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说法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细胞结构;
②细菌遇到不良环境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繁殖细胞;
③细菌和真菌都会使人患病,因此要进行杀菌消毒;
④细菌和真菌均为单细胞生物,繁殖速度快;
⑤细菌和真菌都没有叶绿体,一般要依赖有机物生存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⑤
2、为使葡萄保持其优良性状,果农们常采用的繁殖方法和为了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批无病毒兰花苗,科学家们常采用的繁殖方式依次是( )
A.嫁接、扦插
B.扦插、嫁接
C.嫁接、植物组织培养
D.扦插、植物组织培养
3、下列各项中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表现的现象相同的是( )
A.龙生龙,凤生凤
B.大果花生中长出小果花生
C.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D.双眼皮的妈妈生了个单眼皮的儿子
4、固着在海中礁石上的海葵,乍一看宛若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海葵属于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节肢动物
D.软体动物
5、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明( )
A.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6、下列与维持体温恒定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体表被毛或羽毛,起保温作用
B.消化系统发达,口中无齿或牙齿有分化
C.心脏四腔,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
D.神经系统发达,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7、缢蛏和蜗牛的运动器官都是( )
A.足
B.外套膜
C.贝壳
D.入水管
8、如图是最常见的环节动物蚯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是蚯蚓的前端
B.①是蚯蚓的环带
C.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②组成
D.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刚毛的协助运动
9、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 )
A.环节动物
B.节肢动物
C.爬行动物
D.哺乳动物
10、海鳃和水母一样,身体呈辐射对称,主要靠触手捕食。据此判断海鳃属于(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环节动物
D.软体动物
11、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西西用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他将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小岛间用两根同种小木条作“桥”连接起来,如图所示。以下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捕获的蚂蚁须来自同一蚁穴
B.A岛上什么都不放,作空白对照
C.连接B、C岛间的“桥”和A、B岛间的“桥”的粗细和长短应一致
D.做实验只需要用2只蚂蚁就可以了
12、“萍叶青浮水,蛙声闹彻明”,蛙声彻夜不停,意味着青蛙进入了繁殖时期。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蛙声闹彻明”属于求偶行为
B.完全变态发育
C.发育从蝌蚪开始
D.体内受精
13、水稻开花时,花药中成熟的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头上。下图是水稻花部分结构示意图,能正确表示上述传粉方向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②
D.④→②
14、蛔虫生活在人体的小肠中,不会被消化液消化,因为其具有( )
A.肛门
B.口
C.角质层
D.消化管
15、有关实验室观察鲫鱼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B.体表覆盖鳞片、有黏液,起保护身体的作用
C.口和鳃盖后缘同时张合来吞水、吐水进行呼吸
D.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动物能利用动作、声音和气味等给同类传递信息进行通讯,以下不属于动物间通讯的是( )
A.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B.黑长尾猴发现蛇时发出叫声
C.蜜蜂发现蜜源后跳各种舞蹈
D.黄鼬遇到敌害追击释放臭气
17、下列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
A.患手足口病的儿童
B.乙肝病毒的携带者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D.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
18、在与病毒斗争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利用病毒服务生产和生活。下列实例与人类利用病毒无关的是( )
A.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
B.给扁桃体炎患者注射青霉素
C.研制流感疫苗预防感染
D.以病毒为载体进行基因治疗
19、两栖动物不能真正适应陆地生活,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
B.皮肤裸露,用气囊辅助呼吸
C.发育过程会出现蜕皮现象
D.生殖和发育过程离不开水
20、如图是人的屈肘动作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运动过程中,②起支点的作用
B.①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
C.屈肘过程中,③处于收缩状态
D.该动作仅由运动系统参与完成
21、绝大多数动物的生殖方式和人一样是_______________,而昆虫、鱼类、两栖类和鸟类等大多是_______________动物。
22、下图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细菌细胞与图中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细胞没有 。
(2)生物的遗体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了﹝A﹞ 、水和无机盐。
(3)图中的落叶乔木有“中国鸽子树”之称,该植物是 。
(4)请列举出一种对人类有益的细菌和真菌: 。
23、如图为某沙漠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沙漠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构成了 _________ 条食物链,其中仙人掌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_________ .
