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 ① 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 ② 害怕受到惩罚, ③ 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 ④ 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 ⑤ 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一切欲求的满足 ⑥ 不能挽救他人生的彻底失败。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只要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恶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还有 虽然 但是 正因 终于 可能
B. 毕竟 因为 所以 即使 都 皆
C. 总 不是 而是 不论 始终 都
D. 要 不但 而且 尽管 却 必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对世界做出的宝贵贡献,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得到各方面的响应、重视和解读,并日益凸显其价值和重要性。
B.时隔几年,柠萌影业继续着眼教育问题,以“高考”这一全民话题为引,以做一部洞察教育理念变迁与亲子关系的剧为目标,打造了新剧《小欢喜》。
C.拥有儿童文学阅读的童年,便有一生和文学亲近,童年的接触和喜爱最有可能延长为终身记忆和习惯。
D.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使得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
3、下列用横线连接的词全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A.延迟——耽误 光滑——粗糙 深不可测——一目了然
B.荒僻——繁华 孱弱——强壮 尽态极妍——丑态百出
C.遗憾——惋惜 蹂躏——践踏 漫不经心——专心致志
D.嫌弃——爱慕 涟漪——飘荡 孤陋寡闻——博学多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要做活在犹疑里的观望者——他们羡慕有更好的生活,渴望有最好的未来,却按兵不动,固步自封,在患得患失中错过了太阳又错过群星。
②国际足联秘书长布拉特宣布参加国际足联主席的竞选,欧洲足联主席约翰松也积极参与竞选,一时间,国际足联主席一职变得炙手可热。
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与日俱增,留学振兴祖国的理想主义色彩也逐渐消减,逐步演变成谋求个人发展的“捷径”。
④一个城市,无论高楼大厦多么鳞次栉比,马路车道多么宽阔平坦,如果走了半天却找不到一个便利店买瓶水,找不到一家餐馆各吃顿饭,那么这个城市就会成为鬼城、睡城。
⑤针对当前学生成绩良莠不齐的现状,学校决定实行走班制度,以保证每个孩子可以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下学习。
⑥浙江出台专项意见,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类型,在充分展现村庄个性的同时,采取不同的保护利用方式,让每个古村都各具特色。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③自是者不彰 彰:明显
④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⑤复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⑥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⑦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拙:不善于
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实:充实,填塞
A.①⑥
B.②⑦
C.③⑤
D.④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传承联大精神,找寻回归之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西南联大启示录》从采访摄制到播出历时3年时间,这又是您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关注的提炼,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当年为了“绝徼移栽桢干质”,清华、北大、南开等校南迁,西南联大应运而生。它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西南联大呢?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我不希望谁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联大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是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他们在此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显示出一种“中国文化人”的价值标准,即: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次之,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者,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南联大是“抗战”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而成,培养了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等“人杰”。
B.张曼菱认为西南联大是一部大学史、教育史、人文史,蕴藏了精神财富,迄今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发现得还不够。
C.称联大人是“集体的苏武”,因为他们演绎了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夕传统,他们的行动显示了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
D.作家张曼菱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最大的收获是作为从落后的云南走出来的游子,寻找到了灵魂回归故土的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教授参与管理学校,民主管理,以及学风比知识重要、保持自由活泼、思维活跃,激发创造等人文精神,都是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
B.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西南联大传承了5000年文明的文化精神,演绎和升华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气节”传统,文化命脉得以延续。
C.中科院那位只想着杨振宁等科学家的经历的博士生思想狭隘,张曼菱认为他没有人文基础所以成不了大师,他最终接受了她的批评。
D.张曼菱认为读书要耐得住寂寞,才能把书读好读通,读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与现实世界有距离,思想超越了同时代人,就免不了孤独。
【3】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提问是什么。综合文中记者的提问,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对比,表现莲髙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修养最髙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其不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____。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9、(1)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7)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1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物生光辉。
(13)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15)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
(1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两岸猿声啼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八月秋高风怒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不度玉门关。
(29)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沙鸥翔集,__________________;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说明生无所息,人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寄寓哲理,表现出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以微小的植物动物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话是:“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________________,忽焉在后。__________________,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2)闾阎扑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轴。(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3)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定风波·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文本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阅读上述文本选出对上述文本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文本一上阕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
B.文本一下阕写道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其中意外的转折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进一步反映诗人壮志难酬。
C.文本二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D.文本二“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不惧艰险,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2】两首诗词牌名同为“定风波”取此名又有平定叛乱的意思。请你根据上述提示,简要分析两首“定风波”的异同。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依律私杀耕牛者罪。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仅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寻拜监察御史。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细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B.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C.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D.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B.补荫,指通过考试对因故被取消荫封的官宦子弟予以补封,是我国古代一种选官制度。
C.待制,原为皇帝咨询近臣称号,宋时成为高级官员头衔,此处表示百姓对包拯的敬畏。
D.地券,旧时买卖或典当土地所立的契约,用以载明土地的面积、价格及坐落、四至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至孝守礼。为奉养父母,包拯多次辞官,父母亡故后,他依礼制守丧,守丧期满依然不忍离家就职。
B.包拯为官清廉。端州前任知州用大肆敛取的当地特产砚台进贡,包拯到任后立即终止了这一行为,离任后没带走一块砚台。
C.包拯刚毅正直。为解决河水泛滥问题,包拯不畏权贵,强行拆除贵族势力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最终疏通了河道。
D.包拯熟识军务。他一方面反对贿赂契丹,力主加强军备;另一方面建议分兵各州,训练义勇,节省开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2)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
【5】包拯侦破盗割牛舌案,令盗贼惊服。请你说说包拯的断案逻辑。
14、请以“走过初三这一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出现真实人名,校名;(3)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