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马之千里者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B.则思谦冲以自牧 牧:放牧
C.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 D.役聪明之耳目 役:役使,劳损
3、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当今世界,文明并非只能彼此冲突,____________。面对各种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关键不是争论何种道路更具有优越性,而是如何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话语框架,真正形成多元文化和多重现代性的互补性知识。
A.各种文化跨越各种傲慢与偏见,正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实现新的文化重建。
B.各种文化正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跨越各种傲慢与偏见,实现新的文化重建。
C.各种文化要实现新的文化重建,正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跨越各种傲慢与偏见。
D.各种文化正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实现新的文化重建,跨越各种傲慢与偏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心病
凌鼎年
接到娘的电话,我颇感意外,娘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今年爹七十岁,除了耳背,身子骨硬朗着呢,怎么突然就病了呢?问爹什么病,娘也不说,只说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娘的这种诡秘使我愈加忐忑不安了,已经快三个月没回家了,是该回去看看了。我放下手头的工作立马往回赶,途中我不禁想起上次回家的情景……
上次弟弟订婚,我回家还没进门,就看见娘和姨她们几个站在我家院里笑弯了腰。
“娘,我回来了,咋的啦?你们在笑什么?”
“嘘——你听,聋子聚会了……”娘用手一指屋里,故作神秘地对我说。
“哥,我说话你怎么总打岔啊?”
“什么?我说你们家老大?我没有说你们家老大!”
“我是想问你我侄子的对象是哪个村的?”
“啊?我怎么那么蠢?我怎么蠢了?你怎么一见面就骂人……”
我侧耳一听,立刻就明白她们在笑什么了。
原来是爹和姑姑兄妹俩正在屋里说话,许是遗传,他们俩都有不同程度的耳背。于是,他们每次在一起说话的时候,即使都扯着嗓子喊也还不免互相打岔。听他们说话比看喜剧小品还可笑,难怪让娘她们都笑得直不起腰来。
“爹,我接您到城里住几天?”参加完了弟弟的订婚仪式,临走的时候我大声地对爹说。
“啊?你让我到城里去搬砖?”
“我想让您去看孙子!”
“啥?你还让我系围裙,搬砖还系围裙,真是穷讲究。”
“我想接您去过五一节。”
“啊?还让我带着你大姐,你大姐哪有空?还是我自己帮你搬吧。”
“爹,我给您配个助听器吧。”
“原来就一拖拉机啊,不多,我自己就成。”
见爹完全曲解了我的意思,我都急得冒了汗。我忽然灵机一动,找来笔和纸写道:爹,我带您到城里配个助听器吧,您的耳朵这么背多别扭啊!爹看后使劲摇摇头,说:“那玩意儿太贵,我不配,这样挺好的,省得听见别人骂我说我坏话!”
我已经明白了爹的意思,看来他还是心疼钱啊。也是,为了弟弟的亲事家里已经欠了不少账,现在他是绝对不肯花那份闲钱的。
无奈我又拿起笔在纸上迅速写道:不用您花钱,我给您配。北京马上就要阅兵了,您不想看吗?您的耳朵这么背,能看好吗?我知道爹爱看新闻,每天必看。
爹看完我写的字,略一迟疑,随即摆手说:“你弟弟订亲你拿了不少的钱,我可再也不能花你的钱了,看阅兵时我把电视的声音放大点儿就行。”
“您这样不影响大家吗?”
“什么?这会影响你大妈?净胡说八道,我怎么会影响到她啊?”我一不用笔说话,爹又开始打岔了。
“唉!不和您说了,真急人。”
“啊?你说啥,我太混?臭小子,你敢骂人!”爹说着说着竟冲我瞪起了眼睛,额头上的青筋条条蹦出来,吓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建华,你快别跟你爹磨叨了,快走吧,别误了车。”幸好娘及时来解围。
“娘,我想带爹到城里配个助听器,省得和他说话这么急人。”
“我早就和他说过了,可他说配那玩意要花不少的钱。你弟弟要结婚了,他哪舍得花那份闲钱!”
“我给他配,不用他花钱。”
“唉!你还是先走吧,以后再说……”就这样,在娘的一再坚持下,我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家……
我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家,老远就见爹摇着扇子,好端端地坐在院子里的那棵枣树下,只是人略显清瘦了些。娘见我回来,赶紧迎出来;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
“娘,您不是说爹病了吗?这不……”
“呵呵……你爹这回得的是心病。”娘笑着说。
“心病?”我疑惑不解地望着娘。
“是他让我叫你回来带他去配助听器的,有一天晚上他为了看新闻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太大,影响了邻里休息,人家向他提意见了……唉!说到底他是既不好意思让你花钱,又怕耽误了收看北京阅兵。他说先借你的钱配,等冬天卖了猪再把钱还你。”
“哦,原来是这样!娘,看您说的!那我欠你们的恩情什么时候才能还清啊……好,我明天就带他去!”
我爽快地答应着,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娘来电话说爹病了让“我”马上回去,又不说明爹的具体病情,这使“我”更加不安。这就布下了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了伏笔,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
B. 小说中写爹打岔的语言符合当时人物对话的语境,非常生活化,表现出爹机智、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为作品增加了很多趣味,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C. “爹看到我,嘴也笑得咧到了耳根。”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爹看到“我”回来时的喜悦心情。
D. “那一刻,我仿佛已经看见了爹看阅兵时那眉开眼笑的样子。”这句话写的是“我”的想象,表现出“我”能够为爹消除心病、使爹快乐、从而实现孝子心愿的欣慰之情。
【2】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插叙“我”上次回家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爹”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______________”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___”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
(3)韩愈在《师说》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这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表达的看法是一致的。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①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②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③。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②甚:为什么。云山:田园。③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抵死:终究,毕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开门见山,顺题而起,“三径初成”,写日后柄身有所,词人于失意中流露几分欣慰。
B.词中“意倦”三句,表明词人志不可夺,心意已定,并非是为了贪图个人安逸享受。
C.词的下片实写了新居的布置与规划,“柳树”“梅花”“秋菊”等,让书斋别样的雅致。
D.词中“菊”“兰”与屈原《离骚》中的香草意象情感一致,表达了词人内心志行高洁。
【2】本词的情感较为复杂繁多,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词人表达了自己的哪些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
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
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B.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C.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D.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奉车都尉,职掌皇帝车舆,入侍左右,大多数由皇帝亲信充任,秩比二千石。
B.字,一般是古代男子满十八岁行冠礼后长辈给取的,意义与名相反、相关或相近。
C.廷尉,为九卿之一,其职责是管理天下刑狱,每年天下断案总数都要汇总到廷尉。
D.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因此而得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躬继承父业,擅长法律法文。他少时讲授法律,学生常达数百人。担任法官后,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修改并上奏皇上,都得到施行。
B.郭躬力排众议,认为秦彭无罪。大家都同意窦固的上奏,认为秦彭该杀,郭躬却说二人驻扎两地,军情紧急时,秦彭可不向督帅通报行事,故其无罪。
C.郭躬回复皇上,孙章应处罚款。尚书上奏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皇帝召见郭躬问其看法,郭躬认为孙章假传诏书,事属失误,应处以罚款。
D.郭躬为人宽厚,建议宽恕逃犯。天下大赦,减轻关押犯人的罪行,但未提及大赦令颁布后被抓捕的逃犯,郭躬上奏免除他们死罪,鞭笞他们到金城,得到皇上认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
(2)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伟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
读了雨果的这句话,你有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以“照亮灵魂的光芒”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