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上合适的词,把句子写具体。
1.小蝌蚪长着脑袋,甩着尾巴。
小蝌蚪长着( )的脑袋,甩着( )的尾巴。
2.葡萄挂在绿叶底下。
( )的葡萄挂在( )叶子底下。
2、课文内容我知道。
我们的祖国是_______________,我们的祖国共有__________个民族,祖国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他们游到___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___,___碧绿的衣裳,露着___肚皮,___一对___。
(2)太阳一晒,我就变成___。有时候我很___,有时候我却很暴躁。
(3)植物妈妈的办法___,不信你就___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___,___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4)___喜暖在南方,___耐寒守北疆。___活化石,___满院香。
(5)墙角___,凌寒___,遥___,___。
4、写笔顺。(12分)
欠:
须:
夸:
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词
劝告——(__________) 往常——(__________) 快乐——(__________)
2.反义词
热——(________) 易——(________) 死——(________)
松——(________) 哭——(________) 重——(________)
6、拼一拼,写同音字。
活pō 山pō
pào
火
水pào dù
子 dù
假
7、判断下列说法,对的大“√”,错的打“×”。
【1】露西给爸爸一共写了两封信,内容是一样的。(____)
【2】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____)
【3】“你拍四,我拍四,天空雁群会写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雁群在天空飞,就像是在写字一样。(____)
【4】学了《风娃娃》一课后,我知道了∶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_____)
【5】看图讲故事,要先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再连起来讲。 (____)
8、请你判断。在正确的说法后画“√”,在错误的说法后画“×”。
【1】《“歪脑袋”木头桩》中,小姑娘们动手三下两下就把木头桩从地里挖出来了。(________)
【2】《孤独的小螃蟹》中,小青蟹走后,小螃蟹因为太寂寞了,就离开家,去找小青蟹。(________)
【3】《一只想飞的猫》中的猫虽然很努力,可是并没有捉住蝴蝶。(________)
【4】小鲤鱼想让奶奶、爸爸妈妈也到龙门这里来生活,因为这里很美。(________)
【5】《小狗的小房子》中的小狗是一只胆小、不负责任的小狗。(________)
9、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千人糕之所以叫千人糕,因为它是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做成的。( )
【2】“蒸”和“煮”的偏旁都是“灬” ,说明带“灬”的字和水有关。( )
【3】《揠苗助长》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会把事情办坏。( )
【4】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说明老牛和松鼠都对小马撒谎了。( )
10、我会找错并改正。
一棵星星 ( ) 数得青( ) 著明( )
11、阅读。
画龙点睛
传说,古时候有位画家,在一座寺庙(miào)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他先给龙画了头,又画了身子,接着画了尾巴,最后又画了爪子。
大家赞(zàn)不绝(jué)口,他们一个一个都对画家竖(shù)起了大拇(mǔ)指,还有一些人使劲为画家鼓掌。可是,大家发现,这几条龙都没有画眼睛,就问画家为什么。画家说:“画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了。”
人们不相信,一定要动家试试。
于是画家拿起笔,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眨眼间,天上响起“隆(lóng)隆”的雷声,墙壁一下裂(liè)开了,人们惊呼道:“ !”只见两条龙抖动着身子,张牙舞(wǔ)爪,腾(téng)空而去,墙上只留下两条没有画上眼睛的龙。
从此就有了“画龙点睛”的成语。
【1】文中的“抖”字我没学过,我猜它读______。我还需要用部首查字法验证,先查_______,除去部首再查_______画。
【2】我能排列出画家画龙的顺序。(在括号里填序号)
(______)身子(______)眼睛(______)头(______)爪子(______)尾巴
【3】我能猜出来“赞不绝口”的意思是( )。
A.赞美 B.高兴 C.批评
【4】下面哪句话在写大家对画家“赞不绝口”?( )
A.他们一个一个都对画家竖起了大拇指,还有一些人使劲为画家鼓掌。
B.可是,大家发现,这几条龙都没有画眼睛,就问画家为什么。
C.人们不相信,一定要画家试试。
【5】我能将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12、阅读。
有趣的动物园
今天下午,妈妈带我到人民动物园去看动物。 动物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有顽皮的猴子,美丽的孔雀,笨重的黑熊,可怕的蟒蛇,还有凶恶的狼。 猴子很淘气,跳来跳去,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吸引我的是孔雀,它的羽毛展开了,像一把大扇子,美丽极了,好像在和我们比美。 动物和我们是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
【1】根据短文填一填。
(______)的黑熊 (_______)的孔雀 (______)的蟒蛇 (______)的猴子
【2】用“ ”画出一个比喻句。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______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 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只大钳子(节选)
小螃蟹躲在他的泥洞里,很伤心地看着自己。
“没有了,没有了……”小螃蟹难过地说。
他的身上,现在只剩下一只大钳子了。看起来,样子很怪。另一只大钳子哪儿去了呢?
