
2.因为从小受学识 yuān bó______的父亲xūn táo_____,丁凯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3.一挂瀑布从陡峭的山qīng xiè_____下来,那气势多么hóng wěi_____壮观啊!
7、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节俭——_____ 衰老——_____ 发誓——_____ 败坏——_____
8、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蔬( ) 较( ) 兽( ) 抵( )
疏( ) 校( ) 曾( ) 低( )
9、课外阅读。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从而,她享有了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荣誉的光环环绕着她,( )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昂贵的旅费。回乡的愿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在法国,她非 常理解老师的心情,( )代付了老师全部的旅费,( )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的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落成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妇人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主席台。这位老妇人就是居里夫人小学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师流下了幸福的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盛”在“盛誉”一词中的意思是( )。
A.兴盛,繁盛 B.强烈,旺盛 C.盛大,隆重 D.程度深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举世闻名:
3.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4.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在下面画上横线。
5.短文主要围绕着“ ”这句话来写的,一共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 ,第二件事是 。
10、课外阅读。
黑旋风都浪里白条(节选)
张顺把竹篙撑着一只渔船赶将来,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篙望岸边一点,双脚一蹬,那只渔船一似狂风飘败叶,箭也似投江心里去了。李逵虽然也识得水,却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那人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桶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
清波碧浪中间,两个打做一团,绞做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贪看,没一个不喝彩。
当时宋江、戴宗看见李逵被那人在水里揪住,浸得眼白,又提起来,又纳下去,何止淹了数十遭。宋江见李逵吃亏,便叫戴宗央人去救。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把船略拢来凑(靠)在岸边
B.把竹篙去(往)李逵腿上便搠
C.却不甚(甚至)高
D.又纳(按)下去
2.“黑旋风”指的是 ,“浪里白条”是 。宋江的绰号是“
”,戴宗的绰号是“ ”。
3.用“——”画出一处比喻句,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好处。
4.“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那人是如何“诱”李逵上船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
5.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李逵吃亏了?用“ ”在文中画出来。
11、阅读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怪他的多此一举,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第⑤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
A.指的是纸钞或者值钱的东西。
B.指的是用黄金做成的屋子。
C.指的是老人的亲笔书信。
D.指的是老人苦口婆心的教育。
【2】为什么说老人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
A.老人想要资助孩子是假的,所以才给孩子寄书。
B.因为老人闲来无事,只是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C.寄出去的书成了检验孩子们是否有感激之心的测试物,“试金”是测试孩子是否有感激之心,“石”是老人寄出去的书。
D.因为老人并不是真正的想给孩子寄书,只是想鼓励孩子而已。
【3】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
A.家庭贫困的学生。
B.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C.有某项专长的特长生。
D.懂得心存感激的学生。
【4】最符合第⑦段中画线句人物心理的是哪项( )
A.老人会想: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收到书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于别人的给予都不懂得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这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令人担忧了。
B.老人想:是不是孩子都没有收到我的书呢?为什么过了这么长时间,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C.老人会想:这,这日子实在是太无趣了,我好不容易找了一点事情做,现在居然没有一点回音。
D.老人想:这世道真的是人情冷淡啊!好人做不得啊!哎……
【5】第⑤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
A.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让孩子们懂得感激老人。
B.为下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和收到贺卡埋下伏笔。
C.突出了老人斤斤计较,给孩子寄书,要求孩子给予回报。
D.这一句话突出了老人的别有用心。
【6】联系本文,写出你对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第⑩段是多余的,你认为呢?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理由不少于两个。
_________________
12、 诺贝尔
①每年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哥尔摩,都要举行一次世界性的盛会——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②为什么一定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个盛会呢?因为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就诞生在这儿。为什么要在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奖呢?因为这是诺贝尔逝世的时间。
③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④小时候,诺贝尔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他想,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劳动啊!要是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该有多好!于是,他萌发了要发明炸药的念头。
⑤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最先,他与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爆炸力十分强大,很快风靡全世界。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爆炸油”。
⑥然而,液体炸药在运输中非常容易爆炸。怎样使炸药能够安全运输呢?诺贝尔开始了新的研究。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诺贝尔的父亲被炸成残疾,他自己也受了伤,但他毫不气馁……
⑦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他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⑧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加强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试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索,双眼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⑨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
