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庆阳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下列资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屠杀现场遗迹当时的新闻照片日本的官方言论电影《南京!南京!》

A.   B. ①④   C. ②③④   D. ②③

2、对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A.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D.康有为等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3、1915年夏天,袁州(宜春)街头悄然出现新气象,见面称“同志”或先生,行握手礼,服装款式多样、新潮,有人还谈起了恋爱。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人们逐渐接受

A. 自由、平等的观念

B. 公正、法治的观念

C. 科学、民主的观念

D. 诚信、友善的观念

4、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讨论戊戌变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C.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D.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5、解放前,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媒体是(     

A.广播

B.报纸

C.电视

D.网络短信

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进行了一场自救运动,创办了大量企业,下面四家企业中有一家和其他三家的性质明显不同,这一家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开平煤矿

D.湖北织布局

7、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在客观上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③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④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方面的史论,搭配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9、在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两次攻入北京,犯下滔天罪行。这两次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B.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历史条件包括(  )

①1949年中国成立独立的主权国家 

②邓小平提出切实灵活的“一国两制”构想

③改革开放使中国得到极大的发展 

④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11、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在当地进行的活动有(     

①打土豪,分田地   ②建立革命政权

③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④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2、下图是1956年长春一汽全体职工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信中内容反映了新中国

敬爱的毛主席和党中央:

我们第一汽车制造厂全体职工怀着万分兴奋的心情向您报告:党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已经实现了!”……

A.工业化已经全面实现

B.汽车产业开始领先世界

C.交通运输建设成就巨大

D.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

13、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典型事例是

A.在农村减租减息 B.消灭地主阶级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免除农民的农业税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表明《共同纲领》(     

A.消灭了封建主义残留

B.宣告中央人民政府诞生

C.体现了社会主义因素

D.发挥国家正式宪法作用

15、2004年8月,小梅随父母到希腊观看了雅典奥运会,回国后,她写了一篇反映希腊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的日记,其中有一处错误,它是

A.当今的马拉松赛就与发生在古希腊的马拉松战役有关

B.雅典在古希腊时奴隶制民主政治发达

C.雅典城邦最后在屋大维当政时期成立帝国

D.《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文学作品

16、《沙俄侵华史》中写道:“沙俄就是用自己的血手,写下了侵华的罪恶史……沙俄确实是中国人民最凶恶、最危险的敌人……沙俄掠取的侵略权益最广。”材料中的“权益最广”是指(     

A.获得最多的赔款

B.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C.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D.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7、“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这个辱”是指(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后来在绝望中死去的事件是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护法运动

D. 直奉大战

19、齐鹏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它(新中国)与一切爱好自由和平的民众,包括苏联以及所有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一起对抗帝国主义者的侵略……为世界和平斗争。”据此可知,新中国的成立(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

C.极大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0、《西方文明史》认为:“经过长时期的分离,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终于携手并进了”这一现象开始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

C.大学的兴起

D.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请写出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人物。

(1)严守潜伏纪律,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一

(2)用自已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射口的志愿军战士一一

(3)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好战士的典型代表一一

22、“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解放黑奴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奴隶面前……”这位伟大的美国人是________

23、为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及其他代表在北平召开了________。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了________,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_; 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_

24、下面是四幅不完整的楹联,请根据所学知识,在横线上填写恰当内容。

(1)_____销烟扬眉吐气,_____缔约丧权辱国。

(2)_____战争打破天朝上国梦,《_____条约》撞开闭关锁国门。

(3)_____赔款领土不再完整,通商议税主权已遭破坏。

(4)三元里抗英民众勇猛无畏,______圆明园纵火罪恶滔天。

25、根据下列内容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地点。

(1)1956年,在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建成投产

(2)1980年,我国设立   经济特区,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3)1988年,我国决定设立   经济特区,成为我国最大经济特区。

(4)1978年,在安徽   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拉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6、结果:___________

27、报刊的兴盛与流变是中国近代社会风云突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思潮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填写表格。

 

代表政治派别

主要思想

图1

 

 

图2

 

 

图2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8、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_______

29、根据下列内容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身堵枪眼,血染上甘岭—--—

(2)"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被迫害——

(3)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30、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____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史称西安事变。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同盟会的机关报、政治纲领分别是什么?

32、近代中国面对列强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步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你从战争的名称、签订的条约及社会性质的变化简述中国是怎么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3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民族工业19世纪60年代出现以后,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到1895年,中国民族工业数量大致在170家左右,资本总额不足500万元。然而,据不完全统计,1895——1898年间新创办的企业就有62家,资本总额达120多万元,出现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始终保持发展,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材料二:

材料三:他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做出了宝贵贡献。1911年10月,清廷在势不可挡的革命烈火下苟延残喘。1911年11月,他致电商界,赞成共和。1912 年,他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

(1)请你根据材料一在下面的年代尺上标出象征着民族工业“出现”和“短暂的春天”对应的时间。1895——1898年我国出现兴办实业浪潮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3)材料三的“状元实业家”是谁?他创办的著名工厂名称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你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中能获得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