就在刚才,住在池塘边的小乌龟掉进了一个很深的土坑里,爬不出来了。小螃蟹去救他,用大钳子钳住小乌龟,用力地拉他。小乌龟被拉上来了。可是,小螃蟹的一只大钳子却被拉断了。
很痛很痛啊。小螃蟹抱着那只断了的大钳子,看着它发呆。
【1】选文共有__________个自然段,出自《___________》这本书。
【2】小螃蟹的另一只大钳子哪儿去了?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3】文中描写小螃蟹救小乌龟时的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螃蟹掉下来的那只大钳子后来哪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天地。
曹冲称象(节选)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1】填量词。
一(____)大象 一(____)石头 一(____)大门 一(____)尺
【2】“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这句话中的“才”是______的意思,说明曹冲的年龄_______。
【3】根据曹冲称象的过程给句子排序。
(_____)在船舷上做记号。 (_____)称石头的重量。
(_____)赶象上船。 (_____)赶象上岸,装石头上船。
15、课外阅读。
哪吒闹海
一天,哪吒和小伙伴们到东海边玩耍时,正好碰上东海龙王的三太子出来欺负百姓。小哪吒见这个三太子这么不讲理,心想:“你这也太欺负人了,我要好好儿教训你!”
哪吒大喝一声,飞身上前,骑到三太子身上,然后抡(lūn)起拳头狠狠地打在他的脑袋上,三太子顿时疼得“嗷(áo)嗷”大叫起来。三太子见自己打不过哪吒,就想潜水逃跑,哪吒一眼就看穿了三太子的想法,他使劲扯着三太子的龙须不让他走,然后用脚狠狠地踢向他的脑门儿。这一踢竟然当场就把三太子给踢死了!哪吒怕三太子死后还会化作妖怪为害人间,于是又抽了它的筋骨,这才放心地回家了。
1.仔细读第2自然段,用“△”标出描写哪吒打三太子动作的词语。
2.用“ ”画出描写哪吒心理活动的句子。
3.哪吒教训三太子,是因为三太子 。
4.哪吒为什么还要抽三太子的筋骨?
16、照样子写句子。
1.例: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_______________吧。
2.例: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________________啊!
3.例:雾把大海藏了起来。大海被雾藏了起来。
我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_____________
4.例:闪闪的星星像一盏盏明灯。__________像___________
5.例:动物园里有狮子、老虎,还有大熊猫。
________里有_______、________,还有__________。
17、回顾课文《坐井观天》,回答下面的问题。
(1)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你认为青蛙的话说得对吗?它为什么会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被”字句。
1.孙悟空把白骨精打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狐狸把老虎给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把作业写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我能照样子写句子。
1.湖水像一面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京城里到处是绿树,到处是大楼。
_________________到处___________________到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 小鱼被他扔进大海里。
他把教室扫得干干净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作文。
读完课文小姑娘给了我们很多感受,请把它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要求:语句通顺,叙述合理,内容完整,字迹工整清晰,字数不限。
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