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2025-2026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读句子,体会其所蕴含的感情,选择正确的选项。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A.这段含着母亲对“我”写诗的赞美之情。

B.这含着母亲因为有“我”这样的一个儿子自豪的情感。

C.这段含着母亲对“我”的鼓励、期望与的爱意。

2、下列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让一束阳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

②于是,他断定明亮的太阳并不是单一的白色,而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③1665年的一天,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在一间暗室里做实验。

④牛顿又做了许多次试验,出现的都是这种情景。

⑤当光束从一块玻璃制的三棱镜上通过时,这束光折射在墙上,映出了一条美丽的七彩光带,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A.①②⑤③④

B.③②①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③①⑤④②

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下问(以……为耻)

B.学而不(讨厌,厌恶)

C.余谓读书有三到(曾经)

D.默而之(记住)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根据积累和课文内容填空。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诗中有美景,如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的“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_”;王安石在《书湖阴先生壁》中写“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中也有乡愁,如纳兰性德在《长相思》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聒碎乡心梦不成,_______________。”诗中也有爱国情,如陆游在《示儿》中写的“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喊到“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关于读书的意义,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论述。我国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_________。”唐代大诗人杜甫说:“_________,下笔如有神。”英国喜剧大师莎士比亚说:“书籍是______________。”我也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

2.梅花,在中国文化里,有着特别丰富的内涵。枝头绽放的梅花,是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这正如刘著在诗中说的:“______________,人在天涯鬓已斑。”凌寒怒放的梅花,又是坚强不屈的精神,这正如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中写的:“______________,犹有花枝俏。”心怀大志的人,总能从梅花身上获得力量,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秦王( )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有我们两个人在。

(2)( )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 )把璧交给他。

(3)秦王双手捧住璧,( )( )称赞。

(4)( )蔺相如立了功,( )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7、请根据括号里的意思,用在下列句中相应的地方断句。

急。(贝贝着急)

急。(妈妈着急)

急。(爸妈着急)

 

8、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__________气壮 __________请罪  __________之宝

_______________口不_____ 难以__________

(1)和氏璧是________________,秦王非常想得到它。

(2)只要我们________________,“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3)他表面上一副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实际上心虚得很。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阅读短文。

借东风

周瑜听说曹军已经中了连环计,就带领众将登上了江边的山头,远望江北。他正为自己的计谋将要成功而高兴,忽然一阵西北风刮起了一面旗帜,旗角正好飘在周瑜的脸上,周瑜猛地一惊,触动了心事。只见他仰面跌倒,口吐鲜血,昏了过去。

周瑜病倒,他手下的将领也都心头沉重。鲁肃来到江边,想请诸葛亮想想办法。诸葛亮了解周瑜得病的情况后,就对鲁肃说:“我可以治好周瑜的病。”鲁肃说:“要真能治好,那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了!”说着马上一同来到周瑜的军帐中。周瑜躺在病床上,嘴里还在哼哼唧唧。鲁肃看了越发难过,诸葛亮微笑着说:“我有一个药方可以治好都督的病。”周瑜一震,忙说:“请先生指教。”诸葛亮让手下的人都退出军帐,提起毛笔,在一张纸上写下了四句话:“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他写好了就送到周瑜面前说:“都督,这是你的病根子。”周瑜接来一看,万分惊奇:“呀!他真像神仙一样,jìng rán已经看出了我的心事。”于是不得不请教诸葛亮:“先生既然已经知道了我的病根,请问用什么药可以治好呢?事情已经万分紧急了,请马上告诉我吧!”诸葛亮根据自己的天文气象知识,想告诉周瑜刮东南风的具体日子,但是他知道周瑜心胸xiá zhǎi,容不下比他强的人,对他不能直说,就故意说自己有呼风唤雨的本事,需要在南屏山造一座“七星坛”,由他亲自登坛作法“借东风”。周瑜有了上次草船借箭的事,这次自然相信了,“病”也一下子好了。他精神抖擞地下令赶紧到南屏山筑七星坛,同时调兵遣将,做好准备,只要东南风一刮,就向西北进发。诸葛亮早就dīng zhǔ了刘备,让他与周瑜的火军同时进发,共破曹操;同时也通知大将赵云yǐn bì到南屏山,到时接自己回去。

果然,公元208年11月的一天夜里,真的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势越来越猛。诸葛亮的预见十分准确。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jìng rán   xiá zhǎi   dīng zhǔ   yǐn bì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精神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兵遣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诸葛亮写在纸上的四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周瑜猛地一惊,触动了心事。他想:

______________

(2)周瑜说:“事情已经万分紧急了,请马上告诉我吧!”诸葛亮心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三国演义》中还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呢?请写出两个故事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学是课外阅读的关键时期,因为时光最珍贵,需要好好珍惜!正像古人说的那样:“盛年不重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莫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多少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饱食以终日,______。”

