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长治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芳草(xiān) 此中人(yǔ) 为岩(kān)

B. 无人问(jūn)   陶后有闻(xiān) 石底(quán)

C. 宫室(wéi)   八分有(qí) 可爱者甚(fán)

D. 尔远逝(chù)   淑女(tiǎo) 参差(xìng)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文里_____着古典的语言、古雅的文采、古朴的情怀、古奥的_____……谁能穿透历史的冰层,_____古诗文的领域,寻觅到汉语的_____,哪怕只取一瓢饮,也足以让他拥有不同凡响的语文功力。

A.隐藏 思想 侵入 奇珍异宝

B.隐藏 思绪 潜入 源头活水

C.蕴藏 思想 潜入 源头活水

D.蕴藏 思绪 侵入 奇珍异宝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造成的。

B. 看到同学们的勤奋刻苦,使我很受教育。

C. 晚饭后,几个我家的亲戚一起收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

D. 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开展了“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活动。

4、下面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是西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

B.《小石潭记》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近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核舟记》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卷十,作者是魏学洢。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D.《庄子》,亦称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文章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登岳阳楼(其一)》,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2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时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B.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对国家的无限忧愁,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C.表达了作者晚年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而产生的得过且过之感。

D.这首诗以虚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4与本诗颈联结构最相似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名句积累。

(1)《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奇特优美的自然景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青子衿,___________ 。(《诗经·子衿》)

(3)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朋友间的真情。

(5)《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题文)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________________》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____________》中的句子。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麻雀的气性

①校园像个池塘。下课铃一打,学生涌到操场上玩,就是涨潮。上课铃一打,学生回教室,校园安静下来,如退潮。

②退潮的时候,食堂的师傅烧菜、门卫整理收发室信件,司机在车库冲洗校车。小罗背着他的修理箱走来走去,去修跑道的护栏,修花圃的栅栏,修领操台的台阶。偌大一个校园,每天总有东西坏,小罗总有东西要修。任何人都可以差遣他,老师的办公室要装个灯泡、修个抽屉,只要对着校园空地喊一声“小罗、小罗”,他总会小跑着来应一声。

③其实小罗当时也已中年,但老师们大都比他年长些,后来,即便新分配来做老师的大学生也跟着叫。“小罗去做那个”,“小罗过来修这个”,小罗满脸笑着应承,听凭这些比他小十几岁的老师指挥。

④小罗没有办公室。平时忙完了,就在自行车棚里搭个椅子栖身。每逢周五有劳动课,高年要求去打扫校园,包括擦自行车棚,到了车棚,就是到了校园的背阴了,几个调皮的要去拔车棚里自行车的气门芯。小罗见状,紧张地起身,像驱赶瓜田里的猹一样“咻咻”挥手,要把我们赶走。但学生知道他的身份,不因为他是成年人而畏惧。带头的孩子捡起石头敲着自行车棚的铁栏杆,大家浪潮有节奏地大叫“小罗,小罗,猪猡,猪猡”。小罗青着一张脸,我见过他一个人把一棵台风天倒伏的罗汉松从花圃拖走,我见过他用锯子将废弃的大块黑板分开。但现在他对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双手紧握在裤兜里,一句话也不回嘴。

⑤那年暮春时,我在校园的竹林里玩。看见一只受伤的麻雀在地上跳,双手一拢就抓住了,一时同学们都过来围观。扛着修理箱经过的小罗看到,也停下来看。他瞅了一眼就断言“养不活的”。“我一定能养活。”兴头上的我,不高兴被一个修理工泼冷水。我百般抚慰麻雀的羽毛,发誓会好吃好喝对待它,回到家里,父母帮着准备了大米又买来小米和玉米碎。但麻雀什么都不吃,折腾数日后,它飞到书橱底下躲藏,偶然传出几声哀鸣,但任凭我在外面撒米倒水地诱惑,它怎么也不出来,又如此几日,等到最终被找出来时,已是一具尚有余温的鸟尸。

⑥回到学校,小罗见我,问:“麻雀呐?”我咬牙不响。小罗说:“麻雀气性大,你们城里人不懂的。”我瞪着他问,“什么气性不气性?”小罗本来扛着一扇碎了玻璃的窗。这时放下窗,摸了摸我的头。我嫌他手脏,一溜烟跑了。

⑦过了暑假,再回校园。门卫还是门卫,食堂师傅还是食堂师傅,但却不见了小罗,他还在放假吗?我想问问老师,但老师们一脸茫然,我想了一想,我甚至不知道小罗的全名呢。

⑧后来,无意中听到门卫聊天聊到小罗:“那个修东西的罗师傅啊,他回老家了。不来了。“怎么了?”“好像说干得没意思,不如回家种地舒坦。”

⑨忽然想起有过这么一个下午,我走过小罗身边,一声叫他“小罗,小罗,小罗”。他停下手里的活,抬头说:“你得叫我罗老师。”说完,拍了拍手上和衣襟上的灰,看着我的眼睛,“小罗,是他们才可以这样叫的。你是小孩子,你不可以,不然就是没规矩。”我说:“对老师才讲规矩呢。”他说:“我和他们一样的,也是你的老师。我在这里工作,也就是这所学校的老师。”

我想否认,但终究没有。

(选自《文汇报》,作者:沈轶伦,有制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小罗和“我”之间发生的事。

2请说说第⑤⑥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结尾画线句子蕴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4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小罗是个怎样的人。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作文

守望是父母起早贪黑辛苦操劳的身影,守望是老师头上新添的白发,守望更是你孜孜以求的梦想。守望亲情,守望责任,守望未来……

请以“守望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自己的信息;④文章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