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共3题,共 15分)

1、关羽有一次受伤,为他刮骨疗伤的大夫是(        

A.扁鹊

B.刘备

C.华佗

2、下列三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好(shì)       事员(chuī)       伏不动(zhì)

B.子(mòu)       会儿(dāi)       怒发冲(guàn)

C.哽(yè)       相如(lìn)       误入途(qí)

3、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刻 上 唧喳喳

B.  墙 完归赵

C.  笠 无其事

D. 大 离 来者不

二、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4、照样子,先将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歇后语填空。

例: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咸菜烧豆腐——有______在先

飞机上挂暖壶——高水______

膝盖上钉掌——离______太远

四两棉花——免______

(1)老师要求我们写见义勇为的事,李晓明写的却是拾金不昧的事,这样写不是____________

(2)我们早已____________,你怎么可以反悔呢?

5、比一比,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漂泊在外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而抒写思乡之情,也便成为文人墨客一个永恒的话题。《泊船瓜洲》中最能体现诗人王安石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皎皎明月,想到远在家乡的亲人,王维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而大诗人苏轼则在中秋之夜送出了自己对亲人最美好的节日祝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宋诗人秦观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乡思、乡愁写得细腻可感。

7、补充句子。

(1)________,村庄儿女各当家。

(2)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3)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

8、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________ 

2.最低要求,最低限度。________

3.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________

4.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  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________

5.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11题,共 55分)

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一带一路”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两千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开辟了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我们的先辈郑和开拓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缔造了一段久远的故事,留下了一段让人感怀的沧桑岁月。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走进瓜果飘香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时,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跨欧亚的铁路、公路已经逐步延伸,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日益发达。丝路文明走出历史,走下蓝图,走进日新月异的今天。

【1】读材料,我知道“一带”指的是__________,“一路”指的是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张骞和郑和分别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_____

(2)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构想和倡议。_____

(3)“一带一路”的起点是中国和东南亚。_____

【3】请为“一带一路”写一句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语》记载,弟子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人们很推崇这种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世准则,便把这句话概括成推己及人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1给文中的标下划线的字注音。

论语______   处世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设身处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己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原文填空。

4文中的哪个句子解释了文中所填的句子的意思?请用“________”画出来。

5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芳草地。

爸爸的胳膊长(节选)

小时候,一家人团团围坐,长方形的餐桌旁,爸爸总是坐在最远的地方,什么样的好菜佳肴,都搁在我们兄妹的眼皮底下。

我们吧唧吧唧吃得香甜,从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直到有一天,哥哥读了大学,他第一次从省外回家,带了爸爸爱喝的铁观音。他沏好茶,一圈圈的烟雾飘向坐在餐桌角落里的爸爸。爸爸欣慰地笑,哥哥说:“爸,你坐中间来吧,这会儿就不用体现你的优势了。”爸爸依然跟平时一样,叨唠一句:①“爸的胳膊长。”坐在那里不移动。妈妈在一旁看了,推推他:“你这老头子,总是仗势胳膊长咋的?快,往前凑凑!”

从此以后,只要哥哥在家,爸爸就不再争夺,幸福地被哥哥推拥到中间的位置。

后来,哥哥带了女朋友回来——不用说,连我这个小妹也得往边儿靠。妈妈在摆放碗筷的时候,依然把爸爸的位置安排得最远,荤的素的香的甜的,妈妈总是堆在哥哥和他女朋友的眼前。直到我嫂子进了门,爸爸依然是因为“胳膊长”而坐得离菜们汤们远远的。

等到我也带了男朋友回家,那时又有了小侄儿,爸爸的胳膊变得更长,坐在最远的角落里,任凭谁劝,他也不换地方。有时,妈妈干脆就专门拿个菜碟,各样菜给他夹一些。“独享”的时候,②他时常停下来笑眯眯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后来,爸爸比妈妈先离休了,他天天上早市采购各样食材,烹调各种美味,把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以神厨自居的爸爸,总是坐在偏席,③看着儿孙们吃得香甜,他花白的眉毛里洋溢着喜悦。④“幸福的人都是胳膊长,爸这辈子都胳膊长哩!

唉,亲爱的老爸,哪里是您的胳膊长,分明是您和妈妈对我们的爱无边呢!