10、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做题。

【人物介绍】袁隆平,男,汉族,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人物事迹】袁隆平从1964年开始,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两系法”的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现在,他领导研究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与此同时,他实施并推广的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4亩地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相当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总和。杂交水稻还被推广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他因此被海内外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

【1】下列与文本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

A.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B.袁隆平实施的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平均亩产800公斤的目标努力奋进。

C.杂交水稻仅在中国被推广和实施,20多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稻56亿多亩。

D.袁隆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劳动模范。

【2】关于超级杂交稻项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已成功研发。

B.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产量从平均亩产300公斤左右一下子提高到了800公斤。

C.超级杂交稻项目正向着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顺利推进。

D.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正被推广运用,将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

【3】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了一大批为国家作贡献的优秀人物,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袁隆平曾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请你根据文本内容为他写一份颁奖词。

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外阅读。

人类的保健卫士

①当你望着那无边无际、郁郁葱葱的森林,心中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为什么人们都喜爱森林呢?如果说啄木鸟是树木的保卫者,青蛙是农作物的卫兵,那么,我要说,森林就是人类的保健卫士。

②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当你走进森林,就会感到这里的空气清新,它使你忘记忧愁,精神振奋。为什么在森林里会有这种感觉呢?原来它是一座氧气制造“工厂”,也是二氧化碳的巨大消耗者。人们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来到这座“工厂”,你就会感到舒心、惬意。据测算,200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一公顷的森林就用掉了,而一公顷的森林一天可造六七百千克的氧气,足够七八百人一天吸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猛增,人们会感到城市里的噪声大,森林却又具有吸收噪声、消除污染的作用,所以它又是净化城市的功臣。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大都能释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有人测验,一公顷柏树林一昼夜内可释放出50千克植物杀菌素,所以森林内的细菌就很少,一立方米空气中细菌念量多也就只有三四百个,少则五六十个,而空旷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就有细菌三四万个。可见,森林卫上的本领还真大呢。

③森林有这么多妙用,难怪城市里的人们都要邀请森林这个家族的成员到街道旁、公园里、花圃中安家落户,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都来植树造林,迎接这人类的保健卫士到我们身边来安家落户吧。

【1】第②段的结构是(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具体说明了森林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单选)

画“﹏﹏﹏”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多选)

A.作比较       B.列数字       C.打比方       D.举例子

【4】“还有,组成森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也都有一技之长,它们大都能释放出植物杀菌素,杀死有害细菌和害虫。”这句话中的“大都”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那些乱砍滥伐的人说点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和氏璧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即未经加工过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下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下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竞把宝玉说成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就派人对这块璞玉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壁,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1写出反义词。

平凡_____  忠贞_____ 罕见_____  价值连城_____

2卞和把璞玉献给厉王和武王,结果以_____被先后砍掉了_____,卞和抱着璞玉在楚

山下哭得那么悲伤是因为_____

3秦王为什么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骗取和氏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乙】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1】【甲】与【乙】两个片段,作者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内容,表达了相同的情感,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位作者都在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着浓浓的情感。

【甲】段中,反复出现“立刻”,从中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处( )描写,它写出了_______________

14、   难忘的雨伞

小时候,我们村里没有学校,要跑到八里路以外的镇上去上学。当走读生,最怕遇上雨天。半路上冷不丁地下起大雨,便被浇成“落汤鸡”。那时候,我多么盼望有一把伞哪!

有一回,放学的路上,我又淋了雨。回到家就病倒了,浑身烧得发烫。娘摸着我的额头,眼圈儿便红了。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竟不能体谅娘的难处,便说:“娘,要有把伞就好了,咱买一把吧!”娘沉思了很久,最后一字一句地说:“买,咱买一把!”听了娘的话,我半信半疑。那时,家里穷,队里收成不好,全指望着娘织些土布来贴补生活,还要给我交学费。她哪有钱给我买伞呢?可是,我知道娘的脾气,对孩子,她从来都是说一句是一句的。

从那以后,她每天晚上总是一吃完晚饭就上了织布机,“里哐当”,满屋子都是织布的声音。我每天枕着织布声入梦,一觉醒来,织布机还在响着。一天,我轻轻地走到娘跟前,颜抖地喊了声:“娘。”娘用熬红了的眼睛看着我,笑了笑。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说:“娘,你别再熬夜了,俺不要伞了。”娘笑笑,说:“傻孩子,伞,咱还是要买的。娘多熬几夜就有了。”

终于有一天,娘割了布。她从集市上卖布回来,见了我,立即打开了印花包袱,眉开眼笑地对我说:“给你,你要的伞!”

