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爸爸对着我们恋恋不舍地挥了挥手,然后拖着行李箱走向安检门。
B.秀儿的爸爸妈妈每天忙工作,下班时间很晚,家里只有秀儿和奶奶相依为命。
C.你说的话千真万确,我在那个动物园里真的看到了鳄鱼。
D.我们扑进大自然的怀抱,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真好。
2、“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到”的意思是( )
A.往
B.周到
C.到达,达到
3、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举例子)
B.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打比方)
C.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分类别)
D.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列数字)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镇定自( ) ( )( )有序
生死( )关 惊心动( )
小心( )( ) ( )然一新
得意( )( ) ( )名其妙
5、根据课文内容或语境填空。
(1)新华社8月11日消息:习近平主席对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在指示中,他引用了《悯农》中的后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朱用纯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_____________。”南宋大教育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要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到”,他在《观书有感》中留下了这样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 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多读书,好读书,还要会读书。
6、将以下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一个写一句话
(____)山(____)海 (_____)天(_____)地 (_____)头(____)节 小心(_____)(_____)
(____)钉(____)铁 玲珑(____)(____) 举世(____)(____) (____)(____)不舍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不( )而喻 倾( )大雨 毫不犹( ) 别出( )裁
心( )理得 浮想( )翩 不求甚( ) 滚瓜( )熟
8、解释下列词语
①满腔怒火 ②瞄准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端午的鸭蛋
儿时的一个端午节,父亲将一个用彩线编好的袋子交给我,里面是一枚咸鸭蛋。父亲说:“今天是端午,我小的时候,你奶奶总是在这天,给我煮几个鸭蛋吃。”
油油的蛋黄,吃起来很爽口,蛋清也有一种淡淡的清香,不是很咸。那天,我感觉天空都比往日要蓝些,挂在胸前的棉线袋,我一直珍藏着。每年,父亲总是( )地在那一天给我编,每年都会选几个上好的鸭蛋给我留下。
高三时,由于学习紧张,我住进了学校。又是端午,父亲从家里赶来,只是为我送鸭蛋,并且( )地将编好的棉线袋交给了我。我随手放进了背包里,有点不快地说:“您也是的,我都多大了,还戴这个。”父亲不吱声,只是用力搓着双手,在城市的街头,父亲的一身打扮显得有些( )。远处同学正在等我,匆匆地说了几句话,我便离开了。
结婚的时候,父亲对我先生说:“好好待我的闺女,否则我不会放过你。”先生说:“你爸说这话的时候,起先样子很凶,而后又是一脸的温柔。”婚后的第一个端午,父亲来了,带来了一篮子鸭蛋。父亲两眼通红,脸上很是疲惫。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为了这一篮子鸭蛋,自己去养殖场买上好的土鸭蛋,拿回家将盐炒熟和在泥里,一个个地涂,并时不时地看看。母亲曾说,父亲腌的蛋之所以不咸,而油又好,那全是因为他是用心在腌啊。有时,一天会看好几次。我听后,心里隐隐作痛。
孩子落地后,父亲和母亲来到了城里。父亲依旧会给我腌些鸭蛋放在家里,有时,来不及买菜,还可以用来应急。孩子慢慢地大了,到了端午的时候,父亲又开始为孩子编棉线袋,看着拄在孩子胸前的棉线袋,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小的时候,心里暖暖的。而父亲有时居然会将女儿叫成我的名字。又是端午,父亲早已准备好了鸭蛋。那一枚枚洗干净的鸭蛋,整齐地摆放在盘子……
【1】词语运用。(联系短文内容,选择恰当词语的序号填在文中括号里)
A.格格不入 B.一本正经 C.不厌其烦 D.郑重其事
【2】概括内容。根据提示和例子填写表格。
时间 | 父亲的做法 | “我”的感受 |
儿时的端午节 | 交给“我”一个装着咸鸭蛋的棉线袋 | 很高兴 |
高三的端午节 | ______ | ______ |
婚后第一个端午节 | ______ | ______ |
有孩子后的端午节 | ______ | ______ |
【3】用心体会。
(1)用心读读第四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关注加点的词语,我从中体会到___________
(2)短文主要想表达父亲对“我”的爱,为什么开头写奶奶给父亲煮鸭蛋,结尾又写到父亲给“我”的女儿煮鸭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表观点。
短文以“编制棉线袋”“腌制咸鸭蛋”为主线展开,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穿插了父亲对“我”先生说的话,这一描写是否可以去掉?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庐山的云雾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的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的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巨大冰山。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1】从文中找出与下面句子意思相符的词语。
(1)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__________)
(2)在极短的时间内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__________)
(3)形容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__________)
【2】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请用两个词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第二自然段,你眼前会显现出________、________、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四幅图画,其中“茫茫的大海”指________________,“巨大的天幕”指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苏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结果,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鹭鸶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
【1】划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试着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解释以下句子。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鹭鸶》一文好像是一幅幅静态的水墨画。请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把你脑海中的画面画下来。
