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自贡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谁在辛亥革命后窃取了胜利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A. 张作霖

B. 冯国璋

C. 段祺瑞

D. 袁世凯

2、1954年9月,李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五大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侵略者的炮声惊醒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的美梦,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4、小明和同学搜集了下列图片,他们研究的时代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工业建设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5、“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达了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之志的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严复

6、以下关于戊戌变法内容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B.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 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D. 裁汰旧军,精炼新军,创建北洋舰队

7、南京静海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下西洋之功而建。寺名取意四海平静,天下太平。然而在1842年,清王朝代表被迫和英国侵略者在这里议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属于不平等条约中的内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租地建房

D.五口通商

8、翻开南京的近代史,累累伤疤让人触目惊心......近代南京的第一道“伤疤”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9、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B.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D.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10、“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B.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C.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1、我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作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B.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C.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D.平反冤假错案

12、1954年,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北京同仁堂在生产、销售、开发等方面都有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同仁堂的改造形式是

A.中外合资

B.公私合营

C.自主经营

D.互助合作

13、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其内在联系是(     

A.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制度基础

B.土地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C.“一五”计划促进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D.土地改革为三大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

14、习近平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纪念五四运动对于发扬五四精神具有重大意义,五四精神指的是(       

A.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C.爱国、平等、民主、科学

D.爱国、进步、自由、平等

15、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16、下列是某班举办的“古希腊与罗马文化”图片展,就学科分类而言,哪一项不属于同一分类标准?

A.

B.

C.

D.

17、日本在“二十一条”中提出“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的真实目的是(     

A.排斥其他列强以独霸中国

B.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C.欺骗中国国民及世界舆论

D.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利益

18、“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七子悲歌成旧恨,九州热泪入新醅。”这首诗中的“喜事”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9、1985年,广州市团委组织了新中国第一次选美大赛,选美标准中,外形的分数比例占15%,需要笔试文化知识,涵盖时事政治、文史哲、数学、化学等多种学科。比赛遭到非议,有人认为这是低级趣味,但最终圆满完成,获得广泛好评。这反映了当时(       

A.改革开放阻力重重

B.文化趋向开放多元

C.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D.人们重视休闲生活

20、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的目的是( )

A.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B.打回东北去

C.夺取最高领导权

D.开赴延安,攻打共产党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______胜利,粉碎了日军“_____”的神话。

 

22、中国近代在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请列举出下列史实对应的杰出人物。

①、领导虎门销烟,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气焰的是  

②、“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歌颂的是  

③、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首领   率众攻打广大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23、( )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4、1951 年,___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促进了民族大团结,这也是___________制度在西藏的成功运用。

25、请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_________________。其性质是一次彻底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爱国运动。

(2)________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开幕,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了。

26、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的事件是_______

27、在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是____.

28、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________。沙俄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________平方千米领土。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________为商埠,割________地方一区给英国。

 

29、中共十五大指出,__________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中共十九大确立了__________的历史地位。

30、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统一,巩固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那些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人或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被后人传颂和铭记。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回答下列问题:

(1)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2)举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

(3)新时期我国政府在这一伟大构想基础上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4)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了哪位台湾领导人,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5)感悟:通过上述探究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正确认识。

32、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让我们一起跟随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外交家的足迹,感受他不平凡的价格魅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新中国的开国元勋】

(1)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展开的什么军事行动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他在哪次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总决定?

【祖国统一大业的推动者】

(3)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什么创造性构想?这一构想最早在哪里得到成功运用?

【科学理论的创立者】

(4)邓小平同志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创立、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理论是什么?

【学伟人,提自我】

(5)从邓小平的身上您可以学习到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33、在2020年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中,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作为英雄的城市--武汉在历史上也见证了无数重大事件。

(1)在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这里诞生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请问这个官办钢铁企业名称是什么?并再写出一个中国其它地区这一时期的军事工业。

(2)这里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见证了推翻清朝,实现共和的历程。请问这个“首义”是指什么起义?

(3)这里出现了武汉工人参加的中国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事件,请问该事件是什么?

(4)在这里发生了基本上消灭吴佩孚主力的战役。请问该战役是什么?

(5)在这里召开的重要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并随后按照会议精神他领导了武装起义。请问会议和起义各指什么?

(6)在这里发生了武汉会战,请问它在抗战中有何影响?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在近代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寻求救国的道路。

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摘自《中国近代史纲要》

材料二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在变科举、在变官制。”

——摘自梁启超《变法通义》

材料三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在湖北武昌发生了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战役……18个省市相继宣布独立,清政府顷刻分崩离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场持续了30多年的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向西方学习了什么?这场运动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2)材料二中“变法”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材料三中“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战役”指什么?这场“战役”及之后爆发的革命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