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双鸭山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 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C. 公交司机吴斌同志舍己救人的壮举,让获救的市民们耿耿于怀,一生难忘。

D. 这伙人伪装成政府工作人员,到处招摇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避免防止溺水事件再次发生,教育部向中小学生的家长们发出了紧急通告。(把“再次”改为“不再”)

B.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从而才能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直到最后锤炼自己,成长自己。(修改:将“认识自己”与“发现自己”位置互换)

C.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修改:删去“使”)

D. 近年来,面对国内彩电市场严重滞销的不利形势,长虹电器集团恪守“韧性、信心、开放”的创新观念,在竞争中一下子取得了优势地位。(“取得”改为“占据”)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涡(xuán)       褓(qiǎng)       顶(qióng)       天衣无(fèng)

B.颠(bǒ)       (jìng)       时(shà)       词夺理(qiǎng)

C.怠(xiè)       (bǐ)       杀(tú)       而至(zhòng)

D.回(yū)       徨(fáng)       漫(mí)       神迷(xuàn)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借景抒情,全篇流露出作者快乐的心情,以及对大自然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B.文章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的概貌。

C.第二段写潭中之景,着意描写游鱼和潭水,动静结合。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诗歌鉴赏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李希烈叛军占据随州(今安徽随县),刘长卿正为随州刺史,失州而流落江州(今江西九江),后应辟入淮南节度使幕。②优诏:言予以优待的诏书。意指贬官后又被召回朝廷。

【1】下列与本诗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A.《赠从弟》

B.《龟虽寿》

C.《赤壁》

D.《钱塘湖春行》

【2】颔联以景传情,情从景出,请结合意象描绘画面。

【3】尾联中“风波”一语双关,品析其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诗文默写

(1)   ,化作春泥更护花。

(2)   ,铜雀春深锁二乔。

(3)夫战,勇气也。    

(4)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5)《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名句是  

(6)《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以警句形式道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本质的句子是:    

(7)《观刈麦》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独特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⑴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填写表格。

昆虫名称

昆 虫 特 点

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螳螂

善于利用“___②____”制服敌人。

以结婚为它生命的唯一目的,并且是一个无人可比的禁食者。

 

⑵下列关于名著内容和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A.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成的十卷本科学巨著《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B.红军大学的校长林伯渠是一个年仅二十八岁的指挥员,他身经百战,却从未受过伤,以“短促突击战创始者”著称。

C.红军在井冈山时期提出了四个游击战术口号: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

D.卞毓麟《寂静的春天》于1962年出版,对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提出了质疑,指出了农药的使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E.纪实作品的基本原则是真实,王树增的《长征》就是以档案、史料、采访等为依据写成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⑵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⑶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⑷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⑸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这部分内容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3】选段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思考: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推崇备至?这给你什么启发?

链接材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几千年来天气物候文明的精华。最近读美国人明恩溥(1845—1942)《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他就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推崇备至。此公十九世纪后半期在山东底层农村传教二十多年,是他上书并游说美国总统和议会放弃庚子赔款,转用于在中国开办教育。众所周知,这其中就包括清华大学前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他说:“新英格兰没有气候,只有各种天气的样本”,可是“在中国,冷热交替现象不像我们合众国所见的那样无法预测,毫无规律,而是平稳有序,符合一个古老的家长制。……这个帝国的历书是否在其广袤的疆域里处处行得通,我们无从知晓,但在我们碰巧熟悉的诸多地区,它确实是一种报信服务。在‘立春’那一刻,春天来临。我们注意到,好几年‘立秋’那一天,人们可以感到天气有所变化,之后就不再有夏天的暑热了。霜冻不会毫无规律地突然降临到一年的每一个月份——各个民主国家里这种情况过于频繁——中国的日历在二十四节气中定下一个‘霜降’。几年前,这个节气是10月23日。这天之前,一点轻微的霜都见不到,而这天早晨,地面上盖上了白霜,之后天天如此。我们注意观察了几年,发现其正确程度总在三天之内。”

“在中国,不仅没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合情合度,有灵性的动物也是如此。好几年,我们都注意到,早春的某一特定的日子,窗框上有几只苍蝇,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见到苍蝇了,每次,我们都极有把握地翻开这个帝国的历书,证实这一天的确是‘惊蛰’。”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命题作文

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些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会让生命感动,会让生活精彩……

请以“往事并不如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考生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