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下)拉萨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人情世故:人的感情和人世上的故事。)

B.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斡旋:调停,调解。)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D.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2、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蒹葭》选自《诗经·秦风》,“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这首诗就是一首秦地的民歌。

B.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两句皆以秋景起兴,描绘出一幅芦苇连天、露重霜浓的清秋凄美图景。

C.“伊人”在水一方,主人公隔河企望,追寻“伊人”;怎奈道阻且长,追寻无果,只余伊人独立秋霜,情深意长。

D.《蒹葭》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步步深化,抒发主人公的企慕之情和追寻而不得的惆怅。

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拖踏   眼框   海枯石烂   瞬夕万变

B. 懈怠   腐饰   不知所错   如丝如缕

C. 叹惋   赋与   挑拔离间   格物致知

D. 彷徨   豁然   自园其说   怒不可遏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霎时   襁褓   不知所错   销声匿迹

B.趋势   演绎   瞬息万变   纷至踏来

C.羁拌   狩猎   惊心动魄   行将就木

D.狡辩   怅惘   接踵而至   不修边幅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怀

[宋]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②鹿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情感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的“悲”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2颔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填空。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

(3)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诗经》)

(4)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6)学习小组开展分门别类辑古诗获得,需要你再整理出小学、初中教科书中写“雨”的两句古诗。

示例: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春乃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傅雷家书》中的一段书信,回答下列问题。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

这些,我在留学时代是极主意的;否则我对你们也不会从小管这管那的,在各种礼节、仪态方面跟你们烦了。但希望你不要嫌我繁琐,而要想到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美、更受人喜欢。

(1)选文中你“你“是指(   ),当时在(  )留学。试用一句话评价《傅雷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本以及对《傅雷家书》整本书的阅读,谈谈怎样才能成为傅雷所希望的有教养的青年?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 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 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4“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句中“惟一”这个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5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培养实验的精神?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晒”已经成为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情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们,你想“晒”点儿什么呢?

请以:“晒出我的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