⑩1870年,诺贝尔终于发明了烈性炸药。
⑪1887年,诺贝尔又发明了无烟炸药,这就是人类今天使用的炸药。
⑫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这就是他设立的诺贝尔奖。
【1】造句。
连续不断——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照样子用概括的语言填写表格。
时间 | 重要事件 |
小时候 | 产生要发明炸药的念头 |
长大后,最先 | 发明一种液体炸药 |
1867年的秋天 | (1)_______________ |
1870 | (2)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 | 又发明了无烟炸药 |
1896年临终时 | (4)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 | 在瑞典首都举行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
【3】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③—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看不见的爱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米,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孩子屏住呼吸,一丝不苟,瞄了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他还在专心致志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有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大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
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清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
“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往回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心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描写小男孩专心致志打弹弓的两个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孩子打弹弓非常差的原因是______;“我”想教孩子打弹弓,他的母亲拒绝了,这是因为______。
【4】品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母亲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你从这一细节描写中体会到母亲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的眼睛看不见,最终却打中了瓶子,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0年某市学生视力调查统计表
学段 | 小学生 | 初中生 | 高中生 | 大学生 |
近视率 | 22.78% | 55.22% | 70.34% | 80.00% |
材料二
近视发生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居世界第2位,发病率约为50%。青少年患近视大多数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即用眼过度和用眼习一瞬不良。用眼过度是青少年近视发病的主要因素,每天学习时间长、睡眠时间短,课外作业多、课外活动时间少,收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等都加重了眼睛的负担。尤其在寒暑假期间,由于父母的管束少,有些孩子就像是脱缰的野马,毫无节制地看电视、玩电脑,使得寒暑假成为近视的高发时期。
材料三
近视的防治重在预防。预防的方法有很多:在生活中看书写字时姿势要端正,光线要充足。坐车或行走的时候不要看书,不要躺着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劳逸结合,睡眠充足,控制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避免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在饮食方面应尽量少吃甜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主要有蛋、奶、鱼、肉、动物肝脏和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果患了近视,应定期做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或防止近视度数加深。
【1】材料一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向我们说明的内容,不正确的是( )
A.菜市学生近视的发病率从小学生到大学生逐渐上升
B.某市学生近视的发病率在初高中时期是高速上升的
C.某市学生近视发病主要与学历有关,学历越高,近视的发病率越高
D.某市学生近视发病率最低的是小学生人群,最高的是大学生人群
【2】材料三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这样说明的好处是________(填序号)。
A.具体真切地说明了预防近视的方法
B.条理清楚地说明了预防近视的方法
【3】结合材料说明的内容,判断两位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①小明很爱读书,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躺在床上看半小时的课外书。
小明的做法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 期末临近,学习十分紧张,小芳开始每天晚上连续复习两个小时,累了就吃些巧克力等补充体力。
小芳的做法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品读。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微微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起个小疙瘩来。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
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的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本文意在赞美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但作者在文章开头却先说印象中的母鸡之令人生厌,这在文章写作中属于 的写法。
(2)文章开头写“一向讨厌母鸡”,主要原因有三点,你知道哪三点吗?
(3)作者在文中写到“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作者改变了什么心思呢?
(4)本文末一句说“不敢再讨厌母鸡”,之所以用“不敢”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母鸡什么样的感情? ( )
A.喜欢 B.钦佩
C.畏惧 D.欣赏
16、课内精彩阅读。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用“______”在文中画出表示眼睛“应接不暇”的句子。
【2】选一选。
文中第1自然段的描写属于______描写。(①动态 ②静态)
【3】最后一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
A.对大榕树的称呼
B.这的确是鸟柄息的好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1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白马湖畔,我是喝着白马湖的水长大的。关于白马湖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候,天上有一匹白色的神马,由于迷恋人间生活,就私自下凡来到了人间。为此,玉皇大帝大发雷霆,派出天兵天将捉拿白马返回天庭,准备处以极刑。白马苦苦哀求,玉皇大帝看它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便让它变成一个湖泊永远留在人间。人们为了纪念它,就把那个湖叫作白马湖。不信,你从山上望下去,那静静的湖面真像一匹白马呢。
春天,细雨绵绵,像无数牛毛,悄无声息地飘着、飘着,它们飘在田野上,飘在建筑物上,也悠悠地飘进白马湖里,在湖面上织出一张无比巨大的透明的网,笼罩着辽阔的湖面。还有湖边的花草树木。
夏天,骄阳似火,蝉在茂密的枝叶间“热呀、热呀”地拼命叫喊着。我们一有空,就成群结队地往白马湖的怀抱里跳,扑通、扑通”,掀起无数浪花。蝉叫声、哗哗的水声、我们的欢笑声,合成一组令人陶醉的交响曲。傍晚,湖面平静了,月亮上来了,微风吹来,波纹阵阵,我们把脚伸进湖水里,任由凉凉的湖水舔着我们的小脚丫,好舒服呀!
