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巴中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诗中人物形象,下列诗句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甲、迁客逐臣 乙、游子思妇 丙、戍卒征夫

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②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③解识行人今古恨,路边惟有短长亭。

④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⑤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A. 甲:①④ 乙:③⑤ 丙:②⑥   B. 甲:①⑥ 乙:③④ 丙:②⑤

C. 甲:③④ 乙:②⑤ 丙:①⑥   D. 甲:③⑥ 乙:②④ 丙:①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也  聪:聪明

其文约,其辞 微:简约

B.皭然泥而不者也  滓:渣率

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继承

C.则反本  穷:处境艰难

上官大夫见而欲之  夺:强取为己有

D.然亡国破家相随  属:属于

迩而见义远  类:类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时间拖得越久,就会给侦破工作造成更大的麻烦,专案组决定,通知刑警大队立即采取行动。

B.为繁荣杂文创作,本刊届时将邀请界内嘉宾举行庆典暨杂文笔会,切磋杂文创作、杂文刊物的编辑及其市场走向等问题。

C.他一贯讲究构图。这幅画中,细长的双腿的仙鹤、雪白而苗条的白鹤,与人物和环境十分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毫无零乱之感。

D.能否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人心向背的大题,我们必须坚持,决不能动摇。

4、下面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题目是“谈中国诗”,“谈”而非“论”,表明其行文风格,并非板着面孔讲话,而是“炉边夜话”一般的聊天。

B. “中国诗”,规定了“谈”的内容,也关涉谈的方法,应与“非中国诗”比较而谈。

C.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知识面狭窄,就不能正确理解诗的内容。

D. 作者认为,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她五官匀称秀丽,眼稍嫌小,但_________,仍是一张美丽的脸蛋儿。

②德才兼备固然好,可这种人不多,大多数人是_________,各有短长。

③这件事的真相还不清楚,你先别_________。

④心中没有戒律,说话就__________,做事就无法无天。

A.瑕瑜互见   瑕不掩瑜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

B.瑕不掩瑜   瑕瑜互见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

C.瑕不掩瑜   瑕瑜互见   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D.瑕瑜互见   瑕不掩瑜   信口开河   信口雌黄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中国文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绘画创作的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所崇尚和追求的。

B.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诗人的思考方式,通过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所创作的很多作品被后人惯称为“文人画”。

C. 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的一些绘画理论,将表现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D. 中国画家的创作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感情色彩更浓厚,更纯洁、透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布袋和尚图》《泼墨仙人图》两幅画作以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

B. 中国文人画在具体画面处理中比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是因为后者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而前者还追求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C.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自己的画作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缘于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他们“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

D. 集诗、书、画于一体的中国文人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绝无仅有的地位,足以使其与晋唐书法、唐诗宋词比肩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板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以后,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程度,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B. 中国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一方面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艺术理念为要求,一方面又以拟人化手段将表现对象人格化,以追求作品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C. 中国文人画家在处理具体画面虚实关系基础上,提出“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D. 宋代米友仁、元代吴镇等中国文人画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思考方式,是他们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学养上往往都有高造诣的体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作者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强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学习的重要性,如果拿刀去刻东西,中途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作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用芳香与光泽的融会,比喻自己纯洁的品质水远不会亏减。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姜子牙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明君重用,从而实现内心抱负的愿望。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自己谪居偏僻之地,纵然面对良辰美景却难遣孤独之情。

(3)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学范畴,营造出一种“景中有思”的意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喻为蓬草与归雁,含蓄地表达了飘零之感。

(2)《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劣马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到达目的地。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琵琶女月夜独守空船的寂寞。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于这样妄自尊大的人,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驳斥、劝戒。

(2)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简要概括了山间四时之景,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人常把月光比作流水,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却以“积水”喻月光,已颇见才气,而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写月光下的影子更是颇具匠心,令人称绝。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写法”表达思亲之情,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

(2)生活中极少数留守儿童的家长喜欢“陪伴不够金钱补偿”,这种错误做法可以用《种树郭橐驼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准概括。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柳永《蝶恋花》里写感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的第二境。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盘陀岭驿楼

李德裕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

【注】①唐宣宗大中年间,牛党白敏中、今狐绹等得势。年已六十二岁的李德裕遭李党诬陷,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县)司马,他苦心经营的会昌之政,也被牛党一一翻案,因家前途不堪设想。此诗就是李德裕赴潮州途经盘陀岭时所作。②嵩少:指嵩山、少室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嵩少心期杳莫攀”写自己过去登嵩山、少室山的愿望但根本无法实现,表达出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B.第二句写诗人见到眼前“好山”,产生登山一开心颜的念头,“聊复”二字悲而含喜,凸显由悲转喜的心理。

C.第三句中的“南荒”,突出了将赴之地的遥远荒凉。“明朝”则从时间上把内心悲愤渲染得更加浓郁。

D.本诗是一首用感情凝成的诗。全诗一句一转,富有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两句感情激昂,含蕴丰富。

【2】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试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少好学,颇涉经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婞直,谓彧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伏见诏书以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是岁,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而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徒敦煌。杨素卒后,乃自申理,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选自《隋书·柳彧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

B.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

C.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

D.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彧为使所逼/度不得免/送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侍郎,本为宫廷近侍,后来一般用来称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所属各部的正职。

C.持节,古代官员或使臣外出时持有皇帝授予的节杖,以之为凭证,并且显示权威。

D.配戍,古代的刑罚。配,指发配,即流放到某地;戍,指戍守,即作为兵士戍守该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彧刚强正直,深受皇帝赞赏。他在朝廷上堂堂正正,正直敢言,高祖对此深表赞许,说他是“国之宝”,还因其家贫下诏给他建造住宅。

B.柳彧公忠体国,所做多矫时弊。隋朝初年风俗不良,柳彧竭力矫正,如他发现正月十五百姓的活动十分浪费钱财物力,就请求皇帝予以禁绝。

C.柳彧自尊自爱,不肯阿附权贵。右仆射杨素位高权重,为百官所畏,但柳彧奉旨审问他时却公事公办,毫无巴结之意,遭到杨素记恨。

D.柳彧治政有方,斥逐贪官庸吏。他奏请皇帝罢免了以和干子为代表的一批不通治政的武职刺史;巡视河北时,奏色了贪官庸吏二百余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2)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

【5】文中哪些事表现了柳彧忠于朝廷,勇于执法,不避权贵的品质?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有人说,当我们认为某些事“当然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反而是危险的。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