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选项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

B.“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C.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

D.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挂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之以饥馑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以其无礼于晋 D.为国以礼

3、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C.词牌就是词的乐曲与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击沛公于坐

B.既东                   又欲肆其西

C.庖丁文惠君解牛           击破沛公军

D.以乱                   移风

5、对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夫晋,何厌之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欲呼张良与俱去

吾属今为之虏矣

此亡秦之续耳  

竖子不足与谋

沛公安在

唯利是图

A. ①⑤⑨/②/⑥⑧/③④/⑦   B.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

C. ①⑧⑨/②③/④⑦/⑤/⑥   D. ①⑧/②⑨/③④⑦/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关于礼的起源,国内学界尚存在争论。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祀神灵、祈求幸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原因时认识到要想治理国家,调整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统一各族各部的思想,一个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就是将国家与子民纳入到一个具有强大约束力的规范系统之中。他发现世代传习的就是这一规范系统的胚胎。于是他将上古流传下来的分散零乱的礼制加以整理、补充、修订,并给予充分的论证,使之礼典化。得到进一步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形成了一套治理国家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

春秋时期,整个社会陷入礼崩乐坏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时代危机,孔子认为是因为周礼缺乏内在道德基础和根据。在孔子看来,不过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外在根据,才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内在根据。所以孔子强调以释礼,用来充实。儒家之礼超越了以往的外在形式之礼,成为一种行为规范,直指道德内核,成为引导人生走向仁’这一理想境界的桥梁。

到战国末期,荀子在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孔孟的礼学思想过程中,强调以礼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建设,但也更加注重道德与法律在调整社会规范中的平衡作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荀子注重引礼入法,强调依靠的等级制度来规范个人利益和社会财富分配,并由此形成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由此可见,荀子所强调的,已经超越一般的道德规范,明显具有的刚性,被赋予了法律的强制力。

传统礼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最高的道德准则和最正统的治国方略,在维护统治阶级封建统治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力《中华文化的发展渊源》)

材料二:

被称为中国文化之心的礼乐文化兴于三代,经周公旦、孔子、荀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以为核心、以礼和乐为两翼,以社会建构、文化建构和人格建构为目标的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文化。以现代性视域审视,礼乐文化在文化人的时代文化任务中仍蕴含着丰富价值。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文明守礼的国民风范,既有赖于外在明礼遵规的行为表达,更有赖于内在道德品性的普遍提升。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文件,强调要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明礼遵规,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在新的时代坐标上,礼乐化人的价值实现,首先要着力于公民道德风尚的形成,涵养人们天人合德、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礼乐精神。其次要加快礼仪规程的制度设计,积极探索既承续传统又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待人接物规范。再者要加快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礼乐生活的获得感。

的本质不是肤浅的快乐体验,而是一种积极乐观、愉悦明朗的健康心态和情感状态。孔子赞赏的曾点之乐正是这种悦情悦志的审美理想的表达,寄托的正是儒家希望君子超脱物欲羁绊的旷达的人生价值观。这种精神文化传统对于引导人们关注感性生活、追求高雅情趣、优化向上向善人文生态等方面具有启示意义。礼乐文化重人伦和乐、追求仁者之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志于生命大乐的文化心态取向,表现出深沉而久远的人的主体性超越,是中华民族敢于担当、敢于创造、敢于梦想、敢于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底色,对于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但礼不是依靠外在的权力维系的,而是借由实践理性得以赓续传承的。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实践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从饮食起居、庭院洒扫、服饰仪表、进退辞让、待人接物、婚丧嫁娶等,都有礼可循。从这个角度来说,礼乐文化就是礼乐生活,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有力地保证了社会关系的持久稳定和谐。新时代的人们更应树立不学礼,无以立的文明观念,才能稳定形成中正平和、尊重谦让、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必须充分用好传统文化的力量,要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使命。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可以从礼乐文化丰富的历史积淀中获取资源、精准发力。中国礼乐文明在向国际社会阐明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方面还具有很多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候就引用了《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摘编自李焱《彰显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强调以人类道德生活的内在根据的“仁”来充实“礼”。

B.荀子所强调的“礼”明显具有“法”的刚性,被赋予了法律的强制力,因而超越一般的道德规范。

C.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是礼乐生活,保证了社会关系的持久稳定和谐。

D.“曾点之乐”悦情悦志,对当下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时间为顺序,层层推进,阐述了中国“礼”文化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其重要地位、重要作用。

B.在新时期,如何引导人们明礼遵规,不断提升文明素养,实现礼乐化人的价值,文章给出了具体的做法。

C.材料二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方法,指出发挥礼仪礼节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礼乐文化的本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D.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模式,阐述了礼乐文化在文化人的时代文化任务中仍蕴含着丰富价值的观点。

【3】中国礼乐文化在向国际社会阐明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方面有优势,下列不能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被誉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B.习近平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化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赵立坚用“睁着眼睛说瞎话”反驳“中国已经为释放新冠病毒付出代价”的错误言论。

D.“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可用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睦共处发展的理念。

【4】“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请结合材料一,概括“礼”的发展过程。

【5】《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左传·隐公十一年》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请结合材料,谈谈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填空

(1)采采芣莒,薄言掇之。采采芣莒,_____________。(《周南·芣莒》)

(2)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

(4)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5)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周南·关雎》)

(7)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_____________,使我不能餐兮。(《郑风·狡童》)

(8)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_____________。(《豳风·东山》)

(9)载玄载黄,我朱孔阳,_____________。(《豳风·七月》)

(10)桃之夭夭,_____________,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

9、请补写出下列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2)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4)________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再别康桥》)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6)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前而为歌曰:(《荆轲刺秦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行路难》诗中体现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王湾在《次北固山下》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诗中写由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举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是“静者”,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二是“躁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指出要提升智慧,具备圣人之心,就必须做到“______”。

(2)《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向门客解释避让廉颇的根本原因,体现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诗,以五丁开山的神话为蜀道来历点染了神奇色彩。

(4)《定风波》中苏轼由眼前风雨联想到人生风雨,用“______”抒发了自己面对人生风雨无所畏惧、坦然洒脱的情怀。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百姓忘却异族入侵屈辱历史的现状。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声(节选)

白居易

西南微风来,潜入枝叶间。寒山飒飒雨,秋琴泠泠弦。

一闻涤炎暑,再听破昏烦。竟夕遂不寐,心体俱翛然

【注】①翛(xiāo)然:形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并没有直接写松声,是从侧面写松声,以微风来写风声,为写松声蓄势。

B.颔联写了寒山飒飒的雨声和秋琴泠泠的弦声,这是以声写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C.诗歌题为“松声”,但是通篇不见“声”字,却又无一处不是写“声”。

D.由“寒山”“秋琴”“竟夕”可以推知,本诗吟咏的是夏天雨夜的松声。

【2】本诗是如何描写松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师¹。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²。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谥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1.致师:叫阵挑战。2.眇:眼瞎。3.韩彭:汉初大将韩信、彭越。

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王出 常以身蔽沛公

B.报速耶   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C.乃稍引 匈奴七百余里

D.任城王道宗解 王好战,请以战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我终不谗害良士   斧斤以入山林

B.敢当赐 可怪也欤

C.谮于高祖,将杀之   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D.殿下亦用之哉   则将用彼相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4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2)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看到的不等于看见,看见的不等于看清,看清的不等于看透。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