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对句中加点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脚踏着黄土大地)

B.随意春芳,王孙自可留。(休息)

C.余尝读书有三到。(说)

D.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好看,有气派)

2、《运盐的驴子》中驴子第二次运的是( )?

A.棉花 B.水泥 C.

3、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不过瘾说明了(  )

A. 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B. 从此不喜欢阅读小画片了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耳聪目明。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段话从____________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重点突出了它外形上___的特点。

5、 (节选)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读一读,按顺序排列作者细微的心理变化。(4)

狂喜 暗喜 庆幸 急切 不灰心

(暗喜)( )( )( )( )

(2)作者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请用·标出这段话中一系列动词并写在下面。想想这些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感情?(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画出最能体现对书如饥似渴的词语。(2)

 

6、看拼音,写词语。

   míng                  xīn   kuàng   shén   

( )            ( )             ( )

   hēi       wèi   miǎn       xián   qíng      zhì

( )            ( )             ( )

7、补充下列词语。

举世______                 一知半_______            ______神怡               ______人不倦

8、给多音字组词。

   chāi( )   chā( )        zhuàn( )   chuán( )

   bēn( )   bèn( )        juàn( )   juǎn( )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羞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以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的,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用“ ”画出写母亲表情的句子。

【2】按要求改写句子,意思不变。

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每一次开完家长会都对儿子说“假话”,说说母亲这样做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读划双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会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读读最后一句话,联系全文想想:妈妈悲喜交加,她“悲”的是:_____________,“喜”的是:____________

【7】儿子哭着没有把话说完,请你发挥想象,结合课文内容,用“是您……,是您……,是您……”这个排比句式把儿子的话说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怪他的多此一举,既是捐助,何必我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第⑤中的“黄金屋”指的是什么( )

A.指的是纸钞或者值钱的东西。

B.指的是用黄金做成的屋子。

C.指的是老人的亲笔书信。

D.指的是老人苦口婆心的教育。

【2】为什么说老人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 )

A.老人想要资助孩子是假的,所以才给孩子寄书。

B.因为老人闲来无事,只是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C.寄出去的书成了检验孩子们是否有感激之心的测试物,“试金”是测试孩子是否有感激之心,“石”是老人寄出去的书。

D.因为老人并不是真正的想给孩子寄书,只是想鼓励孩子而已。

【3】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

A.家庭贫困的学生。

B.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C.有某项专长的特长生。

D.懂得心存感激的学生。

【4】最符合第⑦段中画线句人物心理的是哪项( )

A.老人会想:为什么那么多孩子收到书都无动于衷?难道他们对于别人的给予都不懂得感激?难道这群孩子情感这么缺乏?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后代就令人担忧了。

B.老人想:是不是孩子都没有收到我的书呢?为什么过了这么长时间,一点动静都没有呢?

C.老人会想:这,这日子实在是太无趣了,我好不容易找了一点事情做,现在居然没有一点回音。

D.老人想:这世道真的是人情冷淡啊!好人做不得啊!哎……

【5】第⑤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

A.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让孩子们懂得感激老人。

B.为下文老人等待学生来信和收到贺卡埋下伏笔。

C.突出了老人斤斤计较,给孩子寄书,要求孩子给予回报。

D.这一句话突出了老人的别有用心。

【6】联系本文,写出你对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第⑩段是多余的,你认为呢?请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理由不少于两个。

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简单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悠长的启示。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狼吞虎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味悠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 ”画出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的句子。

【3】你怎样评价文中的老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给人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广州南站→G70北京西站

Guang zhou nan     Bei jing xi

2021年01月11日  12:50开  05车06F号

¥862.0元                二等座

限乘当日当次车

始发改签

4401132007****2428 张小明

买票请到12306 发货请到95306

中国铁路祝您旅途愉快

乘车须知:☆请妥善保管车票。☆请凭车票和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乘车,如改签、变更到站或退票请提前办理。票、证、人不一致的,铁路部门有权拒绝进站乘车。☆免费携带品上限为成人20千克、儿童10千克、长宽高之和160厘米(动车组130厘米),超过上限请办理托运。不得携带可能威胁公共安全的禁止或限制运输物品、造成人身伤害的大件硬质物品、妨碍公共卫生及损坏污染车辆的物品。☆12306.cn(含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是唯一官方网站,为公平购票,请勿通过其他网站和技术手段抢票。

