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龙岩市初二上学期二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中法战争   D. 抗日战争

 

2、1936年李宗仁发表了《焦土抗战论》,表示“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表现中华民族自存自立之伟大能力与精神。”李宗仁抗战志向与决心在下列哪次战斗中得到体现(   )

A. 血染卢沟桥   B. 平型关大捷   C. 血战台儿庄   D. 百团大战

3、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如图)展现了发生于1839年的历史事件。它是

A.虎门销烟 B.火烧圆明园 C.武昌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D.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5、“有这么多军事领导人出席会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古田会议

6、下列抗日战争,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万家岭战役  ②平型关大捷  ③百团大战 ④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7、下列是某老师专题复习时收集整理的一组图片,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合适的主题,该主题是(     

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

谭嗣同殉难图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新青年》

A.实业救国

B.民主革命

C.变法改革

D.近代化探索

8、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统治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的建立者是(     

A.李世民

B.李渊

C.李隆基

D.武则天

9、有学者指出,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学者在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 B.传播了民主共和等先进的思想观念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10、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东北……而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华北形势愈发严峻。面对如此严峻之形势,北平的学生们组织“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  )

A.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B.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

C.使日本侵略者退到东北地区

D.加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1、“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提到创办报纸时曾说:“宣国是而达民情,必应官为倡办”“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利弊,开拓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倡言,不必意存忌讳”。他的这一举动

A.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文 B.倡导了出版、言论的自的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D.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2、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A.东方红一号      B.神州一号

C.风云一号 D.神州五号

 

13、1931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       

A.井冈山

B.江西瑞金

C.福建长汀

D.延安

14、“从吃的方面看,粮食人均消费量1966年为381斤,1976年为383斤,比最高的1956年409斤分别低28斤和26斤。”材料描述的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状况发生于

A.三大改造后期

B.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C.“大跃进”高潮阶段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5、下图是《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洪秀全在历史上写下浓厚的一笔是因为( )

A.抵抗英国的侵略 B.抗击日本侵略

C.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D.领导义和团运动

16、下列哪一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王朝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北京条约》

17、甲午中日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是由于(  

A.清政府帮助朝鲜镇压甲午农民起义

B.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迅速崛起和清政府的腐败

C.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

D.西方列强对日本的纵容

18、彭德怀曾说过:“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它”是指: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中国重回联合国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抗日战争的结束

19、纽约《世界日报》曾这样报道“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毛泽东的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与“一五”计划有关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20、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________________;中国近代化的开端_____________

(2)洋务运动的口号__________________;义和团运动的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

(3)1898年,光绪帝颁布_________,宣布实行变法;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的条约是______

(4)_________,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时间_________

(5)19世纪70年代中亚浩罕国_____占据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平壤战争牺牲将领_________

22、______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了圆明园。1900年,______联军进犯北京,中国首都再次沦陷。

23、戊戌变法触犯了以   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变法因历时103天,又被称为  

24、1988年开放的经济特区是_______

25、_____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______年12月,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6、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____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27、1919年_________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8、请你说说下列节日的由来。 

(1)五四青年节是由   而来 

(2)七一党的生日是由      而来 

(3)八一建军节是由  而来 

(4)十一国庆节是由   而来。

29、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千里挺进___________,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1948年到1949年,经过___________决战,歼灭和改编 国民党军队共150多万人,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

30、1954年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台于   (会议);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会议)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抗争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饱受屈辱】

(1)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各国侵略者纷至沓来,请列举出这一时期内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名称。

(2)近代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00多年间,中国是一个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

(3)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条约的签订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该条约中的哪一条款最能说明这一点?

【探索抗争】

(4)19世纪后半期中国发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列举一例这次运动中在“自强”口号下创办的企业名称。

(5)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运动中,哪一运动曾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32、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向西方学习,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的历史。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时期,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

 

(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提出了什么口号?洋务派在教育上有何举措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从此什么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4)新文化运动中,“Democracy” 和“Science”这两个英文单词使用频率较高,你知道它们的中文含义是什么吗?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清廷自我挽救、改良、民变和革命之间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

材料二:在器物和制度之后,是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引发了中西文化的激烈论争

——改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来中国社会各阶层均进行了救国救亡运动,请列举其中的三例。

(2)请分别写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中的领导人物

(3)材料二的“激烈论争”导致了哪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它给我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从投身救亡运动的先辈身上你能感受到哪些精神的鼓舞?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建国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一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的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二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忆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材料四 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此时,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3)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形式)是什么?这一内容是哪个省农民的首创?

(5)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