1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国之名,祭奠亡灵:81年,我们从未忘记
(材料一)
12月13日,清晨7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的集会广场上,五星红旗升起后又降下,悬在旗杆中间。
这天,是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1年前,侵华日军攻陷南京,6周的血腥屠城,30余万同胞惨遭杀害。
此时,南京城气温已经接近冰点,上午10点,花圈献至台上,和平鸽从台下飞起,近万名民众身着深色衣服,献花、垂首,全城鸣笛默哀……
“平静的生活中,和平的景象下,我们至少每年有一个时间,有一天,来回首往事、铭记历史,让这份痛感重新唤醒。”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有一面墙,上面篆刻着遇难同胞的名字。
12月10日,这面墙上,又新增了26个中国同胞的名字。目前,遇难同胞纪念馆名单墙上镌刻的遇难者名字已有10664个。
这是一面属于南京人和所有中国人的“哭墙”。
兵荒马乱,尸骨无存,对于幸存者群体来说,镌刻在“哭墙”上的名字,成为全家祭奠亲人的唯一寄托。
如今南京高楼起,旧址复,可战火和创伤在幸存者的心理却依然可见。
这份“痛感”永远刻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材料二)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中华民族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中国早已不是1937年的中国,我们终于能够坚定捍卫国家权益,中华民族再也不会任人宰割、饱受欺凌。身处和平国度,有强大国家做后盾,我们倍加珍惜、倍感自豪。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铭记的不只是悲怆,纪念也不是要延续仇恨。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这段历史,与你我的过去和未来勾连,经历的伤痛和不屈的抗争会时刻提醒我们,这强大,来之不易,这和平,来之不易。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我们缅怀逝者,但不被泪水遮挡视线。国家的祭奠,只为凝聚民族意志,汲取前进力量!此时此刻,中国人是在庄严昭告世人要远离战火!做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今日之铭记,不为宣扬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今日之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孱弱必将遭欺的训诫。
(选自龙华教育公众号)
【1】根据两则材料和真实历史,可以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__(填时间年月日)。在这场骇人听闻的事件中,我们有________(填数字)同胞惨遭杀害。两则材料都是围绕南京大屠杀来写,其中材料一主要写________,材料二主要写________。朗读时,材料一应该用________的语调,材料二可以用________的语调。
【2】两则材料,字字句句都饱蘸着中国人的深情怀缅和不屈奋进。请选择你最受触动一句话,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单谈谈你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两则材料和当下生活实际谈一谈,“今天,我该如何爱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精彩再现。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老爷爷 我最近学了一首叫《画眉鸟》的古诗 念给您听听 好吗 说着,少年就大声朗读起来,“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老人一听,怔住了,旁边的人也没做声。只有那笼中的画眉,在不停地叫着。
【1】给文中空白处加标点。
【2】说说“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一听,为什么怔住了?他此时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题。
圆明园( )建筑[雄伟 宏伟],( )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 摧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1】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2】用“/”去掉[ ]里不恰当的词语。
【3】画“ ”的句子在文中起_________的作用。
【4】用“ ”画出文中圆明园遭受到的严重破坏。
【5】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精品屋。
林冲棒打洪教头(片断)
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洪教头( )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柴进说:“我也正想看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讥笑 微笑 冷笑 狞笑
【2】在片断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比试——( ) 推却——( )
思索——( ) 理会——( )
【3】下列与片断中画“________”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 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能如此轻信。
B. 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不能如此轻信。
C. 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不能不如此轻信。
【4】片断将林冲与洪教头进行了对比,表现了他们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我从“躬身施礼”“________”感受到了林冲________的性格特点;而洪教头的“________”“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则写出了他的傲慢无礼。
【5】通过后文我们得知,林冲武艺高超,可是面对洪教头的挑衅,他为什么连声说“不敢,不敢”呢?下列选项最正确的是( )
A. 林冲初见洪教头,不知道对方身手如何,不敢轻易应战。
B. 林冲性格懦弱,一向忍气吞声,面对别人的挑衅,只能当缩头乌龟了。
C. 林冲此时是朝廷犯人,他处处留意,事事小心,不敢轻易与人比武斗狠,以免再生是非,只好一忍再忍。再者,这洪教头是柴进的师父,柴进好意款待他,如果他把柴进的师父打败了,也会令柴进脸上无光,怕对不住恩人。
16、阅读句子。
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1】这段话主要写什么? ________是怎样写的?__________
【2】照样子写一写“人群散去的滨海广场”的情景。_________
17、课内片段阅读。
现在,你一定会认为流星体是人们所能见到的速度最快的物体。不过,还有比流星体运动速度快得多的东西,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按下手电筒的开关,立刻会出现一束光柱。光的速度是惊人的,大约是30万千米每秒,比流星体的速度要快几千倍!如果按照光速运动,我们一秒钟就可以沿着地球赤道转约7圈多,令人难以置信!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慢——__________ 消失——__________
【2】选段中有两个感叹句,我们在朗读时的语气应该是( )
