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女人坊散文精品赏析丛书”共收录铁凝及张抗抗、陈祖芬、毕淑敏、迟子建等五位女作家。作品反映了女作家对生活、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B.有些橱柜商为了争一个橱柜品牌的好名次,不惜通过“假单”来制造假象,这显然违背了销售排行榜原来的初衷。

C.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

D.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2、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呢个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收益了。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法制保障等因素_____。

A.决定 即使 提升 息息相关

B.决定 虽然 提高 休戚相关

C.确定 即使 提升 休戚相关

D.确定 虽然 提高 息息相关

3、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②我们如果只看到陶渊明诗文里恬淡自然的美景,却忽略了作者隐藏在这美景背后深深的苦痛,那实在是买椟还珠了。

③在《登鹳雀楼》中,盛唐诗人王之涣登高临水,游目骋怀,思接千里,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之思!

④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将直接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也将损害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利益,其恶果不容小觑。

⑤张华同学在学习上从不马虎应付,只要遇到不会的题,他总是旁稽博采,到处问同学,问老师。

⑥对我国以散户为投资主体的新兴证券市场来说,股市的成长和发展,与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参与和投资息息相关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⑤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所守或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

②或师焉,或焉 不:通“否”

B. ①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贬官

②谨庠序之教 庠序:学校

C. ①不诊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②君子不齿 齿:并列

D. ①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容颜脸色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众人:众多的人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赵惠文王十六年”中的“惠文”为谥号,爱民好与曰惠,忠信接礼曰文。

B. “兄弟并为郎”中的“郎”是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C.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学生称太学生、博士学生,老师称博士。

D. 孝廉: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之人、才能秀异之士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孝廉”。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B.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C.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D.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B.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备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C.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D.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C.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一律拆除。

D.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4】依照材料二的思路,填写下面图表中序号所指内容。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主张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明确地从变化的角度表达了世间万物所具有的特点。

(2)苏轼《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咉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的特点。

(4)在《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色彩绚烂,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5)李清照的《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得词人黯然神伤,词人以花自喻,对花自怜,渲染了忧愁苦闷的愁绪。

(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电闪雷鸣后,诗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就进入了光辉斑斓的神仙世界。

(7)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并由此勾起作者无限的亡国伤感之情。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子静下心来思考过后痛斥男子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个限制的诗句: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诗句是:

(3)《离骚》一文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语句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表现自己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短促,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

(6)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7)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10、补出下面小题。

(1)《沁园春·长沙》一文中,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景描写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2)在《论语  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时 ,最能体现其英勇悲壮,一去不返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绝句·其二

(南宋)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山中见梅

(南宋)戴复古

踏破溪边一径苔,好山好竹少人来。

有梅花处惜无酒,三嗅清香当一杯。

[注]①陆游,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力主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②戴复古,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一生不仕,浪游江湖。

1陆游《梅花绝句》一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同是写梅花,以上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丘橓,字茂实,诸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行人擢刑科给事中。三十四年七月,倭六七十人失道流劫,自太平直逼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等闭城不敢出,阅二日引去。给事御史劾时彻及守备诸臣罪,时彻亦上其事,词多隐护。桥劾其欺罔,时彻及侍郎陈洙皆罢。帝久不视朝,严嵩专国柄。橓言权臣不宜独任,朝纲不宜久弛,严嵩深憾之。已,劾嵩党宁夏巡抚谢淮、应天府尹孟淮贪黩,谢淮坐免。是年,嵩败,橓劾由嵩进者顺天巡抚徐绅等五人,帝为黜其三。迁兵科都给事中。劾南京兵部尚书李遂、镇守两广平江伯陈王谟、锦衣指挥魏大经咸以贿进,大经下吏,王谟革任。已,又劾罢浙江总兵官卢镗。寇犯通州,总督杨选被逮。及寇退,橓偕其僚陈善后事宜,指切边弊。帝以橓不早劾选,杖六十,斥为民,余谪边方杂职。橓归,敝衣一箧,图书一束而已。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赏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万历十一年秋,起右通政。未上,擢左副都御史,以一柴车就道。既入朝,陈吏治积弊八事,疏奏,帝称善。敕所司下抚按奉行,不如诏者罪。顷之,言:臣初八台,誓扫除积弊。今待罪三月,而大吏恣肆,小吏贪残,小民怨咨,四方赂遗如故,臣不职可见。请罢斥以儆有位。时已迁刑部右侍郎。帝优诏报之。未几,偕中官张诚往籍张居正家。还,转左侍郎,增俸一秩。寻拜南京吏部尚书,卒官。赠太子太保简肃。橉强直好搏击,其清节为时所称云。

(节选自《明史·丘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常/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B.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常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C.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常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D.隆庆初起/任礼科/不至/寻擢南京太常/少卿进大理少卿/病免/神宗立/言官交荐/张居正恶之/不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或奏章上达。

B.刑部右侍郎:古代官名,为刑部副长官,明清时期分设左右侍郎。

C.太子太保: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统称为“三师”。

D.谥:古代在人生前或死后封给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丘橓刚强正直,忠君爱国。倭寇进逼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等闭城不出,被劾后又上书隐瞒;丘桥弹劾其欺君罔上,张后被罢官。

B.丘橓不畏权臣,敢于直谏。严嵩当权时,丘橓直言弹劾;后又弹劾严嵩党羽宁夏巡抚谢淮、应天府尹孟淮,两人均因此被免官。

C.丘橓为官清廉,身无长物。他因通州盗寇之事,被皇帝杖责,后来贬斥为民解官回家时,随身之物只有一箧破衣,一捆图书。

D.丘橓见识卓著,指切时弊。被提拔为左副都御史,入朝后,向皇上上疏陈述了八项吏治积弊,得到皇上认可并下旨遵照执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部尚书张时彻等闭城不敢出,阅二日引去。

(2)是年,嵩败,橓劾由嵩进者顺天巡抚徐绅等五人,帝为黜其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如今的大学校园,“懒人经济”蓬勃兴起,在校生只需在线下单、不出寝室,就能享受上门服务,满足日常所需。

不但各种“跑腿”服务随处可见,甚至同学之间也出现了在雇佣现象。近日,有学校号召在校生举报订餐、送餐情况,对外卖一禁了之。这样的做法,引起坊同热议。“懒人经济”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甲说:“‘悦人经济’提供了生活便利,哪怕食堂打烊也不怕:再说食堂的饭菜也不见得比外卖的好。”

乙说:“外卖食品安全难保障,外来垃圾影响学校卫生,让学校管理难度变大,所以“懒人经济”弊端多多。丙说:“‘懒人经济’节约了时间,可以让人有更充足的时间学习、工作。”

丁说“‘懒人经济’助长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折射出年轻一代精神状态的委靡,这样的状况让人担忧。”

戊说:“有需求才有市场。在互联网时代,懒人经济”的出现是大势所趋,怎能一禁了之。”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材料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