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 “一滴香”是一种食品添加剂,营养价值不高,长期过量食用将危害人体健康,其成分之一为乙基麦芽酚(化学式为C7H8O3)。下列关于乙基麦芽酚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1个臭氧分子
B.乙基麦芽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0
C.该物质为氧化物
D.C、H、O的元素质量比为7:8:3
2、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的主要贡献是
A.测定铟、铱等原子量新值
B.发现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C.合成人工牛胰岛素
D.发现铈、锗等元素
3、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在不同时刻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8 | 10 | 2 | 21 |
反应中质量/g | 4 | a | b | 18 |
反应后质量/g | 0 | 10 | c | d |
A.c=14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d=15
D.参加反应的甲和丁的质量比为2:9
4、关于CO2实验室制取及检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制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检验CO2
D.CO2验满
5、空气质量日报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如图是武汉市某日空气质量日报。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露天焚烧垃圾会增加PM2.5的排放
B.空气质量指数越大,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可以保护空气
D.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排放会形成酸雨
6、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因此燃烧均能看到火焰
C.可燃性气体跟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易发生爆炸,所以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可能会发生爆炸
D.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因此有能量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7、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汽油挥发
C.冰雪融化
D.钢铁生锈
8、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利用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零碳甲醇是符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能源,是用焦炉气中的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而得,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废碳再生。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的化学式为
B.参加反应甲乙质量之比等于生成丙丁质量之比
C.该反应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D.参加反应的甲乙微粒个数之比为1:3
9、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
B.75%的医用酒精中,水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C.10%的氯化钠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依然是10%
D.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一定比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含有的溶质多
10、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1溶液,下图是某同学的实验操作,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配制溶液的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⑤④
B.a的作用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若③中游码读数为1.2g,则他称取的NaC1的质量为8.2g
D.按图2方法量取水的体积,若其他操作均正确,会使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1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过滤
B. 取固体药品
C. 滴加液体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12、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焰火为节日增添了欢乐氛围。制作焰火的以下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S
B.A12O3
C.KC1O3
D.KNO3
13、关于化学方程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反应物是H2O,生成物是H2和O2
B.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减少
C.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通电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D.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14、若从长江中取水并分析其成分,其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应该是
A.氢元素
B.氧元素
C.镁元素
D.钙元素
15、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如图装置(固定装置已省略)可验证燃烧的条件是
A.需要可燃物
B.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需要与氧气接触
D.无法验证燃烧需要的条件
16、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设计 |
A | 除去Zn中混有的少量Ag | 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
B | 鉴别NaOH固体和NH4Cl固体 | 取样,加入足量的水,观察是否溶解 |
C | 鉴别H2O和过氧化氢溶液 | 取样,加入MnO2,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
D | 除去FeSO4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SO4 | 加入过量锌粒,充分反应后,过滤 |
A.A
B.B
C.C
D.D
17、城镇经常建在河边,供居民用水,下列有关水的净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活性炭主要起过滤作用
B.将自来水进行消毒,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C.加入明矾可以去掉水中的异味
D.蒸馏水是硬水
18、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Na
B.H
C.
D.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②单质和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③等都含氧元素,都属于氧化物;
④在镁条燃烧实验中使用陶土网,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避免烫坏实验台;
⑤由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可以获得的信息只有三条;
⑥可燃冰属于混合物,是新能源;
⑦在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只有一种。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
C.④⑤
D.③⑦
20、近日,青青LB校园为全体师生点亮了冬日“多巴胺”。多巴胺的化学式为C8H11N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多巴胺属于化合物
B.多巴胺由碳、氢、氧、氮四个元素组成
C.一个多巴胺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多巴胺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21、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C.表示过氧化氢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表示2个硝酸根离子
2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滴加液体
C.读液体体积
D.倾倒液体
23、许多化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合理的方案、规范的操作、严谨的分析,是得到科学结论必备的要素。
【1】蜡烛的火焰分三层,是什么原因呢?小明提出“这可能与氧气含量有关”,这一叙述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发现问题
B.提出猜想
C.制订计划
D.收集证据
【2】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分子的性质实验”进行了改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实验中,B、C烧杯中的溶液都变成红色
B.图1和图2实验都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图2实验能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D.改进后的优点:节约药品,更环保
【3】已知一定质量的纯净物X跟6.4g氧气可进行充分的燃烧,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物质X的质量是1.6g
B.组成物质X的元素中,一定有C和H元素
C.物质X中C、H元素的质量比为3:1
D.物质X的化学式为CH3OH
24、归纳与反思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下列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A.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 B.化学与环境 |
N2化学性质稳定——填充食品袋防腐 O2支持燃烧——可做火箭燃料 | 用工业废水灌溉农田——节约用水 农业上大水漫灌改为喷灌——节约水资源 |
C.日常生活经验 | D.分离或鉴别的方法与原理 |
鉴别硬水、软水——用肥皂水 酒精不慎洒出着火——立即用水灭 |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氮气——化学性质不同 空气分离出氮气、氧气——物质沸点不同 |
A.A
B.B
C.C
D.D
2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劳动人民创造和使用的许多技术彰显了中华智慧。下列技术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用竹制作笔杆
B. 古代湿法炼铜技术
C. 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D. 选石磨光成砚
26、不随水的质量改变的是( )
A.物质的溶解度
B.溶质质量分数
C.溶液的 pH 值
D.饱和溶液的状态
27、请指出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试管外壁有水时,不擦干直接加热______;
(2)胶头滴管取用试剂后将其倒置______;
(3)倾倒液体药品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
(4)过滤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______.