A.咏叹
B.慨叹
C.惊叹
【3】选段中把哪两种事物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画线句子,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课外阅读
成长的桥
①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 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②上学第一天回家的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说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我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味一声笑了。
③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但我小学时的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像皮皮鲁那祥,把课本煮了熬汤喝,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④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⑤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是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来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板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浇油,落地后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就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 ),掺杂着心疼与希翼的呼唤声拉回了 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掉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掉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的面容上的极大喜说,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对父母来说我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一一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 拿到成绩单时父母脸上流露出的( )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 读就读到了研究生。
⑦我至今仍不清楚我的智商属高属低,但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全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1】根据人物心情,短文括号内应填人的恰当的词语分别是_____ 、________。
【2】读了短文,你认为“成长的桥”在文中指的是( )。
A.家乡的一座桥
B.父母温厚的爱
C.一座想象中的桥
D.座印象深 刻的桥
【3】读画“ ”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可知,母亲转怒为笑是因为( )。
A.不忍心责怪“我”
B.怕“我”哭
C.觉得“我”老实得可爱
D.“我”笨,责骂“我"也没用
【4】在别人眼里“我”本来是个笨小孩,但经过一次变故后,竟考了全年级第一,原因是( )。
A.“我”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明白了要为父母好好读书
B.“我”长大了,变聪明了
C.那次变故让“我"突然变聪明
D.考全年级第是“瞎猫碰 上死耗子”
【5】结合短文内容,概括一下“我"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多处写父母给予“我”的爱,请举例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结尾画“ ”的句子,说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暖 冬
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蹿上去,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
那是一个午后,我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从脚下传来断裂的咔嚓声。低头一看,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我急了,大叫一声,人掉进了河里,好在河水不深,我颤抖着牙关爬出来,跑回了家。
我被母亲大骂一通,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母亲把我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我,愁眉不展。那些年月,家里没有多余的棉衣棉裤,冰天雪地的,明天怎么上学?
我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我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
夜里我醒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早晨我被母亲推醒。我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给我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我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我。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1)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
(2)言行举止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
【2】用“——”在文中画出与题目相对应的一句话。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1)“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中,母亲“愤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愁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每文第4自然段连用了三个“小心翼翼”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A.思念故乡
B.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
C.赞美暖冬
20、那些质朴浅显的篇章往往弄得我心动神移。(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
21、李阿姨激动地对小莉说:“你是我的骄傲!”(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2、天气突然变冷了。(尝试加入天气变化前后的样子,将画面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
23、快乐写作。
写一篇说明文,介绍一种事物。
要求:(1)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2)用上两种以上说明方法;(3)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4)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