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动的直接目的是( )
A.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 获得巨额赔款
C. 迫使清政府完全投降 D. 镇压义和团运动
2、在“家乡的昨天和今天”活动课上,某小组展示“一夜崛起之城”的发展,说到这座城市利用邻近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大胆创新,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这座城市位于地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1950年6月,我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这说明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B.集体所有制有利于农业发展
C.土地改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D.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4、歌曲中蕴含着历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 )
A.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 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C. 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D. 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5、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A.民主制度
B.立宪制度
C.封建帝制
D.封建制度
6、下列不属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共同点的是( )
A. 都是孙中山的号召或领导 B. 都是武装斗争
C. 矛头都指向北洋军阀 D. 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7、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 B.
C. D.
8、某历史兴趣小组的成员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奋斗历程。下列选项与③内容不相符的是
A.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C.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D.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9、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苦撑危局,努力减少内乱造成的损失,这期间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哪项属于这一时期的成就
A.兰新铁路
B.南京长江大桥
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D.新藏公路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感慨的原因是
A.新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B.农业生产十分落后
C.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
D.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1、北京作为古都,可以说是经历了沧桑巨变。1949年,古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其标志性事件是( )
A. 五四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开国大典 D. 西藏和平解放
12、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是( )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国民政府誓师北伐
D.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13、1913年,组织发动“二次革命”的是
A.孙中山、黄兴 B.宋教仁、孙中山 C.袁世凯、蔡锷 D.蔡锷、李烈钧
14、能够制定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权力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华全国总工会 C.政治协商会议 D.党代会
15、小明准备制作主题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网页,收集了下列材料,其中不能入选网页的是
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6、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讲到: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推翻帝制
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民族、民权、民生
D.领导工人运动
17、日本在《田中奏折》中写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方针之后,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人民抗战开始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华北事变 D.西安事变
18、我国进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
A. 1998年12月11日
B. 2001年12月11日
C. 1999年12月11日
D. 2002年12月11日
19、护国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大总统
C.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0、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洲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没有太大的分歧”。这主要是因为
A.学子们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遭到列强的强烈反对
C.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D.清政府无力支付科举考试的费用
21、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并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大贡献。袁隆平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写出与下列内容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有黄海大战中,率致远舰全体官兵英勇杀敌,壮烈殉国:_________
(2)19世纪70年代边疆出现危机,率领清朝新式军队收复新疆是:_________
(3)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新文化运动时期任北京大学的校长是:_________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是:_________
23、太平天国起义坚持斗争_____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次农民战争。
24、1894年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激战,致远舰管带______________壮烈殉国;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载了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5、背景:日军企图打通_________,沿津浦路从南北连个方向夹击_______。
26、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_____________展开,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27、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8、1953 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_____,是处理国与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时访华的日本首相是 _____。
29、下图遗址毁于是_____两国之手。
30、长征中标志着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 。
31、为了向即将召开的中共二十大献礼,学校组织8年级学生制作“建国70年共产党探索历程”展板,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内容。
(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人民政权而做的重大事件两例。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什么?
(3)从1956年到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直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请你说出这期间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最严重的挫折是什么?这期间全国各条战线上也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请你说出被誉为“铁人”和“解放军好战士”的分别是谁?
(4)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什么?
(5)请你为展板的结尾写出自己的感悟。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办理?手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反对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是指为学习西方练兵方法而掀起的一场什么运动? 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德先生”与“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陈独秀高举这两面大旗发起什么运动?
33、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幼稚到成熟,从在野到执政的艰难历程,探索出了革命和建设两条辉煌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巨大贡献。
(1)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在指导思想和阶级基础上焕发出怎样的新面貌?
(2)哪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中国共产党探索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分别是什么?
(4)哪两大伟人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有哪些?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确立的最后的时间节点是哪一年?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
材料二: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摘编自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材料三: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对中国的殖民扩张活动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日清战争”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什么战争?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材料三的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