秋天,秋风吹拂,树木沙沙地响着。白马湖水也微微地起了波纹,它莫不是在为树叶伴奏?傍晚,天上的星星映在白马湖里,像在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冬天,白马湖又变成了渔民的天地。雾气腾腾的湖面上,渔民们用力挥动着船桨,抛撒着渔网。看他们喜悦的神情,大概又是满载而归了吧。
白马湖哇!你的景色多么美丽;你造福人民的精神多么可贵,你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色彩,我永远也忘不了你。
我爱你,白马湖!
【1】给文章加个合适的题目,下面最合适的选项是( )
A.白马湖 B.白马湖的传说 C.白马湖的四季 D.四季之美
【2】本文对白马湖景色的描写,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
A.时间 B.空间 C.事物发展 D.四季变化
【3】本文对白马湖春天景色的描写,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排比 B.夸张、比喻 C.拟人、比喻
【4】从结构安排上看,本文的写作结构是( )
A.总一分 B.分一总 C.总一分一总 D.分一总一分
【5】下面对本文内容概括最全面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介绍了白马湖名字的由来,描写了白马湖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白马湖的热爱之情。
B.作者通过对白马湖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白马湖的热爱赞美之隋。
C.作者描写了白马湖美丽的景色,赞美了祖国河山的美丽。
D.作者通过写白马湖的美丽,赞扬了家乡人民的勤劳勇敢,以及他们热爱家乡山水的感情。
【6】本文主要描写白马湖的景色,却插叙了一段关于白马湖的传说。文中穿插这段传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短文,记下所用的时间。
打树花
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的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的一道奇俗——打树花。对于此奇俗,我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 ),( ),( ),( )。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
正像其他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1】看到这篇短文的题目,我产生的问题有:________带着这些问题阅读短文,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2】选文约800字,我的阅读时间约为________分钟。
【3】一边读一边想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请你带着下面的问题再读相关的段落,完成练习。
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将下列内容填在文中的括号里,正确的是( )
①弯腰一舀 ②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
③走到火红的铁水前 ④跟着甩腰抡臂
A.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重点描写了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表演打树花的情形,他表演的特色在于: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5】根据选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表示。
①打树花表演时,只有表演者互相较劲儿,打树花才更加好看。(____)
②抒发了作者对打树花人的敬佩赞美之情及对祖国传统技艺的自豪之情。(____)
19、阅读短文。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放过牛,当过和尚。小时候没有机会念书。但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经自己刻苦学习,颇通文墨,会吟诗作文,还特别喜欢题联。
传说,朱元璋无论行军打仗,饮酒下棋,微服出访,登堂进庙,都喜欢谈论对联。更常常对大臣、文人、农民,甚至对儿童,更常常和他们对对。朱元璋出兵打姑苏那年,行军中就以“天口”二字,题写了一上联:天下口,天上口,志在( )( );谋臣刘基(刘伯温)一听,知道朱元璋将“天口”二字上下各一拼,即拼出这两字。于是,他以“人王”二字,绝妙地对出了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 )( )。又有一次,朱元璋与刘基下棋,朱元璋吟了一阙上联,示意刘基应对。联文是: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基脱口答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1】你能推想出朱元璋的上联中的两个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推想出刘基的下联中的两个字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用加点字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什么花。我不懂得欣赏。(把两句话变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1)蔺相如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碰见他,要让他下不了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缩写句子。
①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归来。
②我谨慎的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
③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3、习作天地
我们都在悄悄地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很多难忘的事情,请你以“长大不容易”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通过一件事写一写自己在成长中的烦恼、挫折、困惑等,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