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胆怯(qiè) 颁发(bān) 仲裁(zhōng) 横柯上蔽 (gē)
B.燥热(zào) 溃退(kuì) 粗糙(cáo) 飞漱其间(sù)
C.沿溯(shù) 禁锢( gù) 教诲(huǐ) 杳无音讯(yǎo)
D.要塞(sài) 滞留(zhì) 佃农(diàn) 黯然失色(àn)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先后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其中,《故乡》选自《呐喊》.
B. 老舍,原名舒庆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他的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C. 新闻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D. 毛泽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通过托尔斯泰的一幅“肖像画”,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展示了他灵魂的高贵。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介绍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C.《与朱元思书》作者是南朝齐梁陶弘景。全文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富春山水图,抒发了对世俗官场、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和对友人的规劝,表达了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D.《背影》叙述的是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从平凡的事件中,表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逊(sùn) 深恶痛疾(wù) 诘责(jié) 深谋远虑(máo)
B.滞留(zhì) 窒息(zhì) 风雪载途(zǎi) 吹嘘(xū)
C.素湍(tuān) 炽热(chì) 镌刻(juān) 殚精竭虑(dān)
D.鲜腴(yú) 胆怯(què) 养怡(yí) 经纶世务(lún)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过华清宫①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②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在骊山修建的行宫。 ②妃子:指杨贵妃。《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1)请赏析诗歌三、四两句。
(2)本诗与杜牧的另一首诗《赤壁》运用了相同的写法,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6、背诵默写
(1) ,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的诗句是: , 。
(4)遥望明月,思念亲人,共同祝福,人们不禁会吟诵起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 。”
(5)《赤壁》一诗中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是: , 。
7、请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内容,完成对人物的形象速写与性格特征的概括。
①彭德怀 ②朱德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编自《学习时报》)
【1】下列对“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 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B. 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C. 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 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2】下列对“阅历与读书”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 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倾向,甚至关系到读的效果。
B. 阅读时,阅历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作品的解读。
C.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D.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这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和意义,然后阐明阅历与经历的区别。
B. 阅历和读书相辅相成。阅历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读书能力;读书可以获取新知识,拓展阅历,提高能力。
C. 个人的阅历与其年龄无关,只要有理性的经历就会形成一定的阅历。
D. 培根认为的“用书之智”,是指在亲身体验、躬行践履后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的能力,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表现。
9、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又云“天道酬勤”,华罗庚教授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辛勤的劳动,没有努力的耕耘,就不会有丰富的收获。请以“耕耘与收获”为话题,自拟题目(不能照搬话题),写一篇700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