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死如归——刘胡兰 B.英勇无畏——董存瑞
C.志存高远——宋江 D.大义凛然——方志敏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历史故事的是( )
A.《盘古开天地》
B.《凿壁偷光》
C.《三顾茅庐》
D.《西门豹治邺》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围墙 隆冬 孤毒 覆盖
B.疑视 冷酷 折除 伐木
C.脸颊 彼此 树衩 诧异
D.木匠 木偶 愣住 撒谎
4、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是每年的( )
A.农历八月十五
B.阳历八月十五
C.农历九月初九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wō) 曲折(qǔ)
B.惩罚(chén) 少年(shào)
C.船舶(bó) 鼎沸(fèi)
D.稻穗(huì) 霎时(shà)
6、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B.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C.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7、以下哪种东西是用沙制作的( )
A.玻璃杯
B.不锈钢勺子
C.没有
D.塑料叉子
8、按要求完成积累。
(1)在本册的古诗积累中,我们背诵了白居易的《__________》,王昌龄的《_______》。其中,描写“明月照边关,守边御敌的将士久久未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精卫填海》中,“常衔________,以堙于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精卫填海时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3)“立了秋,_________ ”这是介绍秋天节气特点的谚语。
9、阅读古诗,并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是诗人______写给朋友______的一首送别诗。
【3】“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精神品格。
【5】请写出其他送别古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 文 在 线
针头向皮肤刺出,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zhàn zàn)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pāo bāo)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xiě xuè)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选择括号中的正确读音。
(2)“生命桥”的意思是
“生命桥”是由 架起来的。
(3)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想象,假如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选文你有怎样的感受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与理解。
猫(节选)
星期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回来。三妹立刻被这只黄色的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很有趣,也很活泼。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午饭,它总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它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音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丢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始终没寻见。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1】第1自然段画线句中的词语“居然”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提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为什么作者会不养猫呢?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14分)
___________________
雨越下越大,本来我要到同学家去学习,这一下只好拉倒了。我坐在门口,望着瓢泼大雨出神。
爸爸喊我:“你看,雨水都溅到身上了。”我没理会,却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东西 爸爸 你看 房檐下的石头怎么隔一段距离 就有一个小窝 爸爸还没有回答,我就自己jiě shì ( )说:“爸爸,我知道了,那是让房檐上的雨点打的。”“是吗?”爸爸故意jīng qí ( )地问,我也愣住了。爸爸见我答不出,就凑过来笑着说:“这叫‘滴水穿石’,咱们住的房子有几十年了,雨点的力量虽小,可是长年累月,它总是滴在这个地方,渐渐地就打成现在这样的小窝。”接着,爸爸又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听着爸爸的话,我心里想:要永远记住滴水穿石给我的启发。
(1)看拼音,在括号里写上词语。(2分)
(2)在第2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3分)
(3)从文中找出一个适当的词语作为文章的标题,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1分)
(4)形容雨大的词是_________;“奇妙的东西”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 用“——”在文中划出能说明“滴水穿石”这个词意思的句子。(3分)
(5)文中最值得我牢记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启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巫峡赏雾
①巫峡多雾,因而有人叫它雾峡。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绝妙的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②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起《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③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唯有山前的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下子让人想起了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连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④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
⑤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这时,从峡口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
⑥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1】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犹如( ) 吆喝( )
反义词:倔强( ) 地道( )
【2】作者在描写巫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抓关键词句写一写。
山帽子雾:__________________ 半山雾:___________________
轻纱雾:____________________ 跑马雾: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按照( )的结构形式具体描写巫峡迷人的雾的。(填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下列诗句描绘的情境,哪一句与“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最相近?( )(填序号)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5】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本文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巫峡云雾的迷人美景。 ( )
B.巫峡的半山雾可以用《昭君出塞》那幅画中的美景来形容。( )
C.巫峡的山帽子雾可以用贺敬之先生写得一句诗来形容。( )
D.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14、 最后一根火柴
一个六人组成的考察队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突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天渐渐黑下来,老队长神色( )地告诉大家:如此恶劣的天气,营救工作根本无法进行,必须设法熬过今晚才有获救的可能。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深渊。谁都明白,这里夜间温度将达37C,要想在野外熬过一个晚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他们发现一块,上部凸出、下部凹进约一米的巨岩。大家一起挤进去,六个人背靠背蜷缩着,用彼此的身体取暖。
这时,一个队员猛然发现,他们栖身处的岩缝里竟然萦绕着许多干枯的灌木枝!大家激动不已,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全队唯一的烟民-老队长。老队长心领神会,从怀里掏出一盒火柴。遗憾的是,火柴盒里只剩几根了。
这里海拔几千米,氧气稀薄,肆虐的寒风无孔不入。大家用身体挡着风,一根、两根、三根,火柴“哧”地一亮便熄灭了,腾起一缕青烟。仅剩下最后一根火柴时,老队长不敢再划了。他清醒地知道,如果这根火柴再不能把柴火点燃的话,他们将魂断高原。
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老队长拿火柴的手开始颤抖。狂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六个生命,一根火柴,上演着与死神对峙的悲壮一幕。
深思熟虑了许久,老队长命令大家把臃肿的外衣脱下来,拥在各自的胸前,然后用身体围成一个圈,将老队长划火柴的手围得密不透风。在火柴擦向磷纸的刹那,每个人都竭力屏住呼吸。“哧”的一声,火柴绽开一朵绚丽的火花,将浓重的夜幕撕开一角。老队长连忙将自己的帽子点燃,放在树枝下。一堆篝火疯狂地燃烧起来!那一夜何等漫长,生死之间,大家看到了自身的渺小。同时对那根救命的火柴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敬意。天亮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人们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谁也不会想到,创造奇迹的,竟是一根微不足道的火柴。
世界上再渺小的事物也会有它的伟大之处,一个人没有理由自轻自贱,更没有理由不去对那些所谓渺小的事物重新审视广一哪怕足一根火柴。
【1】填人第一自然段括号内恰当的词语是( )
A.慎重
B.隆重
C.稳重
D.凝重
【2】“大家的心一下子跌到了无底的深渊。”从句子中“无底深渊”可以感受到考察队员们__________的什么样的心境。
【3】用“__” 画出老队长拿火柴的手开始颤抖的原因。
【4】对文中“ ”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了火花的作用。
B.赞美了火花的美丽与力量。
C.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示人物轻松的心情。
D.运用联想,表达人物的心情。
【5】“生死之间,大家看到了自身的渺小”是因为___________;“对那根救命的火柴产生了近乎崇拜的敬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梅兰芳忍受生活的困顿。梅兰芳不给侵略者演戏。(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用加点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学过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这段话(共三处错误):
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我一定要改变学习态度,不管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多大的,也要努力克服,争取成绩提高。
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病句。
①教室里传来了雷鸣般的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山川、河流、森林把朝霞染得一片通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姑姑买了香蕉、梨子、茄子、苦瓜等水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在修改下面的书信:两处错字,两处格式错误,一处语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乐园。
在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经历过成长的喜怒哀乐,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请你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件让你难忘的事。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语句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