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
A.垂蔓(wàn)
B.脊背(jǐ)
C.眷写(téng)
D.擅长(shà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穷无尽 B.一只半解 C.失魂落魄
3、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的一组是( )
A.间隔(jiān)
B.侵略(luè)
C.允诺(luò)
D.拐弯(ɡuǎi)
4、将下列歇后语补充完整。
1.外甥打灯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山泊军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夫子搬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月的冰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____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jīnɡ tiáo zuì xínɡ bīn kè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6、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你想,翅膀是做什么用的?就是用来飞行的嘛! ( )
2.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 ( )
3.这小家伙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晃。 ( )
7、三字熟语我知道。
例:比喻幻想根本不能实现。(白日梦)
(1)比喻敷衍了事。( )
(2)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
(3)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 )
(4)比喻解雇。( )
(5)指工作时拖延时间。( )
8、在下面句中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1)食指的工作( )不如大拇指吃力,( )比大拇指复杂。
(2)( )孩子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 )难以回转身来。
(3)( )樱桃树和李子树都不大结果子,( )我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4)这个兵士( )说,( )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9、课外阅读。
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儿,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能不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儿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rú)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1】从文中找出表示下列意思的成语,写在括号里。
(1)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______)
(2)自己认为所做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心里很坦然。(______)
【2】仔细阅读短文后填空。
(1)文中可以用来解释“感恩”意思的一句话是:“ ”
(2)短文写了侄儿向 感恩,“我”向 和 感恩, 向 感恩。
【3】文中画线的句子意思是说( )。
A. 亲人之间,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
B. 亲人之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不必感恩
【4】请你用“ ”画出文中描写母亲因“我”的感恩而快乐的几个句子。
【5】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感触颇深。请你以“感恩”为内容,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圆明园的毁灭(节选)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 下至唐 宋 元 明 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读选文,在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读了文中加点的词语,让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文字包含着作者( )的情感。
A.痛惜、愤怒
B.自豪、赞叹
C.欣赏、悲愤
【4】本段用这么多的笔墨写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与课文的题目“圆明园的毁灭”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材料一:
我国城乡儿童阅读情况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国有2.5亿儿童,其中1亿在农村。《2022年乡村小学阅读状况调查报告》通过26万份调研样本呈现了他们的阅读现状:乡村小学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3.27本,这数字甚至不到全国同年龄段群体的平均水平(10.32本)的一半。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乡村小学生之所以看书更少,并非是因为缺乏阅读兴趣,上述报告数据显示86.7%的人都表示喜欢阅读课外书。其中有近半数(46.7%)表示喜欢阅读,“但不经常看”。喜欢但不经常看,这看似平淡的表述背后可能是无数“求而不得”的故事。图书资源短缺成为乡村儿童阅读受限的首要原因。调查显示,74.58%的乡村儿童在“阅读受限”的原因中选择了“图书设施不足、资源有限”。接近一半以上的乡村儿童,居住地3公里内没有任何图书设施(如,书店、公共图书馆、移动书屋等)。仅有的书店多以教辅类书籍为主,同时,受家庭经济状况和认知所限,很多父母给孩子买的书也多是习题集、作文书。
【1】根据两则材料,你同意以下说法吗?同意打“√”,不同意打“×”。
(1)乡村小学生看书更少,是因为他们缺乏阅读兴趣。( )
(2)74.58%的乡村儿童认为他们“阅读受限”的原因是“图书设施不足、资源有限”。( )
(3)接近一半以上的乡村儿童,居住地3公里内没有或只有1家图书设施。( )
(4)很多乡村儿童的父母大多会从孩子的阅读兴趣出发,购买习题集、作文书。( )
【2】小明同学在阅读完两则材料后进行了梳理,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乡村小学生阅读情况分析 (1)阅读现状:______ (2)主要原因:______ |
【3】我校组织学生和乡村小学开展“手拉手”爱心阅读帮扶活动,面向全校同学募捐图书。如果是你,你愿意捐出哪本书?请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或阅读收获等角度出发,写下你的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我最棒。
①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爹娘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②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③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好,我这就走!”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④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里。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⑤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他从没听见过这个声音。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⑥老牛真会说话了!
