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 孔雀东南飞
B. 仕宦于台阁
C. 手巾掩口啼
D. 晚成单罗衫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择师而教之(代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之沛公军(动词,到)
D.句读之不知(助词,的) 郯子之徒(代词,这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梁启超是一代大儒,学识超群,才华横溢,是一致公认的晚清第一学者,被评为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B. 对大学生的培养,学校不仅是给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发个文凭就可以万事大吉,还要培养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
C. “神舟”七号的安全着陆和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是我国航天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D.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了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上下片均以问句结尾,从修辞上看,上片末句是设问,下片末句既是设问,也是回答,以问作答,写出革命青年的精神,他们才是主宰中国命运的人。
B.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C. 《再别康桥》这首诗就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多用六字句和七字句(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一韵到底,追求音节的节奏美和旋律感。
D. 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时期的生活为背景,集中地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的愤恨和诅咒。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些年轻人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人却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此,笔者敬谢不敏。
B. 尊敬的老李,日前我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下午三点我将登门致谢,请您在家恭候。
C. 王先生的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乡亲们纷纷前往祝贺,王先生连连道谢说:“托福!托福!”
D. 学生会经过调査,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吿》,文中提出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铁
周海亮
红色的铁伏在砧上,任一把大钳夹持,任两把铁锤反复锻打。老铁匠的小锤轻敲上去,如蜻蜓点水,小铁匠的大锤紧跟上来,似巨雷轰顶。柔软的铁像面团般变着形状,灼烫的火星在大锤落下的瞬间如烟花般迸散绽放。几点火光飞溅老铁匠腰间的牛皮围裙,又在霎时熄灭。围裙就像黄褐色的天幕,黑色的星光点点。
炉火熊熊,红和蓝的火焰缠绕交织。小铁匠气喘吁吁,挥锤的胳膊渐渐变得沉重,表情也开始痛苦。老铁匠看看他,停下手里的小锤。歇一歇喝口水,他说,你好像心不在焉。
小铁匠没有搭话。
因为这把刀?老铁匠问他。
小铁匠只好点点头。他用一条黑色的毛巾擦着彤红的脸膛,村里人都说你是汉奸。
还说你是小汉奸?老铁匠面无表情。
那是肯定,小铁匠瞪着老铁匠,干脆我们逃了吧!夜里咱们爷俩……
你觉得能逃出去吗?老铁匠仍然面无表情。
那也不打了!小铁匠把毛巾狠狠地扔到地上,不打能怎样呢?大不了是一死。
不打?老铁匠苦笑,不打铁,我们还是铁匠吗?他站起身,从熊熊炉火中钳出再一次变得柔软的铁,用力按到砧上。儿啊,开锤!
军刀在两个月以后打造完毕。青蓝的刀锋,弧形的刀柄,雕了简洁图案的刀鞘。刀似乎可以斩断目光和阳光,那是一把令人胆寒的好刀。小野小队长按时过来取刀,身边跟着四个持枪的日本兵。他盯着刀,嘴角不停抖动。他问老铁匠,全是铁的?老铁匠说,当然。小野再问,如何?老铁匠说,可试。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哇哇怪叫着冲上来,一道寒光自上而下,直逼老铁匠。老铁匠微微一笑,手中刀轻轻一迎,“噗”一声响,小野的军刀,便折为两截。
小野向老铁匠翘起拇指,好快的刀!又摆摆手,示意身边的日本兵接过刀。想不到老铁匠却退后一步,说,刀暂时不能拿走。
不能拿走?小野愣住。
不能拿走。老铁匠说,刀柄上还没有刻字。
刻字?
这是规矩。老铁匠说,只有刀柄上刻了字,才算一把刀打造完毕,刀才算有了主人。如果你信得过我,后天过来取刀。
小野想想,再看看老铁匠,再想想,再看看老铁匠,然后点点头。他在一张纸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递给老铁匠。要刻得和这个一模一样,小野说,能办到吧?
老铁匠笑笑,没问题。
别耍花样啊!
放心!
后天我来取刀!
请!
可是第二天老铁匠就不见了,连同那把削铁如泥的军刀。小野暴跳如雷,他把全村人驱赶到一起,逼他们说出老铁匠的下落。当然没有人说。也许连他们也不知道。也许连小铁匠也不知道。——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的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愤怒的小野几次想毙掉小铁匠,可是他终未下手。他们正在村后的山上修筑工事,这个时候他们需要一位强壮的铁匠。
一个月后的一个夜里,山上的壮丁们突然组织了一次暴动。他们用石块打死四个看守,然后四散而逃。尽管日本人的机关枪哒哒扫个不停,可是最终,还是有三十多人逃了出去。
小铁匠在突围中中弹身亡。据说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据说他在临死前只说了一句话。他说,爹告诉我,能屈能伸才是铁。
再后来,日本人就投降了。
多年后他们那栋老房子突然倒塌。在一个雨夜,伴着一道划破天空的闪电。人们在听到一声闷响后爬起来看,就惊呆了。
那房子,只剩下一面伫立的墙。
那面墙里,镶着一位伫立的老人。只剩白色骨架的老人。
风雨中,白色骨架岿然不动,似乎他的每块骨头,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
白色骨架的手里,紧握着一把刀。军刀。
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刀柄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
B.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
C.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D.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
E.。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
(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老铁匠说,“能屈能伸才是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由。(8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孔明的房子以引出自己的陋室;“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孔子的话以表明自己安贫乐道。
(2)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中描写老人和小孩安适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海水浩荡、峰峦挺立的景象。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 ”,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 _______。”
(2)在《离骚》中,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屈原感到烦闷忧郁,潦倒失意,孤独走投无路,他发出了痛苦而无奈的浩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和着高渐离的筑声而歌曰:“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表达作者对反动文人制造的流言满腔愤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哲学思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猿”这种意象在古诗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这种意象经常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等紧密相连,可以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请你写出一句带有“猿”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倦夜①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诗人忧思难眠。②徂:过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竹叶萧萧,夜风吹动,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悲凉的月夜图。
B.诗人寓情于景,“竹凉”也表现了诗人为国事而忧的心凉,“露滴”也写出了诗人因叹息百姓离乱之苦而流的泪滴。
C.颈联运用了借代手法,以提着小灯笼的“飞萤”和在小溪旁的“宿鸟”代指在动荡不安中颠沛流离、奔走相告的百姓。
D.诗的后两句直抒胸臆,感慨良夜白白逝去,抒写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报国无门之叹,体现诗人对国运民生的深切关注。
【2】诗题“倦夜”中的“倦”字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B.距关,毋内诸侯 距:同“拒”,拒守
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长于臣 樊哙覆其盾于地
D.沛公默然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 )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最终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今年正值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当代青年人从五四精神中汲取青春力量,在追求热爱时不忘家国远方。不同的青春,有一样的温度。
请以“一样的青春温度”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