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天的山林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B.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身是否努力。
C.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需要采集50万朵花左右的花粉。
D.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2、请你给下面的一段话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 )
我当时( )觉得圈得可笑,()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A. 虽然 但是 也 B. 因为 所以 并且
C. 不但 而且 却 D. 不仅 却 因而
3、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强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B.《红星照耀中国》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画卷,展示了他们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C.《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D.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唯独对长征表达了鄙夷之意,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决策上的失败。
4、下面语句中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B.老舍原名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言外之意是“舍弃自我”的意思。
C.老舍先生墓碑上刻着老舍自己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可见老舍总认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
D.老舍的作品不仅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文化、宗教带给中国人民的种种伤害,而且传达着作者对在这些伤害面前卑躬屈节的洋奴汉的深恶痛绝。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句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是什么原因?
【2】请简要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字妙在何处。
6、课内古诗文默写。
①之不以其道, 。
②淮南秋雨夜, 。
③临风一唳思何事, 。
④ ,相伴过年华。
⑤ ,小桥流水人家。 ( 《秋思》)
⑥俱怀逸兴壮思飞, 。(李白《 》)
7、根据阅读印象,写出选段中加点的“他”。
(1)我们俩更亲近了。我随时都可以到他那里去,坐在盛满破烂的箱子上,毫不受阻挡地观察他熔铅,烧铜,把铁片烧红,用小锤子在砧子上捶打……他老是把东西拿到天平上称,往杯子里倒各种液体。(选自《童年》)
(2)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选自《朝花夕拾》)
(3)他寻思道:“却是恁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选自《水浒传》)
(4)他要成为一切:工程师、手工人、斫石工人;他要独个儿干完一切:建造宫登台邰教堂,……由他一个人来。这是一种判罚苦役的生活。他甚至连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没有。(选自《名人传》)
8、学校公众号要制作一组关于“二氧化碳如何人工合成淀粉”的科普推送,以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参与制作,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提示:建议先浏览全文,再读文后题目,根据答题需要,选择重点内容阅读。)
【材料一】
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这两个表面上看好像没有关联的东西还能进行转化?
中国科学家历时6年多的科研攻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北京时间9月24日凌晨,由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导完成的人工合成淀粉重大科技突破进展成果论文,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从而为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生产的工业车间制造“打开了一扇窗”。
(《重大突破!二氧化碳能人工合成淀粉了,火星或能变成粮仓!》选自“科学鱼”2021.09.25)
【材料二】
【甲】
人工合成淀粉样品具体的合成路线是:科研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联合大化所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一(C1)化合物,然后通过设计构建碳一聚合新酶;依据化学聚糖反应原理将碳一化合物聚合成碳三(C3)化合物,最后通过生物途径优化,将碳三化合物又聚合成碳六(C6)化合物,再进一步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C6化合物)……最终通过核磁检测,该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也就是两者没有区别。
《中科院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以后能喝西北风了》(选自“科技每日推送”2021. 09.28)
【乙】
传统的淀粉主要是通过农业种植和自然的光合作用形成淀粉,需要60步生化反应,看这个:6CO2+6H2O(光照、叶绿体)→C2H2O6【(CH2O)n】+6O2.如今二氧化碳只需要11步就能人工合成淀粉了。大家的DNA动了没?二氧化碳能合成淀粉一直是理论可行,而动手操作是第一次,妥妥的梦想照进现实,空手套白面粉。在此之前,科学家成功把二氧化碳合成为葡萄糖,但却在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面前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这么复杂的合成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公式理解,水+二氧化碳+电=淀粉。光伏电水解产生氢气,再利用催化剂将氢气还原成甲醇,接下来将这样的碳一化合物聚合到多肽化合物,就能拿捏住淀粉了。涉及到的化学本质就是最简单的还原、缩合、重排、聚合。这酿酒一样的过程,让科学家们坐了六年的冷板凳。他们从重新设计自然代谢途径开始,让自然淀粉复杂的合成过程简约至只有11步,其中有一个难题,就是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甲醇合成淀粉的生命过程,也就是说不存在C1—Ca这三个过程的催化酶。没有怎么办?自己改造啊。科学家们挖掘改造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31个物种的62个生物酶催化器,最后使用十个酶催化剂将甲醇转化为淀粉,甚至可以造出易消化的支链淀粉和消化慢、升糖慢的直链淀粉。这样,人工合成的淀粉不仅转化效率高,营养品成分和自然生产的淀粉一模一样。
(《二氧化碳是如何变成淀粉的?》选自白小丸ouo)
【材料三】
采访提纲 | |
采访对象 | 论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 |
采访目的 | 了解成功背后研究人员潜心科研攻关的故事 |
采访方式 | 电话采访 |
采访问题 | 问题1:马所长,恭喜你们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请问你们第一次成功合成淀粉是什么时候?首次看到“淀粉蓝”,您有什么感受? 问题2:马所长,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请问您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当时有没有想过放弃? 问题3:马所长,在您看来,这项研究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有什么意义? |
【新闻标题我来拟】
【1】针对“中国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这一重大科学突破,相关媒体纷纷进行报道。你认为下列哪一个选项最适合做这篇推文的标题?请说明理由。
A.从0到1!我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B.逆天科技,西北风能喝了?中国首次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轰动全球
C.水+二氧化碳+电=淀粉——我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工合成淀粉知多少】
【2】“人工合成淀粉知多少”板块需要介绍二氧化碳如何人工合成淀粉的相关知识,小诸收集了材料二中【甲】【乙】两段文字,你会将哪一段文字放入推文,请简述理由。
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与专家面对面】
【3】在“我与专家面对面”板块,小诸决定电话采访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请你从“提问技巧”的角度,对材料三中的采访问题做出评析。
提问技巧:①采访问题要紧扣采访主题,从多角度和多层面提问; ②提问要有逻辑性,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由主及次; ③在正式采访前,可稍做铺垫,拉近双方关系。 |
【热点话题我来评】
【4】“互动板块”中收到了如下网友的评论,请读下图,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回复他的评论。
美国科幻片《火星救援》中,主人公靠在火星上种土豆维持生命,有了这项技术,未来我们登陆火星,是不是就不用像主人公那样种土豆了?
回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文。
题目:沟通
作文要求: (1)要自由、有创意她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