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要求填一填。
1.“新鲜”一词的意思有:①没有变质,也没有经过腌制、干制等;②稀罕,新奇;③(事物)出现不久。“那消息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了”一句中“新鲜”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2.“欲将轻骑逐”中的“骑”读音是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3.“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
山______地______ 人______人______ ______天______地
人______鼎______ 风______浪______ ______头______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图片,按要求填空。
看到图中_____________的两座山,我想起本课所学的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
通情(_____)(_____) 事到(_____)(_____)
(_____)头(_____)气 唉(____)叹(_____)
①他口口声声说他一定帮忙,然而_______________他却什么也不帮。
②小丽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我们都喜欢和她一起玩。
5、看拼音,写字词。
暖风轻fú(_____),万物复苏。小xī(____)叮咚,yuān yàng(_________)戏水;lú yá(_________)钻出地面,草地fàn(______)起绿波,小燕子lüè(______)过湖面,也来còu(_____)热闹,他们呼朋引伴,jù jí(________)在一起,好一个春天的盛会。
6、阅读寓言诗,完成练习。
鸡生金蛋
有人养的母鸡,据说十分神奇;
每天生个金蛋,已经生满一篮。
有人起初喜欢,后来就觉不满;
一天只生一个,感到很不耐烦。
他想鸡的肚子,一定装满金子;
要是把它剖开,一次就发大财;
他就把鸡杀死,立刻后悔不止;
里面啥也没有,只有一些鸡屎。
【1】读这则寓言诗,我想到的成语是( )。
A.守株待兔 B.朝三暮四 C.杀鸡取卵 D.画蛇添足
【2】养鸡人为什么会把鸡杀死?杀死后,他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养鸡人,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阅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_______,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2】诗句中“______”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_______”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句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8、阅读。
稚子弄冰
宋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稚子:小孩子。②钲:古代行军时用的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③磬: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稚子_____________ 金盆_________ 玻璃___________
【3】“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4】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一读下面这句诗,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浮现的画面,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乐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密西西比河的风光
密西西比河两岸( )。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处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的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 ),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两岸风光
东岸的风光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河边、山巅,岩石上、幽谷里,各种颜色的树木花草,散发着各种气味。大树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在树下交错生长,往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它们从槭树延仲到鹅掌楸,从鹅掌楸延伸到蜀葵,形成无数洞穴、无数拱顶、无数柱廊。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木兰树在丛林之中挺拔而起,耸立着它静止不动的锥形圓顶;它树顶开放的硕大的白花,俯瞰着整个丛林。除了在它身边摇着绿扇的棕榈,没有任何树木可以同它媲美。
丛林中无数的动物,更给这个世界带来魅力和生气。在小路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酩酊的小熊,在榆树的枝丫上蹒跚;群鹿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麻雀般大小的弗吉尼亚鸽从树上飞下来,在长满红草莓的草地上来回走动;黄嘴的绿鹦鹉和火焰般的红雀在柏树顶上飞来飞去;蜂鸟在佛罗尼达茉莉上( );而捕鸟为食的毒蛇倒挂在树枝交织而成的穹顶上,像藤蔓一样摇来摆去,同时发出阵阵嘶鸣。
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 ),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鸟喙啄击橡树干的笃笃声,野兽穿越丛林的沙沙声,动物吞噬食物或咬碎果核的咂咂声;潺潺的流水、啁啾的小鸟、低哞的野牛和咕咕叫的斑鳩使这荒野的世界充满一种亲切而粗犷的和谐。如果一阵微风吹进这深邃的丛林,摇晃这些漂浮的物体,使白色、蓝色、绿色、玫瑰色的生物混杂交错,使所有的色调浑然一体,使所有的声音汇成合唱,那是多么奇伟的声音,多么壮观的景象!可是,对于没有亲临其境的人,这一切我是无从描绘的。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踌躇满志 万籁无声 风光旖旎 熠熠发光
【2】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些在树间攀缘的藤蔓常常迷失方向,它们越过小溪,在水面搭起花桥”中的“它们”指______;“越过”“搭起”这两个词语写出了植物的_____(静态 动态)美,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主要有什么不同?
西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天地
黄继光
敌人发现他们了。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顶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制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顽强——( ) 惊天动地—( )
2.把描写敌人火力密集猛烈的句子用“ ”画出来。
3.黄继光肩负着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这是因为一个战士 了,另一个战士也 了。
4.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这是黄继光第二次站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枪口,保证了战士们前进
B.情况非常危急,黄继光用牺牲自己来保证战斗的胜利
C.黄继光再次尝试着寻找机会完成任务
5.“惊天动地”在这里是形容 的声音非常大,这是因为战士们 。
11、美文选读
野鸭
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现,故意藏在那儿的,就用树枝轻轻地(拨、拔)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她却一动不动。我觉得奇怪,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赛、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捎捎)张开,一条腿伸向后面。在她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就把这只死鸭提起来。果然,在她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有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十三只。
我把她仔细地看了一遍,在她身上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糟)受暴力的迹象。从她身上的各种情形来看,她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是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我望着这只野鸭 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 这种深沉的爱 多么感人肺腑啊
太阳已经落山了,我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坑,把野鸭放进去,用泥土把她埋起来,再用手帕把十三只蛋包好,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1】划去( )内不正确的字。
【2】给课文第五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课文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发现死鸭→猜测死因→掩埋死鸭。关于野鸭的死因,作者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体现野鸭与暴风雪搏斗的词句,用“——”画下来。
【5】①文中的人称本应用“它”来称呼野鸭,却用了“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我”掩埋野鸭,包好十三只蛋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野鸭这样做值得吗?从野鸭身上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段一:
大象为什么会报复人呢?