 

【1】我能从高铁票中找到以下信息。

(1)出行日期(______   (2)始发车站(______   (3)列车车次(______   (4)座位号(______

【2】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信息判断以下行为是否可行,可行的打“√”,不可行的打“×”。

(1)小明的车票弄丢了,他打算借用弟弟的车票验票进站乘车。(______

(2)小明的爸爸要携带重量为23千克的物品乘车,他应该办理托运。(______

(3)小明乘车时忘带身份证了,他想趁着人多溜进去乘车。(______

(4)小明购票后想提前一天出发,他可以直接去车站乘车,不用办理改签。(______

13、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习题。

千年的选择——爱国情怀

夜阑人静,我知道__________缘着历史的绳索,穿越时空,让生命在岁月轮回中流传千年,就能寻到那些文化大家,__________能识得他们心中亘古不变的选择——爱国情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知曾经的汨罗江畔是否雾霭弥漫,就像他心头笼罩的愁绪无法舒展。①他伫立江岸哭泣为谁?狂歌为谁?披发流放又为谁?他把炽热的爱国心融入诗篇。他选择了用忠心扶起将倒的王旗,他选择了用千匹白练,写满为国为民的志愿。他报国无门,于是他偕同对楚国的满腔忠贞、《离骚》的绝唱、上下求索的脚印卷入那滚滚而逝的汨罗江水中去。直到今天,他激情挥洒的文字依然掷地有声,他拳拳的爱国之情依然叩击人们的心灵。他就是屈原。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不知那易水的澎湃涛声是否还依稀可辨?正如他临行前的壮言。他英姿飒爽的背影伫立江畔,已是定格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永恒的画面。他选择了要用秦王的鲜血来完成天下苍生的夙愿,他选择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____在如虎狼般的强秦面前,他壮志未酬,________他有图穷匕见时的英勇,有倚柱而骂时的凛然。直到今天,他的爱国情怀仍然永驻世人心间。他就是荆轲。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不知那营帐之中是否还有他醉中挑灯看剑、梦中驰骋杀敌的身影。他愿披一身豪情冲向那被金人蹂躏的前线,前进中不料身后轰响的不是助威呐喊而是小人的诬陷。他忍受着屈辱与不满,选择了为国沉默的闲居,但他依然有满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谏言。他的选择造就了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选择将黑色的文字谱写成了一首首爱国的壮丽诗篇。直到今天他的爱国豪情还让人为之赞叹。他就是辛弃疾。

夜阑人静,苍穹深处,亦有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让人继承,催人奋进。

【1】在短文横线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A.只有……才       虽然……但是

B.之所以……是因为       虽然……但是

C.只有……才       因为……所以

【2】短文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位爱国英雄。请你选择其中一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第①处中的“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第②处中“壮言”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引用了不少爱国诗句,你最喜欢哪一句?请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渡河少年

①一条清澈的小河,一条泊在岸边的渡船。

②我立在船头,一身蓝色的衣服倒映在水里。船身开始晃动,船老大拿着一根竹篙上来了。一个背着书包的圆脸少年站在河埂上朝老人大声问:“老爹,没钱能上船吗?”老人正在弯腰解着缆绳,头也不抬:“没钱坐什么船?笑话!”只见竹篙一点,小船离岸而去。

③孩子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站在岸上。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在手中,“哧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④秋风秋水,他受得了吗?一股同情的潮水从我心上漫过,想喊,没喊出声。那孩子举着衣服书包踩着水一摇一摆地向河当中游去黝黑的脸蛋冻得乌青。撑船的老汉愣愣地望着,忽然大叫:“孩子,上船,快上船!”

