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大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春天城内草木茂密幽深,整个城市充满着荒凉凄惨的氛围。

B.颔联借花鸟写人的感觉,花为诗人伤心流泪,鸟为诗人心惊胆战。

C.颈联写出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等家人的强烈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感人。

D.尾联中“搔更短”、“不胜簪”饱含了诗人伤时忧国、悲己思亲之情。

2、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xǐng)     静(tián)       (qiāo)     薄冰(lǚ)

B.辈(háng)     (sòng)       (ké)        然而止(jiá)

C.子(méi)       然(qiāng)     (mò)        词夺理(qiǎng)

D.神(kān)       旋(wō)          (qiáo)     作样(mú)

3、阅读理解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唐]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对上面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颔联直抒胸臆,作者用两人都是“宦游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减轻朋友的悲伤孤独之感。

B.【乙】诗领联中“空”字,不仅点出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C.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其中都有“沾巾”的情节,借以抒发送别的惆怅悲伤的情绪,表现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D.两首诗感情基调不同,【甲】诗“天涯若比邻”使“状别”意浓,而【乙】诗“相思愁白蘋”是“伤感”直露。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部电视剧中的战争场面惊心动魄

B. 亚太地区各种自贸协定、倡议常常让非专业人士眼花缭乱

C. 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D. 大多数家族企业是由核心人物白手起家,通过艰苦奋斗成就一番事业的。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请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春兴》前两句描写杨柳深绿,残花落尽,流莺婉转,这是典型的暮春图景。

B.《春兴》写和煦的春风不断吹送故乡的讯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这是想像。

C.《清平乐·别来春半》选取了春季典型的意象,如:落梅、春雪、雁群、春草。

D.《清平乐·别来春半》中“清平乐”是词牌名,“别来春半”是题目。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答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文段中“远征”指什么?在这次行动中,红军经受了哪些困难?请写出两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圈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撤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裁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自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初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罩瓶蜃空,却诗酒作伴,怡然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12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像慨就义;抗战时期的西南后方,无论文人政客或是贩夫走卒,无不吟诵着他们的豪迈诗属,中国人民因而在艰难时世中维持着不屈的抗争意志。这些历久弥新的诗属铸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2021.12,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请作出选择并阐述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因为热爱,袁隆平几十年守望稻田,为解决中国粮食自给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因为热爱,邓稼先为了一个使命,他选择了为祖国隐姓埋名 28 年,把全部才智和精力都贡献于深爱的国家; 因为热爱,杨利伟怀揣着梦想,千锤百炼,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相信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因为出于热爱,而为之付出努力的经历吧!

请以“因为热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2)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