1短文近650字,我的阅读时间约________分钟。

2第二自然段中“吧唧吧唧”属于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 )的样子。

A.年少无知,在父母面前无所顾忌 B.吃饭时感到饭菜不好吃,故意为之

3读画”_______”的句子,判断描写方法。(填序号)

句①:_______  句②:_______  句③:____  句④:_______

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 E心理描写

4下列对题目“爸爸的胳膊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文章的叙事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

B.含蓄地表明了对爸爸的感激与敬意

C.文题新颖,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幸福的人都是胳膊长”,说明爸爸是个有福气的人

5文章按_______顺序写了____________的事,通过这些事写出了爸爸是一个________的人。

12、课外阅读我能行。

在非洲腹地的布隆迪共和国,我们住的一座洁净的小楼门前,有两棵翠绿的大树。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树,没有枝丫,树干挺拔而修长,只在顶上长着一簇长长的坚硬的阔叶,整齐地排成一片,像一把展开的折扇,又像孔雀正在开屏。

在非洲别的国家,不少华丽的住宅和别墅门前也栽着这种树。有了这种树,那些建筑仿佛增添了不少优雅的情趣。我还以为这种树只能在阳光明媚、土壤肥沃、雨水充足的地方生长,后来有一次在沙漠中旅行,发现这种树竟然也生长在茫茫沙海之中。在黄沙的衬托下,它越发显得翠绿,充满了生机。

我问非洲朋友:“这叫什么树?”

非洲朋友仰望着那翠绿欲滴的阔叶,说:“它的名字很别致,叫旅行家树。”

“为什么叫旅行家树?”

非洲朋友解释:“这种树原来生长在沙漠里。人们在沙漠里旅行,干渴难熬的时候,要是遇到这种树,只要用刀子在它身上划一道口子,它就会流出清香可口的汁液来让你解渴。它是沙漠旅行者的朋友,所以叫旅行家树。”

我再抬头仰望这旅行家树,不禁肃然起敬。

它生长于贫瘠荒凉的不毛之地,给跋()涉(shè)于沙漠中的旅行者以甘泉般的希望。它被移植于繁华富丽的通都大邑(),给到非洲观光的旅游者以土色土香的情趣。它造福于人,并不因环境不同而改变性格。

离开非洲时,我曾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的幼苗移植到自己的庭院里,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到自己的心中。

【1】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旅行家树外形特点的句子。

【3】用“﹏﹏﹏”在文中画出具体表现旅行家树“造福于人”的句子。

【4】“我想,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到自己的心中。”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提升。

与虎鲸为邻的水母

水母属软体海洋动物,长有细长的触须,一般体重在1公斤以下。而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附近的深海中的水母却与众不同,它们的触须有人的手臂粗,每只水母重达60公斤,不但体型大,肌肉也比其他地方的水母强健有力。同是水母,为什么生活在这里的如此(强壮 坚强)呢?

美国蒙特利湾水族研究所的凯文·拉斯科夫,是一位研究水母的专家。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对这种巨型水母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与这些水母为邻的(居然 果然)都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如虎鲸、鲨鱼等。

为了躲避这些凶猛的动物,水母不得不快速逃命,每天的快速游动把它们的身体锻炼得十分强壮。可是,就算水母逃命的速度再快,也还是经常被那些凶猛的动物咬伤,轻则触须断裂,重则皮开肉绽。令凯文·拉斯科夫惊讶的是,这些被咬得遍体鳞伤的水母不但不会死,而且很快会从折断触须的根部长出新触须,伤口也会迅速愈合,因为伤痛刺激了新陈代谢。水母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环境里,在性命攸关的危机中,在肉体剧烈的伤痛里将自己一点点变得强大起来的。

人一生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遭受这样那样的苦痛和危机。但,如果不在苦难中选择坚强与抗争,让自己在(磨炼、锻炼)中强大起来,就会被苦难一点点扼杀!

1选择文中括号内恰当的词打“√”

2文章第一自然段有①②两处画横线,这两处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______ ②______

3在第三自然段中用波浪线画出把水母变得强壮的原因的句子。

4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谜团,指水母能战胜凶猛的虎鲸、鲨鱼。______

(2)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附近的深海中的水母体型大,肌肉强健有力。______

(3)水母逃命的速度总是比虎鲸、鲨鱼快得多。______

(4)水母强大的根本原因是自己每天快速地游泳,加强锻炼。______

5这篇文章给人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播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早寨调来六千名弓驽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③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这个片段选自《草船借箭》,故事出自古典章回小说______,作者是______

【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抄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____________

这比喻句把______比作______,写出______

【4】从以上文段,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个______的人,因为他算到了______,知道______;他还算到了______,知道______

15、课外阅读。

松树的风格

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情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材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它自己的树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憩;在黑夜,可以把它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粉身碎骨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松树的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一选。

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是_______,第三自然段的结构是______。

A.总   B.分   C.总

3.找出文中描写松树用途的句子,读一读再填空。

松树的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树的脂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树的根和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粉身碎骨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松树怀有敬意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横线画出来。

6.举例说说你身边的什么人具有松树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会提笔忘字吗?

