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25-2026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选项中,句式类型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皆为陛下所成就;②君何以知燕王;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①子卿尚复谁为乎;②为降虏于蛮夷;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①信义安所见乎;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①故燕王欲结于君;②求人可使报秦者;③会于西河外渑池

2、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汝为见 B.信义安所见乎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子卿尚复谁为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验之事,合契若神   愿十五城请易璧

B.尤致思天文阴阳历算门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赵者

C.夫赵强燕弱   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D.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游于三辅,入京师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罟不入洿池 数:数个、多个 B.女也不 爽:差错、过失

C.之二策 均:衡量 D.沛公则车骑 置:弃置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才思敏捷,浪漫奇绝,诗风豪迈飘逸;一个博大精深,情深意水,诗风沉郁顿挫。

B.白居易和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正是对汉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

C.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王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其诗少有济世情怀而多抒发个人情感。

D.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相思别离,但又常能将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词中,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天地。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小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   ),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在节选文字的(  )内填写一个词语,并结合文段内容说明填写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可视作全组诗歌的序曲,其诗意落实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上,前句言客居之久,后句点愁思之深。

(2)以环境描写烘染人物心情是中国古诗词常用的技法。白居易《琵琶行》中,起首以“___________”一句,写秋夜之冷寂萧索,显送客之落寞压抑;回忆谪居之所时,又以“___________”一句,写居处之偏僻苦寒,显谪贬之失落孤苦。

(3)苏轼《定风波》中直接写到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表面上是写自然界的雨,但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其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4)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深刻揭示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他针对当时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用比喻进行了驳斥。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对韩十四的前途渺茫的担忧。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延赏,中书令嘉贞之子。大历二年,拜河南尹,充诸道营田副使。延赏勤身率下,政尚简约,疏导河渠,修筑宫庙,流庸归附,邦畿复完。

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百姓遂安。以故,岁凶而无怨者。

数年,改检校兵部尚书、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观察使。建中四年,西山兵马使张朏以兵入成都为乱,延赏奔汉州,将戍将讨之。是月,斩朏及同恶者。先是兵革屡扰,自天宝末杨国忠用事南蛮,三蜀疲弊。其后崔宁复侈靡,故蜀土残弊。延赏薄赋约事,动遵法度,仅至庶富焉。建中末,驾在梁州,倚剑南蜀川为根本。

贞元元年①,以宰相刘从一有疾,诏征延赏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延赏与李晟不协,晟表论延赏过恶,改授左仆射。初,大历末②,吐蕃剑南,晟领神策军戍之,旋师,以成都官妓高氏归。延赏闻而大怒,即使将吏令追还焉。晟颇之,形于词色。

三年正月,会浙西观察使韩滉来朝,滉尝有德于晟,因会讌说晟使释,遂同饮极欢,请晟表荐延赏为相,晟然之,于是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延赏当国用事,晟请一子聘其女,延赏拒而不许。晟谓人曰:“武人性快,若释旧恶于杯酒之间,终欢可解。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今不许婚,衅未忘也!”无几,延赏果谋罢晟兵权,时议非之。

贞元三年七月薨,年六十一,赠太保,礼加等,谥曰成肃。史臣曰:延赏博涉经史,达于政事,然以私害公,罢李晟兵柄,非守正中立者也。

(选自《旧唐书》)

注释:①贞元元年:公元785年②大历末:公元779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吐蕃剑南 寇:入侵

B. 礼加等 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C. 晟颇之 衔:怀恨

D. 因会讌说晟使释 憾:遗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B. 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C. 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D. 属岁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赏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适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延赏关心百姓,堪为能吏。他在河南尹、各道营田副使任上,同情流离失所的百姓,为百姓着想,因此百姓生活安定。

B. 张延赏能于治乱,文武兼备,在成都任上,面对张朏的兵乱,他奔赴汉州,率部讨伐。张朏及同党被斩杀后,合理安排善后事宜,蜀地成为皇帝的依靠。

C. 张延赏与李晟关系不睦。最初,李晟表奏张延赏的过失使张延赏被降职,导致二人关系紧张。而李晟携官妓回师、张延赏派人追回的事使二人矛盾再度升级,势同水火。

D. 张延赏心胸不够宽广。李晟在韩滉劝说下真心与张延赏和解,而张延赏却没能展现一任宰相的胸怀度量,甚至谋夺了李晟的兵权,被时人和史家视为不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词语。

(1)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庐室,已其逋债,百姓遂安。

(2)文士难犯,虽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内。今不许婚,衅未忘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为了看到阳光,我们来到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规范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