啊,伞!这是一把八角黄油布伞。我撑开,合上,再撑开;又举起来,拧动伞柄,让它在空中旋转。欣喜之余,我偶一抬头,望见了娘那带笑的黄油布似的脸,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泪水……

从此,这把黄油布伞一直伴随着我。渐渐地,它落伍了我却舍不得扔了它。带着这把伞就仿佛娘在我身边,使我忘不了母亲和母亲对我的爱。

1在“我”和娘说要买伞时,娘“沉思了很久”,娘当时在想什么?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家里都这么困难了,儿子居然还要买伞,真是太不懂事了。____

(2)虽然现在家里很困难,但也不能一直让儿子淋雨啊!大不了我熬夜多织几匹布,买伞的钱就有了。____

2娘答应买伞,“我”为什么半信半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一开始提出买伞,后来又说不要伞了?前后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体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以“难忘的雨伞”为标题是因为( )

A.这把雨伞很珍贵。

B.雨伞已经成为文物了。

C.这把雨伞是妈妈用生命换来的。

D.雨伞点明了文章中心,是本文的线索。

6你是怎样理解“带着这把伞就仿佛娘在我身边”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毛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日夜(操劳  操心)党和国家的事情,工作一直是很忙的。可是,毛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

有一年夏天,毛主席出差到武汉,在大火炉里,毛主席每天晚上坚持看书,汗水不断地顺着脸频往下淌。他(有趣  风趣)地对工作人员说:“读书学习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流下了汗水,学到了知识!”

毛主席的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放着书。一有空闲就手不释卷地看起来,  他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 一手接着书页,  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  他就忘了吃饭 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还有一点儿  看完再吃

毛主席一生读了多少书,没法估计。除了读马列著作外,古代的和外国的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他也都读过。另外,毛主席还特别喜欢李白、李贸、李商隐的诗和辛弃疾的词。

毛主席有一部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他从延安带到北京,1949年出国时还随身带着。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60年代,毛主席总是把鲁迅先生的著作放在床边,直到晚年病重,还在随时翻阅。

1在文中(   )里保留用得准确的词,用“√”画出。

2结合句子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在正确答案的( )中画“√”

(1)手不

①说明:解。(   )   ②消除。(   )   ③放开,放下。(   )

(2)

①商品的价钱。(   )

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付出的物质或精力。(   )

3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毛主席总是挤出时间来读书,即使在出差的列车上,也不放过读书的机会。句子中的即使…………”突出了毛主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赞扬了毛主席 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 课内阅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   )投以好奇的眼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   )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   ),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这远房亲戚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烧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   )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1.从画“ 的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片段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3.画“__________”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解释说明   B.声音延长   C.表示转折

4.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

济公活佛

传说,济公是南宋时天台人,俗名李修缘。18岁到杭州灵隐寺岀家,法名道济。济公头戴破僧帽,身着破袈裟,手持破蒲扇,外形不僧不俗,非氓非丐,若痴若狂,好诙谐,好戏耍,神通广大,是一个受人喜爱的疯和尚。

一次,净慈寺失火,大雄宝殿被焚毁。济公受方丈之托,募化建殿的大木。他在痛饮沉醉三日后,大声喊道:“大木来了!可从井中去取!”果然寺中井底有大木涌出。寺僧们赶紧从井里先后取出七八丈长、圆径五尺多的大木60多根。后来方丈说够用了,大木就不再涌现,一根刚要出井的大木,也就停止不动了。今天的净慈寺中的“神运井”里,还可看到井水面上的大木端面。一次,济公预知将有一座小山从西方飞来落在灵隐寺前。为了拯救寺前小村村民的性命,他急中生智地采用了“和尚抢新娘”的办法,使得村民们都赶快去救新娘子,从而避开了被山峰压死的厄运。这就是杭州飞来峰的故事。

还有一次,济公经过西湖边,看到不少居民已将一些螺蛳剪掉了尾巴,准备做成美味佳肴,济公就向居民乞讨了这些螺蛳,把它们放生到了西湖里,这些没尾巴螺蛳居然都活了。至今杭州虎跑、西溪一带的山涧中,仍生活着一些没尾巴螺蛳,传说就是当年济公亲手放生的“故物”。另外今天杭州虎跑寺前的一条小涧,古时常常要枯竭。人们传说,是当年济公手持破蒲扇轻轻一扇,口中连嘁:“涨,涨!”才使得那涧水不仅当下立时喷涌,并且从此畅流不歇,永不枯竭的。

【1】济公活佛是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他貌似疯癫,实则却是一位学识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请你阅读上面的短文,把它缩写成一则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两处画横线的情节,请你任选一处,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你课外阅读的民间故事中,哪两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写出这两个人物的名字,并分别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们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课外阅读

避雷针的故事(节选)