近两年,央视科教频道推出暑期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结果有的选手把《现代汉语词典》来回翻了三遍,似乎也不能利索地写出正确的汉字,参加现场体验团的成人们,再一次体验了什么叫提笔忘字。众多网友也在微博上同步秀出自己的听写记录,情况似乎也不理想,有网友惊呼:把认的字都还给老师了!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小众化电视节目,本来是不考虑什么收视率的,殊不知,该节目一播出,马上就受到了众多学生、家长和网友的热捧。

一些生活中的常用词,如今已让许多人一提笔就犯难。在这次听写大会中,熨帖一词只有10%的书写正确率,癞蛤蟆一词也只有30%的人能够写对。这种现象说起来似乎很不应该,但却是真实而普遍的现象。作为一个以汉语为母语、长期使用汉语、生活在中国的公民,无论你是学生还是成年人,无论你是与文化教育沾边的人还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恐怕都遇到过类似的尴尬。

成因何在呢?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使用电脑的缘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是使用电脑来字的,很多输入法比较人性化,通过联想功能、提示功能,可以让你不会写的字词迅速跳出来。许多字你认识,也能打出来,但其实你根本不会写,只是有了电脑输入法的帮助,不会写的字才变得会写起来。这种电脑输入法依赖只是一种浅层次、模糊性的书写,除前述假性正确外,更容易以假当真。另外,在用电脑聊天、多媒体书写中,人们对写字本来就没有过高的要求,有时候还会将错就错,甚至将之当作一种时髦。如此,又怎么可能确保汉字的纯正,又怎能不导致提笔忘字呢?

1.短文题目中“提笔忘字”四个字加上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着重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特殊含义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你是怎样概括提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作者的写作目的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告诉人们生活中“提笔忘字”的情况经常会遇到,是难以避免的。

B.告诉人们生活中之所以会“提笔忘字”,是因为使用电脑的缘故。

C.告诉人们造成“提笔忘字”的原因是人们使用电脑以及对汉字书写的要求放低了,呼吁人们重视汉字的书写,维护母语的纯正。

D.告诉人们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很受欢迎。

17、阅读两则短文选段,完成习题。

父亲(节选)

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下来,目光凝视着远方,“吧嗒、吧嗒”着。

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摸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进屋,看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我考上了中学,父亲喜形于色,专门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了纽扣,拉顺了衣领……

我的眼睛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嘴角抽动了半天,也没吐出一个字。(作者:梁晓声)

那盏叫父亲的灯(节选)

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作者:迟子建)

【1】选段(一)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对选段(二)第1自然段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父亲做一盏灯要花很多工夫。

B.父亲做一盏灯很不容易。

C.“我”提着父亲做的灯挨家炫耀。

D.“我”把灯的光全丢在路上了。

【3】选段(一)中,“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了纽扣,拉顺了衣领……”一句细致刻画父亲给“我”穿上衣服的动作,这一处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_______________。选段(二)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写法,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下列对两个选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选段(一)开篇说父亲“土里土气”,看似写父亲有点“老土”,实则赞扬父亲作为农民的那种勤劳、淳朴的特点。

B.选段(一)中,父亲“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是说父亲虽然不认识一个字,却极力想读懂“我”作业的意思,鉴定作业的优劣。

C.选段(二)中,父亲的一句“还真顾家啊”,其实是在委婉批评“我”过于贪玩,快把蜡烛油给点完了。

D.选段(二)中,“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妖娆迷人”在这里特指有了父亲送我的灯,这个年就过得特别美好、有趣、温暖。

【5】两个选段都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恩、怀念之情,表达感情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合短文内容进行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4分)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们这个寻常百姓家,收入不高,住房又小,挤挤巴巴的,连一个书橱也放不下。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以从家里的桌上、凳上、床头枕边到处堆放着的书本看出,更能从我和妻子、儿子饭后(xiá)___余常常是各人手执一卷昭然可见……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shì)___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陶醉于其中。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出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不(shì)___手。父亲还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降临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居然、突然、忽然]下床了! 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她享寿到古稀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拼音在文中横线处写上汉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陶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虽说不是书香门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

两个书香的意思并不一样:书香门第指_____________;缕缕书香弥漫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是后来父亲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

本本叠用表示____________的意思;苦书指的是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开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就是作者,看到这些情景,你与父亲之间会说些什么?

