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阿坝州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李明对刚进门的小吴说。

B. 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C. 窦娥在刑场发下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三桩誓愿。用以 表明心中的悲愤和反抗。

D. 辛弃疾的词是以善用典故出名的。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2、下面是某市对三类人员使用微信情况的调查统计表

对上面图表蕴含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的三类人员中,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远超上班族和退休人员。

B.相较于在校大学生,上班族和退休人员更经常利用微信的阅读功能。

C.微信使用频率高,使用者已经产生依赖,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学习和生活。

D.建议微信使用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不要沉迷于微信的社交娱乐功能。

3、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就科学家而言,这句话既是对其科学建树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其人格价值的突出强调。

②这也是所谓学科学,首先要学做人的道理所在。

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④可见,具备良好的品格对科学家是何等重要啊!

⑤让我们铭记:一个有高尚人格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

A.③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③①④②⑤ D.①③④②⑤

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 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 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5、既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又曾在成都浣花溪畔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造纸的才女是(  

A.李师师 B.薛涛 C.鱼玄机 D.李冶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典例(2016·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3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4)复众人之所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庄周的典故,营造朦胧迷离意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3)柳永《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4)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短暂,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感到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但是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呢?韩愈的回答依然是“________________’’。

(2)《观刈麦》中,白居易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道尽了农人耕种之辛苦。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美好事物的凋零消逝写得很凄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美好事物的重现给人慰藉。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3)《诗经·氓》中描写女主角盼望见到心上人而未能如愿时的状态的一句是“________”;而见到之后,她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以周公自比,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殷勤接待人才,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两句卒章显志,是画龙点睛之笔。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此诗写于1130年夏,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龙钟:潦倒疲惫之态。③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寄身异乡,困居山中。

B.首联中的“阴晴”表面上是指天时,其实也是指时局。诗歌起笔于蓄势中暗藏深意。

C.诗歌对降临在山海之间的一场暴雨和雨后天晴进行了生动描摹,诗笔精细,感受深刻。

D.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并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抗金胜利,不顾个人利害的爱国情怀。

【2】雨中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形象鲜明,各具特点,请结合诗歌颔联和颈联的内容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郝质,字景纯,汾州介休人。少从军,挽强为第一。充殿前行门,换供奉官,为府州驻泊都监,主管麟府军马,与田朏将兵护军须馈麟州,道遇西夏数千骑寇钞,质先驱力战,斩首、获马数百。又与朏行边,至柏谷,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宣抚使杜衍、安抚使明镐连荐之,且条上前后功状,超迁内殿承制、并代路都监。大名贾昌朝又荐为路钤辖。

使讨贝州,文彦博至,命部城西。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彦博将斩千,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质自此益知名。

贼平,迁六宅使,历高阳关、定州、并代钤辖,驻泊副都部署,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马军殿前都虞候,加领贺州刺史、英州团练、眉州防御使。奉诏城丰州,进步军副都指挥使、宿州观察使。召还宿卫,改马军。英宗立,迁武昌军节度观察留后,加安德军节度使,为殿前副指挥使。神宗立,易节安武军,为都指挥使。元丰元年,卒,帝亲临其丧,赠侍中,谥曰武庄。

质御军有纪律,犯者不贷,而享犒丰渥,公钱不足,出己奉助之。平居自奉简俭,食不重肉,笃于信义。田朏不振而死,为表揭前功,官其一孙。在并州,与朝士董熙善,约为婚姻。熙死,家贫无依,质已为节度使,竟以女归董氏。自为官,不上伐阅,从微至贵,皆以功次迁云。

注:①钤辖(qián xiá),宋代武官名。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B. 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C. 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D. 回河上有亭甚壮/彦博虑/为贼焚遣/小校蔺千守/而质使千往他营度战具/千辞/质曰/亭焚/吾任其责/千去而亭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宋朝称为夏国,因为在中国西部,故又被称为西夏。

B. 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是直辖于中央的最高行政区域,高于府、州等,相当于明清时期的省。

C.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等死后,为赞颂其生平事迹而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死后被谥为“文忠”。

D. 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郝质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护送军需物资谥与西夏几千骑兵力战,他身先士卒,斩杀几百人,缴获几百匹马;后又在巡边时,在柏谷大败敌军。

B. 郝质言而有信,重情重义。回河上的亭子被烧之后,他到文彦博账下主动承担责任,曾经与董熙约为婚姻,董熙死后,家贫无依,他依然履行婚约。

C. 郝质治军严明,生活节俭。对触犯军纪的人,严惩不贷,但对部下的犒赏也很丰厚,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补贴,而他自己吃饭却从不吃两样菜。

D. 郝质历仕多君,均受重用。曾被破格提拔为内殿承制;英宗时,被授予殿前副指挥使等职;神宗时为都指挥使;死后,皇帝还亲临其丧。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敌堑道以阻官军,质御之于寒岭下,转斗逐北,遂修复宁远诸栅,以扼贼冲。

(2)质趋至帐下曰:"千之去,质实使之,罪乃在质,愿代千死。”彦博壮其义,两释之。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批批大国重器的涌现,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攀升。当然,这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青年们积极踊跃投身到科研事业中,他们不辞辛劳,将青春活力价值散发到为祖国添砖加瓦中去,他们心中的责任感是无尽的动力。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下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