(2)该沙漠生态系统中,蜥蜴与角晰存在 _________ 关系,相对于森林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自动调节能力 _________ .
(3)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例如,仙人掌茎上的叶刺,能有效减少水分的散失.蜥蜴、角晰和响尾蛇的体表都覆盖着 _________ ,不仅能保护身体,还能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达尔文的进化观点来看,这些形态特征的形成是长期 _________ 的结果.
(4)生活在该系统的生物,其结构与功能也是相适应的,例如,与老鹰飞行生活相适应,其附着在胸骨上的 _________ 发达,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内脏器官之间 _________ 的存在,提高了气体交换效率,保障了飞行时的氧气供应.
24、鱼的体表常常被有 ,用 呼吸,通过 和 游泳,鱼是适宜水中生活的一类动物。
25、科学家在地层中发现了一些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通过 ______ 和 ______ 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______ .
26、生物分类单位共分七个等级,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_____、目、科、属、种。
27、节肢动物主要包括:_____动物、________动物、________动物和________动物。
28、家兔的毛色有白色和黑色,技术人员让多只白色家兔与白色家兔交配繁殖,进行毛色遗传实验,并将子代毛色数据绘制成柱形图。请分析回答:
(1)由图中的信息推知家兔的黑毛是 性状,家兔亲代为白色,在子代中出现黑毛,这种现象在生物学称为 。
(2)将子代中的一只白色雄兔与多只黑色母兔进行交配繁殖,如果子二代全部是白兔,则这只白色雄兔的基因组成为 。(控制毛色的基因用A、a表示)
(3)假设黑色公兔的体细胞内有2n条染色体,那么它产生的精子内有 条染色体;公兔产生的精子会在母兔体内的 中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4)春天白菜花盛开,白菜花的主要结构是 ,一段时间后,白菜种子就要成熟了,白菜种子是由白菜花的 发育来的。
(5)家兔特有的生殖发育方式是 。
29、生物多样性不仅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包括________的多样性和________的多样性.
30、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被感染非洲猪瘟后主要会出现高热、皮肤发紫、呕吐等症状。经科学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毒不传染人,但人的行为可间接导致猪的感染。该病毒在60℃灭杀20分钟就可杀死。
(1)根据猪瘟病毒寄生的细胞来看,它属于_____病毒。
(2)从结构来看,猪瘟病毒由_____组成。
(3)小李同学中午吃了猪肉,结果下午出现了发烧、呕吐的症状,他担心自己感染了猪瘟。请你用所学知识帮他解答困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将对应的序号连在一起
32、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我们应该远离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 (______)
33、游泳是一种全身性运动,水的浮力能帮助人体在减小重力的情况下活动关节,有助于关节和肌肉功能的改善。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们游泳做出图1动作时,肱二头肌__________,肱三头肌__________。
(2)图2中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三部分。
(3)关节既牢固又灵活,这与结构[⑤]_________,以及关节腔中的___________有关,这些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同时,还与由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的[ ]__________和韧带有关,这些结构可使关节牢固。
(4)游泳时用力不当,容易导致肩部脱臼,即[ ]__________从[ ]__________里滑脱出来。运动前适度热身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5)一个游泳动作是由骨骼肌、骨和关节三者协调配合,在___________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辅助下完成的。
34、下图是小麦、满江红和月季的分类等级图。请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门 种子植物门 蕨类植物门 种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薄囊蕨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禾本目 槐叶萍目 蔷薇目
科 禾本科 满江红科 蔷薇科
属 小麦属 满江红属 蔷薇属
种 小麦 满江红 月季
(1)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植物是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
(2)包含生物种类最多的分类单位是___。
(3)如果增加“亚门”这一分类单位,其分类地位应处于___之间。
(4)确定小麦和月季分类等级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