 

(5)短文最后一段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其中书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第3小节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细致,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课外阅读。

母亲与读书

大抵所有少年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而我的,是成为齐天大圣孙悟空。犹记得四岁那年,妈妈买的《西游记》不过是套薄薄的连环画,却足以令我对这个上得天、入得地的孙大圣佩服得不得了。一把芭蕉扇能扇灭火焰山上的火,一双火眼金睛能识别是人是妖,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岂能不是英雄?可是,童年里,不仅有孙悟空带给我的惊喜,还有妈妈逼哄我读书,那犹如末日般的记忆!

有时,妈妈会和颜悦色,宝宝,咱们来读读《三字经》,来,人之初,性本善’”;有时,妈妈会一脸庄重,儿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你必须要背过这几首诗;更多时候,妈妈会字正腔圆地为我诵读长篇大论,说是培养我的语感。那时,在高压式的阅读训练下,我能在客人面前一字不落地背诵《三字经》和近百首唐诗,高兴得妈妈常常对我又抱又亲。那时,虽然阅读能愉悦母亲和满足自已小小的虚荣心,但在心底,我是抵触阅读的!讨厌晦涩的唐诗宋词,小小年纪,哪里明白什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呢?有那个琢磨的时间,我更愿和小伙伴玩球、打游戏!也以为,我永远也不会真心喜欢上阅读。

  小升初很快来临,默写古诗词是必考题目。当许多同学为之困扰时,我却可以轻松应对。也因为语文的高分,得以进入当地最好的初中。看着录取红榜上自己的名字时,我心里略微明白了,妈妈的坚持还是有道理的。

  上初中了,告别了《安徒生童话》和《一千零一夜》,我狂热地喜欢上了侦探小说。多少次,趁父母睡熟,我躲在被窝里偷偷看,代价是第二天上课时的昏昏欲睡。我还常常模仿侦探小说里反派人物的口气,故作阴沉地跟父母说话,全然不顾妈妈眼底深深的担忧。一次,妈妈劝我要读适合自己的、健康向上的课外书,我却振振有词:不是您让我看书的吗?我看这些书挺好的啊,有什么不对啊?妈妈叹息着走开了。一天晚上,我看完推理小说后入睡,梦见有人拿着一把枪在追我,小说里熟悉的场景让我大声呼叫、冷汗淋漓。闻声赶来的妈妈心疼地抱着我哭道:儿子,你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不足以承受这些,我们不看了,好吗?在母亲的泪水里,我突然明白:人生分好多个阶段,一个阶段只能阅读一个阶段的书,阅读不当,也会让成长变得不快乐!

  曾经懵懂无知的少年渐渐长大,如今的我,已学会甄别和选择阅读更适合自己身心成长的书籍。《论语》让我沐浴圣贤光芒一路前行;《十万个为什么》是我通往大自然的密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要坚强不屈,做命运的强者。而今,我吟诵唐诗宋词,也不再觉得它们晦涩枯燥,而是充满了灵动的生命力。

  书香伴我成长,见证我的一次次蜕变,也见证了母爱无疆。

1“可是,童年里,不仅有孙悟空带给我的惊喜,还有妈妈逼哄我读书,那犹如末日般的记忆!”这句话的意思是  ( )

A.读《西游记》给“我”带来了惊喜。 B.小时候“我"不喜欢甚至厌恶读书。

C.妈妈总是逼“我”读书。 D.读书是容易做噩梦的。

2小时候,“我"读书时有哪些误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 )

A.首尾照应。 B.总结全文。 C.自然结尾。 D.回扣题目。

4你一定读过很多书,请你仿照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接着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的题目为什么是“母亲与读书”?可不可以改为“我与读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3题,共 15分)

20、照样子写句子

例:外祖父轻轻地刮去画上的污迹。

外祖父轻轻地把画上的污迹刮去。

画上的污迹被外祖父轻轻地刮去。

①你一定要保存好这幅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外祖父递给我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圆明园的毁灭怎能不说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照样子,写句子。

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1)今年的春天有点冷,不就是人们所说的春寒料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美妙的琴声怎么不令人陶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能忘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3、默写《秋思》,回答问题。(10分)

秋 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2分)

(2)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以_________为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