⑤孩子好像没听见。船撑到孩子跟前,孩子使劲把头别过去。

⑥“上船吧——别冻坏了。”老人似乎在哀求,“钱一分也不要。”

⑦孩子还是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臂膀切割成一块块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衫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⑧终于到了对岸,他泥鳅一般蹿上了堤埂。阳光在他的脊背上滚动,像一条条刚出网的银鱼在蹦跳。他把衣裳一套,捡起书包,飞也似的跑了。河边的沙滩上,写下了一条长长的水线,像一条无限延长的省略号。

⑨后来,我打听到了,那孩子考取了对岸的中学,那天是开学的头一天。

⑩有趣的是,以后我每次过河,只要赶上学生上学放学,总会看到那个圆脸少年在河里游来游去,数年后,少年居然从这条小河游进了大海,成了一名游泳健将。他给撑船老人来过一封信,称他是他的启蒙教练……

【1】请在第④自然段的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文中“擎”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3】第①—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表达最确切的是(       

A.老汉让少年坐船过河,少年不愿意。

B.少年没钱坐船,遭到老汉的拒绝,脱衣向河对岸游去,后来,老汉免费让他坐船,他倔强地游到了对岸。

C.老汉让少年坐船过河,少年就坐船过了河。

【4】“好一朵开在浪花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插在短文第(       )自然段的前面最合适。

A.⑥

B.⑧

C.⑨

【5】这个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有力气,就能解决问题。

B.人生的启蒙教练很重要。

C.面对困难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道路。

【6】短文中的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这个场景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理解。

我爱家乡的小溪

我永远也忘不了家乡的那条小溪。

春天,细雨绵绵,小溪的水涨满了。鸭子三五成群地扑扇着翅膀在水中嬉戏。毛茸茸的小鹅见了,羡(xiàn xuàn)慕不已,刚下水,看到一群鸭子朝这边游过来,吓得马上逃上了岸。

夏天,(骄 娇)阳似火,小溪的水逐渐变浅了。石蟹挥舞着大钳子在石缝中悠闲地纳凉。小虾在浅水中划来划去,旁若无人。一群大脑袋、小尾巴的蝌蚪也成群结队地在浅水中自由自在地玩耍。有时,它们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

繁忙的丰收季节到了,许多小渠唱着歌儿,源源不断地来到我们的小溪中。溪水变得更宽阔了,简直成了小河。这时,我们一群小伙伴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像鱼儿一样穿梭往来,在水中练习狗刨式、捉迷藏、扎猛子、打水仗。当然,也常招来大人们的责骂。可每一次,我们总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秋天,溪水变得更加(干净 清澈)了,在秋阳的照射下,泛着金光。树叶落在水上,鱼儿把它当作雨伞,蚂蚁把它当作小船,小虾把它当作玩具……

冬天,北风呼呼,溪面结了一层薄(báo bó)薄的冰,几个淘气的伙伴,把冰捞起来往嘴里送,“咔嚓!咔嚓!”好像在吃冰棍。有的还用塑料管在冰块中间戳一个洞,穿上绳子,拿在手上当玩具。

啊,美丽的小溪,你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我爱你,小溪!

【1】请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下打“√”。

【2】短文第二到六自然段是按照_______顺序来写的。如果我们给文章配个四季图,我们可以配春季小溪里鸭鹅嬉戏图,夏季小溪里_______________,秋季小溪里______________,冬季小溪里____________

【3】第七自然段是短文的______句,在文中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关于这篇文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写景的文章,是按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描写的。

B.这篇文章描写了小鸭子、小鹅、石蟹、小虾等在小溪里嬉戏的情景,为小溪增添了活力,并借助这些事物表达出作者对小溪的热爱。

C.文章题目为“我爱家乡的小溪”,作者应该抓住小溪来写,而不应该写那么多小溪之外的事物,这样有点偏离重点。

16、课内阅读。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用“  ”画出作者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2】写出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掠夺行径的动作。