因为大象是一种高等动物,它不仅十分聪明,而且有着很强的记忆力。大象虽然敦厚柔顺,但它毕竟是兽类,一旦遭到伤害,它就会野性发作,发疯似的向人进攻。若当时无法还击,它会把仇记在心里,伺机报复。
同学们,以后遇到大象时,一定要注意多给大象一些友善,千万别惹大象生气。
文段二:
我们用“一窝蜂”来形容乱糟糟的场面。可是通过实验,我们清楚地看到黄蜂进出蜂巢的情况:黄蜂们虽然进进出出,飞来飞去忙碌不已,但很有秩序,从未发生冲撞,并且它们严格地遵守“交通规则”——一律靠左行。后来,实验者把盒子里的通道缩小,只可容两只空身的黄蜂进出,可是黄蜂们还是井然有序。那些空身的黄蜂会主动地把地方让给叼食物的黄蜂,而出去的黄蜂会爬到通道的竖壁上,以节省空间。
文段三:
虎、豹等肉食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前侧,两眼的视野部分重叠,且具有较好的立体视觉,不仅能看清楚物体,还能很好地分辨周围物体的前后位置和距离,这样的眼睛利于追捕猎物。牛、羊等食草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两眼的视野互不搭边,总的视野比较宽阔,加之对动的东西特别敏感,这样的眼睛利于及时发现前来偷袭的天敌。例如,野兔的眼睛就能同时看到前后左右的东西,在向前夺路逃命时,也能监视背后追赶的敌人。
【1】读上面的语段,填一填。
(1)大象会报复人是因为它有着很强的__________。
(2)黄蜂进进出出很有秩序,____________——一律靠_____行。
(3)虎、豹等肉食动物两眼的视野部分________,利于________;牛、羊等食草动物两眼的视野互不搭边,利于及时发现_________;野兔的眼睛能同时看到前后左右的东西,逃命时能监视_________。
(4)三个语段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动物独特的本领,让我们了解了关于动物的有趣而奇妙的知识,动物们真________。
【2】摘抄一个文段中的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语段分别介绍了动物的奇妙之处,请连一连。
大象 有很强的记忆力
黄蜂 两眼的视野很宽阔
牛、羊、野兔 进进出出很有秩序
13、课外阅读。
彭总的故事
彭德怀同志常说:“工农群众养育了我们,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群众。”他经常深入群众,和群众在一起,他最反对脱离群众。‖
有一次,我对彭总说:“北海公园的风景很美,游人很多,咱们也去玩玩吧。”他听了很高兴,笑着说:“好,今天下午,我们也去逛逛。”
我按警卫部门的规定,把彭总几点钟到的事报告了有关部门。傍晚,我们一到公园门口,他看到一块“休息”的大牌子,又看了看几个迎接他的公安人员,问我:“你搞了什么鬼?”彭总怒了,我不想辩解,彭总冲着我说:“挂起休息的牌子,把群众挡在公园外,让我一个人玩,这不是要我脱离群众吗?”
几个公安人员说,他们是奉上级命令闭园接待首长的。彭总说:“这么大的公园,为什么我来了,别人就不能来?在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怎能有这样的规矩?”说着,他返身走出了公园。‖
彭总喜欢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在一起,他最反对的就是脱离群众。
【1】文章已用“‖”分为三部分,请概括第二、三部分的大意。
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彭总喜欢热闹,他觉得游人多才能玩得有趣。
B.彭总平易近人,处处深入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14、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有志不在年高。”芦花村的孩子们,雨来的好朋友铁头和三钻儿几个人,听到枪声都呜呜地哭了。
【1】文中“AABB式”的词语是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作者再次写还乡河的景色,目的是 。
【3】对文中画“﹏﹏”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人们对雨来的赞扬。
B.年龄大了一定有志气。
C.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深深感动、激励着芦花村的人们。
【4】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5、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这点小事还用别人帮忙?
____________________
16、例:天空飘着气球。(晴朗的 彩色的)
晴朗的天空飘着彩色的气球。
校园里传来笑声。(美丽的 欢快的)
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泉眼涌出了一股水流。(把句子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里 闪闪发光 水罐 跳出 大钻石 的 七颗(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家的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虽然我一直找借口想出去,但是到底也没有得到妈妈的允许。(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照样子,写句。
例1:整块奶酪都被你吃光了。
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__。
例2: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小鸟飞到树枝上。___________________
例3:风娃娃把云吹成了小白兔。
风娃娃把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词语排成一句通顺的话,并加上标点。
为什么 呢 人们 风娃娃 要责怪
____________________
松鼠 住在 山上 和 一座 小熊
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改为转述句)
(2)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改为陈述句)
(3)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缩句)
(4)云雀在树上叫。(改为拟人句)
21、习作。
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带给人们愉悦的心情,还可以带给人们清新的空气,美好的享受。可是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不少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请你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写份倡议书。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和学校。
要求:①写出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②先写清现象,再分析其原因,然后提出解决的办法;③注意倡议书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