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开始产生民主共和的观念
C.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上更彻底地提倡反封建
D.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沪宁城际、京津城际、京沪等高铁运营通畅,标志着我国步入高速铁路时代。饮水思源,火车的发明者是( )
A.史蒂芬孙
B.瓦特
C.哈格里夫斯
D.富尔顿
3、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是指最初一个事件引起连续的一系列变化。在工业革命中,成为最初那只蝴蝶并引发一系列发明的是
A.珍妮机的发明
B.工厂制的确立
C.内燃机的使用
D.电的广泛运用
4、下图为“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反映了“一五”计划间
变化 行业 | 1953年农轻重比例(%) | 1957年农轻重比例(%) |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
农业 | 52.8 | 43.5 | 4.5 |
轻工业 | 29.6 | 29.2 | 12.8 |
重工业 | 17.6 | 27.3 | 25.4 |
A.农业增长速度最快
B.农业产值大幅减少
C.轻工业增长速度最快
D.重工业比重大幅提高
5、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运动
B.使中国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C.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6、清末民初平民教育家陈荣衮的白话教材《妇孺三字书》中写道:“到咸丰……第十年,英法国,打京城。圆明园,放火烧。”从中可知,火烧圆明园的刽子手是
A.英美联军
B.英法联军
C.德意联军
D.八国联军
7、从1953年开始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商业 B.进行土地改革
C.进行三大改造 D.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8、明明开着一辆解放牌汽车,奔驰在武汉长江大桥上,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时
C.抗美援朝时
D.“一五计划”完成时
9、有历史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其主要依据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担负起反清朝统治与外国侵略势力双重任务
D.是中国历史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10、下列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个国家”是根本前提
②充分考虑了台湾和港澳的历史和现实
③大陆承诺放弃武力,和平统一
④统一后的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义和团运动使西方侵略者感受到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也因此使西方各国改变了侵略的方式。最能体现侵略方式改变的是( )
A.清政府赔款9.8亿两白银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2、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三部课本剧,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第一部:卢沟桥上的枪声 第二部:四行仓库的勇士 第三部:延安精神的光芒 |
A.推翻封建统治
B.捍卫民族独立
C.社会生活变迁
D.维护共和制度
13、史老师和同学们在复习“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这一单元,他设计了下边提纲,空白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开国大典 ★抗美援朝 ★ |
A.对外开放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土地改革
14、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修约要求遭拒绝 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C.维护鸦片贸易 D.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15、这是建国后我国某一历史时期,喊出的口号:“没有翅膀要飞天,不坐飞机坐火箭,莫说指标能实现,白云也能摘几片。”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6、红军长征途中,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的事件是
A.四渡赤水河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突破腊子口
17、1971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这是一切维护正义国家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该社论评述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正常化
18、某学校八年级同学要编写一份“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手抄报。下列素材属于古希腊文明的是( )
①凯撒与元老院 ②亚里士多德与逻辑学
③伯里克利与民主政治 ④屋大维与元首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④
1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
A.企业活力
B.生产活力
C.运输活力
D.职工活力
20、读《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该表反映出( )
项目 |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钢产量(人均) | 2.37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A.实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B.制定“一五计划”的必要性
C.进行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D.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1、李宗仁指挥的________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的意志和信念。
22、中国近代化进程开始于
23、___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______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4、图片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图片折射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请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人物领导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建立何种政治制度?
(2)图2人物人物建立的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该政党的政治纲领又是什么?
(3)图3杂志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25、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______。
26、我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是《_____________》;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____________》。
27、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割占_______,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又洗劫了_______。
28、____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____》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29、将下表中的时间、条约、影响补充完整。
时间 | 条约 | 影响 |
1842年 | __ |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____ | 《马关条约》 | ___ |
1901年 | ___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0、____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鸦片销毁;____率清军收复新疆。
31、70年砥砺奋进,70年壮丽辉煌。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历经70年建设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各行各业、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合所学,你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程中,哪三件事最为重要?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解释
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中华民族是一个奋斗的、不可战胜的民族,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很大的成就。我国第一部宪法它诞生于哪一次会议?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法律文献?此前,哪一文献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全国各战线涌现大批英雄人物。请举例我国“两弹一星”精神的代表?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3) 2021年6月17日上午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是哪号飞船?中国在哪一年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它播送哪一首乐曲?
(4)你觉得社会主义建设者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33、在学习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小明同学总结了这样一条线索:
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建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严重挫折。
(1)“工业起步”有何意义?
(2)“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失误”?
(4)“严重挫折”指什么事件?
(5)谈一谈你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所得到的启示与教训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工商业创新)
材料一 到1952年,无论是在工业还是商业上,国营经济已经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并在数量上也取得优势,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只能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这个事实促使中共领导人做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决策,并考虑走“和平转变的道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在“和平转变”中的一项创举,并分析“转变”的实质。
(农业创新)
材料二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材料二中两种“组织方式”分别是指什么?并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不同。
(体制创新)
材料三 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藩篱,加快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点。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党和政府对此有何创新成果?
(理念创新)
材料四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提出: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些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积极而深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怎样的方案?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