【3】你从“凡是”“统统”“任意”中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换成“1860年”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年画

年画是中国绘画中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在年节张贴,贴后能欣赏一整年,故称“年画”。

年画取材广、流派多,可取材于历史小说,如《单刀会》;可取材于传奇故事,如《八仙过海》;还可取材于民俗生活,如《五谷丰登》。在中国历史上,四川锦竹、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的年画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流派”。

年画的绘画语言独特。那画中的各种形象造型都很夸张。比如年画里的娃娃多是“短胳膊短腿大脑壳儿,小鼻子大眼没有脖儿”。年画的用色鲜丽,这从民间“红靠黄,亮晃晃;黄喜绿,绿爱红”的口诀中可见一斑。

年画都有寓意,有的利用画中事物的象征意义,有的利用事物的谐音。如用松、鹤、桃象征长寿,用菊花象征吉祥,用翠竹象征高洁。年画《平安富貴》,画的是大花瓶中插着一束牡丹花。“瓶”字发音同“平”,牡丹花象征富贵,整幅画的寓意就是平安富贵。年画《连年有余》,画的是一位憨态可掬的娃娃手拿莲花,怀抱一条大鲤鱼,“莲”与“连”同音,“鱼”与“余”同音,寓意是连年有余,生活富足,这些寓意广为人知,成为大家贴年画、送年画的依据。

千百年来,年画是中华传统节日的装饰,是人民美好情感的寄托,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古老的年画将永远熠(yì)熠生辉。

【1】填空。

①第2-5自然段是从年画取材广、流派多____________,以及年画的作用这四方面来介绍年画的。

②年画可取材于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

①“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是(______)的意思。

A. 久负盛名    B. 可见一斑    C. 广为人知    D. 熠熠生辉

②第3自然段画线语句,是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年画(______

A.取材广泛    B.造型夸张    C.用色鲜丽    D.都有寓意

【3】读最后一段,运用其中的语句,表达出年画的作用。

年画,装饰着______,寄托着______,传承着______

【4】从下边两幅年画中选一幅挂在爷爷房间。用简练的词语告诉爷爷年画寓意。

“爷爷,我送您第_____幅年画,寓意是祝您_______。”

18、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赵州桥的传说(节选)

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莱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便邀了柴王爷一块儿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辆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

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带着它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瞟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

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呀!”

据说,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爷推车轧的一道沟,桥下面还留有鲁班托桥的一只大手印。

1鲁班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呀!”中“不简单”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故事是按照(  )的顺序展开的。

A.地点变化 B.事情发展 C.空间方位 D.时间

3画线句子中“瞟”写得非常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据说”能去掉吗?为什么?   (  )

A.不能,有了“据说”这个词语,会更加通顺,让上下文有机地衔接起来。

B.不能,因为这个传说不一定是真实的,所以这样表达会更加准确。

C.能,去掉“据说”这个词后,上下文衔接会更连贯,而且显得简洁明快。

D.能,去掉“据说”这个词后,文章更有说服力。

5你还知道鲁班的哪个故事呢?请简要介绍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理解。

我(   )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   )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   )很多,(   )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_》作者是 _______ 

2从这连段文字中找出两对近义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在文中括号内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4用来描绘人们热爱读书学习的成语,你想到了哪些?(至少写三个)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按要求写句子。

(1)妈妈打扫干净了屋子。

改为“把”字句:

改为“被”字句:

(2)常香玉捐献飞机的义举极大地震撼了中华儿女。(缩句)

   

(3)是啊,谁愿意和失败者在一起呢?(改为陈述句)

   

(4)草原的景色很美丽。(改为感叹句)

   

 

21、扩句

景物印在心中。

歌声荡漾在水面上。

 

22、大家赞叹着,议论着。他没有任何反应。(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题目:我心爱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人喜欢花,有的人喜欢小动物,有的人喜欢小物件……请你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心爱之物。不少于4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