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然而,当他的论文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的时候,有人却报之以轻蔑和嘲讽。但是,科学终究会战胜愚昧和无知,1756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皇家学会正式会员的称号。

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了一段离奇的故事。

1727年,英国成立了讨论火药仓库免遭雷击对策委员会,富兰克林被任命为委员。但是对避雷针的顶端的形状是尖的还是圆形的好,人们发生了争执。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圆头的好,但是富兰克林力排众议,坚持用尖头避雷针,最后终于被采纳了,于是,所有的避雷针都做成了尖头避雷针。

四年之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3洲联合起来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富兰克林积极参加了独立运动,成了著名的活动家。这事惹恼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由于英国跟美国远隔重洋,英国国王鞭长莫及,一气之下,传令将宫殿和弹药仓库上的所有尖头避雷针全砸掉,一律换成圆头的,并召见皇家学会会长约翰·普林格尔,要他宣布圆头避雷针比尖头避雷针更安全。普林格尔一听惊讶万分,正直的科学良心使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国王的要求:陛下,许多事情都可以按您的愿望去办,但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呀!普林格尔虽然被撤职了,但避雷针始终还是尖头的。

1.根据意思写出选文中的四字词语。

(1)竭力排除各种意见,使自己的主张占上风。(       )

(2)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

(3)理由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       )

2.读画线句子,完成练习。

(1)风靡一时的意思是                 。它的近义词有                等。 

(2)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结合后文可以知道,离奇的故事的意思是(  )

A.古怪的故事   B.怪异的故事

C.稀奇的故事   D.荒诞的故事

3.对于英国发生的这段离奇的故事,下列理解有误的是(  )

A.这件事的起因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富兰克林当然支持独立

B.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恼恨富兰克林,只是距离遥远,就把全英国的避雷针都换成了圆头的,以此泄愤

C.乔治三世要约翰·普林格尔宣布圆头避雷针比尖头避雷针更安全,但是遭到拒绝

4.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约翰·普林格尔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

 

 

5.为什么尖头避雷针更好呢?请你查找资料,把原因写下来吧。

19、课外阅读

海鸥

沙滩上,一群海鸥在用桔黄色的小嘴啄脖子上的羽毛,尖嘴在身上蹭蹭,再啄啄再蹭蹭,走到有海水的地方,抖一抖,嘴往水里轻轻一点,回头再啄蹭一番。相互对看一下,让对方当自己的参谋,迎着太阳望望远方的海,抖擞抖擞精神;迎风吹吹稍有凌乱的羽毛,理顺。②面朝大海梳洗打扮,如对镜梳妆。黄黄的嘴巴,白白细羽的脖颈,灰白的身体,尾巴尖上恰当的一抹黑,多么典雅的装束。小小的桔红色爪子,轻轻点跳、弹跳,把沙滩当成了大舞台,自由跳出轻盈又有节奏的舞蹈,跳一曲海之恋,鸥之情。

海面上,成群的海鸥星罗棋布,一会扎个猛子,一会潜一下水,有一对远离了鸥群,潜水嬉戏,双宿双飞很甜蜜。多数海鸥安静地漂在那儿,享受阳光海风,小小的头偶尔抖动一下。忽而又展翅高飞,一只飞起来,两只开始扇动翅膀,紧接着一群开始起飞,盘旋、鸣叫!张开的翅膀让人看到了它更优美的舞姿。白白的肚皮,一会儿翻转过来,灰白的翅膀又迎面而来,待你抬头看时,它已展翅回旋到海的上空。

多美啊!这海上的精灵,与海绘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常叫人留恋海边。

远望,阳光的道道光束始终对着起飞的海鸥,像追光灯一样照耀它们。③海风一下下轻抚,把金片吹散合拢,又合拢吹散,在闪闪的光芒里,海鸥展翅高飞!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星罗棋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①抓住了海鸥的______进行描写,让人感受到这些小家伙们的____________。句②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鸥__________时的样子。

【3】对句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海风一吹,把金片吹散合拢,又合拢吹散,描写了海鸥在金片上飞舞。

B.“轻抚”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风的温柔;“金片”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鸥的羽毛比作金片,写出了海鸥在阳光下美丽的样子。

C.读这句话,眼前浮现的是阳光下海鸥展翅高飞的优美画面。

【4】想象画面。

读第一自然段,眼前浮现的画面是沙滩上_________;读第二自然段,眼前浮现的画面是海面上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改为陈述句)

   

21、按要求写句子。

(1)这栋大楼很高。(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次次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焦急等待——他皱着眉,在站台上不停地走来走去,一会踮脚望望远处,一会儿看看腕上的手表,嘴里还念叨着什么。(体会词语表现的人物的内心,再照样子写一写)

欣喜若狂___________________

(4)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成陈述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习作。

题目: 即景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③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