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脑畔(pàn) 眼眶(kuànɡ) 戛然而止(jiá)
B.羁绊(jī) 陨石(yuán) 天衣无缝(fènɡ)
C.烦燥(zào) 幽悄(qiāo) 豁然开朗(huò)
D.凋零(diāo) 连翘(qiào) 挺而走险(tǐnɡ)
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收敛(liǎn) 缄默(jiān) 豁然贯通(huò)
B. 琐屑(xuè) 媲美(pì) 锲而不舍(qiè)
C. 盘旋(xuán) 倔强(jiàng) 长吁短叹(xū)
D. 绮丽(qǐ) 卓越(zhuó) 心会神凝(níng)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B.陶渊明,东晋诗人。“世外桃源”“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表现了陶渊明远离社会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简称《诗》,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D.“龙腾虎跃”“猴年马月”“鸡犬相闻”中的动物都在十二生肖之列。
4、下列各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B.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C.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同一股锐不可当的巨潮,席卷世界,波及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
D.“年近花甲”中“花甲”指花儿般的岁月,一般指青少年时期。
5、阅读《石壕吏》,完成下列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___。
【2】诗人对文中小吏的描写只用了“呼”与“怒”,请根据这个特点及老妇的其中一句“致词”,设计小吏的问话。
小吏:________
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①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出作者的矛盾心理:既②______,又③_____。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8分)
①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_____》)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⑤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在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后,推己及人,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7、下列人物都出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任选其中一位简述他(或她)对保尔的影响和帮助。(要求)点明两人之间的关系,概述影响和帮助。
(1)朱赫来 (2)丽达 (3)达雅
8、阅读文章《麦客远行》,完成下面小题。
麦客远行
姚晓刚
①每到六月初,八百里秦川的麦田开始变黄。源上源下,坡东坡西,一道道梁疙瘩,一道道沟坎坎,由南到北,橘黄浸染,大地慷慨地为劳作的庄稼人长满一地的金子,在风中摇动着沉向句、黄灿灿的波浪。
②四十多年前我上初中时,学校放“忙假”,让已经有些力气的我们回家收麦。父亲给我磨好镰刀,天刚麻麻亮,娘就给父亲和我一人捞一碗油泼面。吃完面,我便背着镰刀,跟在父母后边去割麦。
③“老哥,要帮手不?"麦田边,一位年纪比我父亲大的人问我父亲,他身后站着一个比我大不了几岁的男娃。从头戴的草帽、腰间别的羊肚子毛巾可以轻易看出,俩人是塬上来的父子麦客。
④父亲摇摇头,说不用。
③“老哥,你看北边云厚的,眼看要下雨呀!”老麦客说。
⑥父亲抬头朝天望了眼,问老麦客割一亩麦子要多少工钱。“九块!”“成,我也不还价,都是下苦钱,你把麦茬留低些。”“放心,镰贴在地皮上!”老麦客欣喜地吆喝着儿子,进到麦田伏下身就干了起来。娘直起腰让我回家取水壶。我一听,把镰刀往割下的麦捆子上一插就要回家,父亲叫住了我。他掏出两块钱来,说去供销社打壶啤酒来。那年,城里一啤酒厂在乡里卖散啤酒,我们才知道城里人唱的这种东西。
⑦我提着壶买来了啤酒,父亲给老麦客倒了一碗。“液体面包!”我自己喝了一大口,然后给小麦客倒了一碗。小麦客抹了把头上的汗,接过碗低头看了看,将嘴唇轻轻贴在碗边抿了一口,砸吧了一下嘴,然后扬脖咕咚咕咚地喝了个碗底朝天,看得出他喝得很香。
⑧中午回家吃饭,麦客不进屋,他们端着碗蹲在门外的桐树下。小麦客吃了两碗,又将碗伸向娘,老麦客脸皮薄,故意骂了句:“干活不顶个儿,肚子却是个无底洞。”娘听后笑了,说娃正在长身体。从他们的话里我得知,他们是洛川的。洛川,离这百八十里呀!“不远,不到三天就走到塬下了。”老麦客卸下自己和儿子镰上的刀片,放在井沿边的磨石上磨着,小麦客将腰间的毛巾取下,蒙在脸上靠看墙角咪上了眼。
⑨割老大都在上午十一点前,下午四点后。赶早,麦秆上露水还没蒸发掉;趁晚,麦杆开始返潮。天时还没到,老老客就催促我爹:“天阴湿重,可以下镰了。”我爹掏出二十块钱,说剩下的几分麦子自己割,让我带着麦客去对门的张叔家。
⑩张叔与张婶是一对残疾人。老两口无儿,年轻时从亲戚家收养了个女儿,名叫翠芹。我将一老一少俩麦客领到张叔家,张叔带着麦客到了自家的麦田。
⑪后来,我知道老麦客姓关,小麦客叫小勇。在我上高中时,小勇成了张叔家的上门女婿。
⑫我当兵离开家里时,小勇的儿子关平已经会跑了。十多年后,张叔张婶已辞世,小勇将塬下的家封好上锁,带着妻儿一家人回到洛川。此后听说他们一家人回到洛川不久,就赶上了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小勇与翠芹承包了几百亩荒山种苹果树,下了几年功夫硬将荒塬变成了大果园——他们的故事,在村里成了传奇!
⑬今年六月,我回到故乡,意外地见到小勇的儿子关平。他带领着机收队,开着一排排高大的联合收割机从南面回来。原来,关平成立了机收股份公司,带领村民跨区收割。关平说着打开手机,指着屏幕上一张张照片告诉我,这些都是他们经过的地方,他们的机收队南到江苏、安徽,北到甘肃、内蒙古,跨区作业,一季要收割几十万亩的麦子……
⑭听着,听着,我眼前浮现出四十年前老关与小勇一老一小俩麦客的影子——四十多年时光,沧海桑田,一切仿佛瞬间梦境,一切又如此现实真切。那腰别羊肚子毛巾的小勇,如今头顶着墨镜、坐在收割机玻璃驾驶舱的关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①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从第⑥⑦两自然段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4】阅读⑭段,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明产生这问题的原因。
【5】文章以“麦客远行”为题,你觉得怎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9、请以《正确的决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