⑦牛郎并不觉得奇怪,像是听惯了它说话似的,就转过身子去听。
⑧老牛说:“明天黄昏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里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⑨“知道了。”牛郎高兴地回答。
【1】“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哥哥为什么要“装得很亲热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
【2】怎么理解“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
【3】离家后,牛郎是怎么生活的?用“ ”画出。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老牛真会说话了!”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____的语气。
13、课内阅读
两茎灯草
①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咽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大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因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那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擦擦——( ) 医生——( )
挂念——( ) 立刻——( )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严监生的( )描写。
A.外貌
B.语言
C.动作
D.心理
(3)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头,大家纷纷猜测其中的含义,请概括着写下来。
大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侄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奶妈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严监生临死时伸着两个手指头不得咽气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他是个________的人。
(5)结合选文联想严监生的日常生活,写出一个可以体现他性格特点的生活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白鹭(节选)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______,减之一分则嫌______,素之一忽则嫌______,黛之一忽则嫌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话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白鹭的______。
【3】作者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时,先从整体入手,写它的______、______,再写______和______,这种从整体到部分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你认为哪种动物是美的?仿照这段话的写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晕——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如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但对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达 80%。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 “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一6小时内会出 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1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每项答案不超过5个字)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第3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__________。
(3)举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 )
A、人们对晕有浓厚的兴趣
B、晕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C、晕可以分为“短晕”和“长晕
D、并不是所有的晕都有风雨之兆
16、课外阅读。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住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会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讲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他还在各种花旁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有滋有味。第二,他喜欢描画。那时候没开设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薄的纸,蒙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这对他以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要玩得有趣有益。
【1】从文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聪明伶俐——______ 专心致志——_____
【2】我们阅读时应学会作简要摘录或批注。仿照下面摘录描写鲁迅小时候如何玩描画的有关词语的样式,从文中找出描写他种花时有滋有味的有关词语并写下来。
他喜欢描画:买纸→描人物、房屋→订成小册子
他喜欢种花: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读了这篇小短文后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
17、阅读
窃读记(节选)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片花绿封面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填空。
(1)“安心”、“担忧”都是表示心情的词语。
“我”安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担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节选课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认真地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是比喻句吗?是的打“√”,不是的打“×”
(1)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______
(2)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______
(3)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______
【3】用“____”标出“我”进书店时动作的词语,想想可以换什么字,换字后,意思是否和原意一样。
【4】请你帮“我”体会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思考题。
麋(mí)鹿
①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飘浮在黄海滩涂上。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不知从何处传来人的脚步声,警觉的麋鹿立即蹦跳着遁(dùn)入草丛……这是在著名的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出现的一幕。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 饲养)的理想场所。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②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③与其他鹿科动物一样,麋鹿是一种草食性哺乳动物。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两百千克,角长达10厘米,每两年脱换一次。雌(cí)麋鹿没有角,体形较小。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长尾巴用来驱赶蚊蝇,以适应沼泽环境中的生活。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它们常在水中站立、跋涉、觅食,甚至连隆冬季节也不例外。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④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他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每胎仅产一仔。雄性小鹿两岁时长角分叉,六岁时叉角才发育完全。
⑤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了。1865年,有人在北京南郊发现了一百二十只麋鹿,并撰文向全世界介绍。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 相继)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动物园里展出。1900年,“入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è)运,有的被杀戮(lù),有的被装上西去的轮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⑥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陆续 相继)死去,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放养 饲养)的十八只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到1967年,这里的麋鹿已增加到四百多只,并向各国输出。至今,全世界麋鹿总数估计已经超过两千只。
⑦1986年8月,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三十九只选自英国七家动物园的麋鹿返回故乡,被送到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颠沛(pèi)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如今,这群珍异动物正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yǎn)后代,茁壮成长。
【1】联系上下文理解括号里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并在下面画“√”。
【2】判断: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错误的画“×”。
(1)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作“四不像”。(____)
(2)麋鹿的尾巴是动物中最长的。(____)
(3)雄麋鹿没有角,体形较小。(____)
(4)麋鹿的长尾巴和宽大的蹄子都和湿地环境相适应。(____)
(5)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的珍稀动物麋鹿的特点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____)
【3】读一读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麋鹿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看不见的爱
夏季的一个傍晚,天色很好。我出去散步,在一片空地上,看见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和一位妇女。那孩子正用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弹弓打一只立在地上、离他有七八米远的玻璃瓶。
那孩子有时能把弹丸打偏一来,而且忽高忽低。我便站在他身后不远,看他打那瓶子,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这么差的孩子。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那孩子便把石子放在皮套里,打出去,然后再接过一颗。从那妇女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她是那孩子的母亲。
那孩子很认真,屏住气,瞄很久,才打出一弹。但我站在旁边都可以看出他这一弹一定打不中,可是他还在不停地打。
我走上前去,对那母亲说:“让我教他怎样打好吗?”
男孩停住了,但还是看着瓶子的方向。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怔住了。
半晌,我喃喃地说:“噢……对不起!但为什么?”
“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
“呃……”我说,“可是他……怎么能打中呢?”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我沉默了。
过了很久,那男孩的频率逐渐慢了下来,他已经累了。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我慢慢发现,这孩子打得很有规律,他打一弹,向一边移一点,打一弹,再移点,然后再慢慢移回来。他只知道大致方向啊!
夜风轻轻袭来,蛐蛐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那由皮条发出的“噼啪”声和石子崩在地上的“砰砰”声仍在单调地重复着。对于那孩子来说,黑夜和白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又过了很久,夜色笼罩下来,我已看不清那瓶子的轮廓了。“看来今天他打不中了。”我想,犹豫了一下,对他们说声“再见”便转身往回走去。
走出不远,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精致—(_______) 沙哑—(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我”散步时站住看男孩用弹弓打瓶子是因为“我”还没有见过打弹弓打得这么差的孩子。
“我怔住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我沉默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说的话。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 ”的句子,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小男孩?选两个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男孩的爱?请用“ ”画出来(至少画两处)
【6】文中的小男孩是个盲童,他能用弹弓打中瓶子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7】当听到清脆的瓶子的碎裂声时,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会发生什么变化?展开想象,把最后一段补充完整。
【8】“夜风轻轻袭来,在草丛中轻唱起来,天幕上已有了疏朗的星星。”这句话是环境描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将下面的直接引语改成间接引语。
1.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将下面的“把”字句换成“被”字句,“被”字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把那块银元掏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伯父把两本书送给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被他说得面红耳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桂花纷纷落下。(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文。
你在生活中肯定遇到过难题,而且自己解决不了的还需要寻求帮助。以“感谢”为题,感谢在生活中帮助过你的一个人。
要求:不少于500字,语句通顺。书写认真,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