28、用化学用语填空:
(1)钠元素_______。
(2)氮气_______。
(3)氢氧根离子_______。
29、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厨房里的糖和食盐: ;
(2)白酒和食醋: ;
(3)面粉和洗衣粉: ;
(4)铜丝和铁丝: 。
30、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C时,C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_g。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与_______________(填“A”“B”或“C”)相似。
(3)t2°C时将75gA的饱和溶液稀释成20%的溶液需加_______________g水。
(4)当A中混有少量的B时,提纯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1、小林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他要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A物质的名称是 ,操作①的名称是 ,进行该操作时用到铁架台、玻璃棒、烧杯、 等仪器,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 。
(2)操作②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下图中的序号,下同),该过程主要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小林取少量液体D于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发现有较多浮渣产生,说明液体D是 水。操作③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经过操作③以后,小林重复上述实验加少量肥皂水,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请任举一种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 。
3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而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是_____.
33、火是文明的起源,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代人使用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火折子”的制作材料中有硫磺,硫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2)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摩擦火柴,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做火柴,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利用白磷燃烧的热量使KClO3分解,然后是硫燃烧。该过程中KCl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推测摩擦过程中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
(3)19世纪中期,瑞典人创制除安全火柴,将红磷涂在火柴盒的摩擦面上,硫、KClO3、MnO2则藏于火柴头中。火柴划燃的瞬间,火苗异常旺,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推测不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火柴头里的硫比火柴梗燃烧更剧烈
B MnO2燃烧放热
C KClO3分解产生氧气助燃
34、“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根据这一理论回答:
(1)由于酒精能在空气中燃烧,所以酒精可用作_____;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褪色,这一事实体现了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___;
(3)由于CO分子与CO2的_____不同,导致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3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
(2)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元素是 。
A.Na、Cl
B.C、Be
C.F、Cl
D.Cl、Ar
(3)由第8号元素和第13号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4)钠、氯、氧三种元素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4的化合物,则此化合物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36、化学语言包括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表语言等
(1)用化学用语填充:
①氖____,②食盐中的阴离子____,③碳酸____,④氧化铁中铁元素为正三价____。
(2)完成下列填空:a.氮气 b.武德合金 c.明矾 d.干冰 e碘酸钾 f酒精 g.青铜 h氧气(填序号)。
①可作燃料的是____,②制作保险丝的材料的是____,③可用于抢救病人的是___,④可用来人工降雨的是____,⑤人类使用最早的合金___,⑥常用作粮食瓜果保护气的是____,
37、在化学实验室。盛装各种化学药品的试剂瓶都贴着写有药品名称或化学式的标签。并按照物质类别分类存放在化学药品柜中、现有几种药品(序号分别为甲、乙、内、丁、戊)的标签如图1所示:
(1)图1示药品中,与水混合时温度有明显变化的是(填序号)______;图1中药品之间能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如图2所示,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原甲和丙反应制取的气体,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怀,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38、如图是“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的改进装置.主要操作是:在实际容积为150mL的集气瓶里,先装进50mL的水,再按图连接好仪器,按下热的玻璃棒,白磷立即被点燃.(白磷40℃即燃烧,燃烧产物与红磷燃烧产物相同且易被水吸收)
(1)该实验中白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
(2)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冷却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是_______;若实验成功,最终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_____mL.
(3)该实验还可推论出氮气的性质是:氮气_____(填难或易)溶于水,其化学性质_____(填“活泼”或“不活泼”).
(4)集气瓶里预先装进的50mL水,在实验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_____(填写序号)
A加快集气瓶内气体冷却 B液封导气管末端以防气体逸出 C吸收五氧化二磷
39、(1)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m kg,另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n kg,且其中有a个质子。则A原子中的中子数是_____。
(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5.4 m kg,R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n/3,则一个R原子的质量是____kg。
(3)现以一种氧原子质量的1/16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9.288×10-26 kg,则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
40、我们看到过高大的铁架支撑着一根根高压电缆,这些电缆主要由铝组成。
(1)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分析,说明高压电缆用铝制而不用铜制的原因:_______。
(2)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但铝制的高压电缆却很耐腐蚀,其原因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